西西河

主题:【原创】借最近关于俄罗斯必败的风口浅述下中俄之间需要一个什么 -- 紫气

共:💬6 🌺4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继续更新于俄罗斯必败的风口浅述下中俄之间需要一个什么

点看全图

其他文章可以扫描上面二维码关注观看。

二、中俄之间存在哪些长期主义的共同利益

中俄作为全球大国又作为彼此最大的陆上邻国,在两国关系中有着非常多维度的利益,族繁不及备载。我们在本文中只考虑中俄关系中最具有结构性的长期利益进行盘点。

1.基于元基础的安全利益

在当前及未来中俄间存在明确的、长期性的共同安全利益。这个安全利益不但是双边的,也是多边的。中俄双边均需要保障彼此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领土安全、信息安全及其他安全维度的利益,并建立协调机制。

彼此同意对于对方安全利益的尊重并建立起机制本身就是中俄间最为核心且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的共同政治资产,值得代代相传。

中俄两国在国家战略的方向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双方都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和基于集体安全的规则,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支持和维护联合国体制对于当前世界治理的基础性意义。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和配合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这样的确定性不但是保障彼此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利益的重要政治条件之一,在外部性上将对于国际关系和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释放强烈的信号并有利于构建宏观的确定性。

考虑到中俄彼此不构成结构性的安全困境,而主要地缘安全威胁,无论是在欧洲方向还是在东北亚方向,两国共同面对是以美国为轴心的西方阵营的挤压——而这种挤压并不会是一个短期事件——双边对于外交政策的任意战略调整和政策偏好次序的调整均不能以颠覆双边的长期安全利益和协调机制为代价。

中俄基于安全利益所建立的战略互信和战略协调是中俄间发展和构建其他两国一切关系和利益的“元基础”。正如普京说的,两国是千年以来的邻居,知道彼此如何打交道。北京复如是。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俄双边在战略上的“背靠背”不但是当前国际格局意义上策略性的必须,也反应了中俄两个千年民族历史性的长期理性。

2.互补而不构成直接竞争的经贸关系和供应链关系

我们评估中俄间基于自然禀赋、工业能力、政策偏好、文化偏好和地缘限制等等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中俄间的经济分工和供应链关系是双边的互补利益,是基于文化禀赋和自然禀赋而衍生,会长期维持,互相支持且深化发展,彼此基本不构成宏观上的经济和产业竞争关系。

在全球范围里我们知道俄国在石油、天然气、粮食、化肥和矿产这类大宗商品上处于一个主要地位,俄国自然也是中国经济和供应链上的重要的大宗商品的战略来源,是中国重要的利益。这关系到中国制造的边际成本、经济稳定和生产循环。同样,在全球类似中国这样的能够消化如此大规模大宗商品的长期单一市场非常少(尤其在西方对俄国的长期制裁的背景下),这更是俄国的战略需要。

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全局性的均衡增长及技术力的提升,随着西方撤出俄国市场,中国的主要工业产品和技术面临一个历史性机遇对西方在俄国建立的市场壁垒和技术壁垒进行替代,从而形成“资源”交易“物品(技术)”的中俄贸易循环和供应链关系,并且可以逐步实现两国间交易的“去美元化”。

而在面临国际制裁下的俄罗斯,其工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因为可以得到来自中国的产能和技术的支持,不但可以有效维持俄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运转,同时可以有效的帮助俄国控制通胀水平而稳定俄国的金融与财政,这将综合形成一个体系支持俄罗斯在其主要战略威胁方向上投放力量。

综上,中俄贸易的高度互补性和供应链关系是彼此重要且均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利益。

但是本节还需要衍生讨论的是上述关系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还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分工。换言之,这需要我们评估长期背景下俄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否会迈向更具有竞争性和冲突性,从而导致北京对莫斯科产生类似“美国制造”对“中国制造”的忧虑。对此我们必须更深入的分析俄国的民族性和经济地缘关系,来对这种前景进行一个判断。

从文化上来说,俄罗斯民族心理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经验、多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共同塑造的。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国家,但漫长冬季严寒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所晕染的底色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与本能性格。

传统上的俄国人注重精神需求,轻视物质享受、崇尚集体主义,追求平均分配、有尚武精神而排外,整个民族整体上充满了不安全感,俄国人厌恶资本而重视土地,俄罗斯传统上就缺乏经商传统和文化,相反是有着草原军事文化传统的一个民族。只有基于以上精神世界的偏好才能在严酷的西伯利亚环境下维持族群的团结和存续(漫长的冬季缺乏阳光也缺乏进行生产活动、商业贸易和大型社交的条件),物质世界决定了意识世界要如何适应环境,建立宗教和构建观念(认知)——民族性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总体而言,俄国人勤劳又懒惰,激进又保守,智慧(理性)又愚昧(迷信),这样的“矛盾性”与“不可琢磨”就是俄罗斯的“文化之谜”。

这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首先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造就的,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历史发展构建的,不会发生轻易的改变(即使有也是非常缓慢且反复的)。俄国人在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和商业文化上相比传统上崇尚勤劳质朴,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有着天然困难——中华民族实际上存在悠久的经商传统,并且很早就进行了海外贸易——毕竟一个生产型的国家天然会自带贸易天赋。

换言之,在轻视享受而追求精神,崇拜苦难而以圣愚自诩的俄国人在文化心理的意义上不会“嫉妒”中国人取得的商业成功,也不会有强烈动机去“追求”取得这样的成功,漫长冬日下的孤独而封闭的村社文化是俄国人习惯且可以接受的,正如目前的俄国对于切割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圈的联系并没有如西方以为的会引发俄国社会普遍的政治动荡和恐惧——俄国人对于被孤立有很高的心理阀值。而“物质与世俗”的中国人也无需“担忧”俄国人会变得在商业上“长袖善舞”,俄国与中国对于彼此角色的分工其实在各自“精神世界的潜意识里”均自得其所(所以挥舞钞票在俄国人面前炫耀并不能赢得他们认真的尊重,很多时候中国人对此不能理解而感觉俄国人“没钱但傲慢”)。

从地缘角度来说,俄国人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就处于世界经济地理版图的边缘(俄国处于欧洲文明的边缘,也处于东亚文明的边缘,也与美洲地缘隔绝),而缺乏足够大的经济腹地和交通条件来支撑俄国向工商社会的高级阶段发展。

从十七世纪的荷兰算起,一直到中国大陆能发展起制造业来进入国际贸易大环流,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处于温带或都拥有暖流流经的沿海港口。俄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几乎都是冰封海岸,著名的摩尔曼斯克港年吞吐量还不到1000万吨。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着漫长海岸线的俄国本质上是个“内陆国家”,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海上贸易的条件(俄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个“不冻港”)。

俄罗斯港口条件不行而内陆运输条件更差。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俄罗斯170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通行条件达到中国省道标准的高速道路只有2719公里,符合中国高铁标准的铁路为0。

导致俄罗斯道路运输条件如此之差的原因并不是俄国人没有财政投资能力或者对此没有认识,单纯就是因为俄国广袤的土地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冻土层的融化和再冻结会导致路基显著的沉降和路面裂解,加上气候导致的施工周期每年只有几个月,导致公共交通的养护难度巨大,施工成本极高。

整个国家的道路运输效率差到不能支持俄国向乌拉尔山脉以东进行大规模移民和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俄国百年来非常痛苦(甚至致命)且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俄国在发展经济和规模制造业的问题上存在人口规模小、国内市场小、地理和自然环境限制大,远离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和市场,缺乏优良的内陆交通体系和对外贸易航路,无法融入世界主流贸易环流。也就是俄罗斯整体如果想向中国看齐在经济地缘上是缺乏足够的经济腹地、地缘条件和自然禀赋。俄国经济对于资源型的大宗商品的贸易依赖是基于比较优势的锁定和不得以,这个“资源陷阱”是俄国自身无法摆脱的。

基于上述更底层的理解,中俄在经济发展、商业贸易和供应链分工上存在文化和自然禀赋上双重对于彼此角色的锚定,也就是这种经济角色分工的稳固性并不会因为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而产生重大扰动。

中俄在经济关系和供应链上是天作之合。

3.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

中俄两国作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两国的高层的频繁交往,个人友谊深厚,双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自身的发展,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合作是是两国重要的外交政治资产。

这些政治资产中核心的是两国军队保持着定期的军事演习、定期联合巡航和彼此作战指挥机关的战略协调和联合指挥能力的持续构建。此外,中俄两国还共同组织或参与了许多区域协调机制和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这些机制和组织为两国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高层的互动和共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中俄两国不仅加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构建世界多极化和协调重大国际问题提供了外交杠杆和抓手。

4、哲学传统和意识形态上存在互相理解的基础

中国和俄罗斯的哲学传统在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共同点,尤其在集体主义、自然观念以及对家庭伦理上。同时双方共同经历的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带来的情感和组织文化的互相理解能够很好的避免双边在意识形态上的深度隔阂。

中国哲学中的集体主义倾向、天下大同的“平均性”和家国情怀与俄罗斯文化中对社群和国家重视的“东方性”有趋同的精神共鸣与审美偏好。此外中俄两国在哲学传统上均强调社会伦理和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色彩,提倡个人自由是建立在不对群体造成冲突的基础上实现,两国传统上对于社会的公平性有着永恒的追求。在自然观念上两国传统均保持着对自然的共同敬畏和顺应,在精神追求上双方均有深刻的追求个人精神上超脱的传统。两国在哲学和历史经验上存在共同语言,这使得中俄间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可以避免极端的观念冲突而有互相理解的基础和价值判断上趋近的偏好。

这也是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能够长期且容易在中国产生吸引和引发共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在文艺的底层中俄两国共享了一些趋同的价值偏好和意识观念,这是双边重要且有历史性的共同长期利益。

5、技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共同合作

中俄在科技创新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加强,非常有利于俄国的工业体系的维持与升级,双边采用共同的底层技术和工业标准,同时共同实现科技应用的转化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和互相锚定的效果,比如在原油的勘探、开采与炼化上采用中国技术替代西方供应商是有战略价值的。同时俄国的智力资源对中国基础科学、军事工业和工业技术发展长期以来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这依然是我们重要的利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