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东北军的家底厚实得您无法想像 -- 忘情

共:💬55 🌺199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张作霖可算豪杰,但是作为东北人我对这个事有更深的理解

作为东北人不为张学良站台是不应该的。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63998

这次小Swell河友的说法是对的,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一是东北军并不是铁板一块。张作霖也好,张学良也好,应该是东北军的共主。 而且这个共主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给奶出来的。

不能说绝对,但是也差不了太多。没有达到欧洲的水平,也几乎类似了,这点都可以从贵州王家烈的行为推测出当时(张作霖时期到918前后奉系吧)的情况。

这体现在,在日本支持下,大家占领东北获得利益,没问题,目的一致,但是一旦脱离日本,接受全国统一,新军阀模式,就得考虑考虑了。我会不会失去我的兵?失去我的势力?

所谓封建,大抵如此,其实这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操。

所以,张作霖抓住了这个要点,给了大家想要的,自己也有一定战斗力,自然还是愿意团结的。但是,张学良要走不寻常的中国道路。

确实,应该承认张作霖在北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获得了满清的大印,也算功成名就了,但是如果没了日本的支持呢?

另外,在对北伐军的战斗中,东北军的战绩是不太行的,这也是张学良意图依靠蒋介石的原因之一,其实,东北军精锐对北伐军也是有一战的实力的。

只不过,张学良确实不想牺牲中国的抗战力量,同时他也愿意屈服于蒋介石麾下,并不想竞争权力,他唯一的理想就是指挥全国力量在东北抗日。

那么张作霖有没有可能走这条路或者对抗日本呢,我们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没能看到张作霖的这种态度,只有民间的张作霖手黑等传说,这是不够的。

起码张学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抗战决心,比如东北易帜,按照现在的政治考虑来说,大概只有张作霖玩弄一些政治技巧缓和日军的冲动,这也是网上张学良黑张作霖粉通常的以为。

而我以为,张作霖遇刺并且被河本大作刺杀成功,就意味着张作霖妥协的道路已经无法继续了。

张作霖这么精明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日本的狼子野心呢,他对日本的防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刺杀事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日本人对于张作霖部的渗透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了。

张作霖已经失去了对自己实力的控制。从日本人对张作霖渗透的各种顾问来看,东北军系统,不说奉系,都已经被渗透的稀里哗啦了,你的张作霖如何如何,只是一个梦。

不是日本侵华意图公开后,张学良选择明智如何不明智,而是张学良只选择了一条决裂之路确实就是他的加分项。这个事情张作霖也是知道的,就是后来的满洲国傀儡国路线呗。满洲国张作霖不知道,石敬瑭他总知道吧,傀儡国他总知道吧?!!!

西安事变,我个人猜测这是张学良又一次推动全国全民族抗战,他成功了,对此他自己的个人前途他是不在乎的。否则他何必送蒋介石呢?共产党地方是容不下他,出国总成吧?

在这里我又有一个思考,就是如何理解毛主席在延安退却之后的操作,这个我以前说过,是很厉害的军事操作,也很辛苦(对于江青)。

现在我又想得更深了一些,我个人觉得,这是毛主席在复制长征,他在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同样,军队也是长征的辛苦,就是不断的转移、转移、转移。

这似乎很枯燥,但是确实充分体现了极为高超的军事能力,因为和胡宗南打默契球,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况且,只能逃避,而无法进攻。绝对不可以被胡宗南抓到,那样就没有任何主动性了。毛主席和彭老总的西北军只能也是战略配合,而不是依靠彭老总救,时间根本来不及的。彭老总还有西北军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战略任务。

毛主席当然是成功了。

1947年到1948年。胡宗南率领30万国民党部队对我西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即所谓的重点进攻。驻扎在延安的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延安城,转战陕北。为了保密,中央军委化名“昆仑纵队”,毛主席也取了一个假名——“李德胜”。用他老人家的话说,其意义就是,中国人民理应得胜。而且,毛主席十分喜欢这个名字。

“蘑菇战术”,毛主席专门为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指定的作战方针。蘑菇战术,简单地说: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区疲于奔命,利用部队的假位置消息,伺机寻找合适战场,切断敌人的前后联系,一举消灭被吸引来的孤军。

毛主席判断出,胡宗南拿下延安后会志得意满,绝对会想趁胜追击,试着与我军主力进行决战。

于是,毛主席等人决定,派出小股部队,映照出部队主力的假象,将敌人绝大多数的兵力吸引到延安西北方的安塞去;而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则藏到延安东北方的青化砭去,做好关门打狗的准备。

说得挺简单的,看起来也挺简单的,但是执行起来却是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小股部队佯装得足够真,恰到时间;需要想办法将胡宗南部的剩余部队,引来青化砭深谷的险地,来得还不能多。这都需要完美配合、将士用命和精心计划等。

青化砭战役结束后,并没有给陕北战局和西北战场带来多大的实质性转变,毕竟蒋介石在西北地区部署了34个旅25万人马,分南、北、西三大围攻集团。青化砭战役的胜利,初步证明了毛主席放弃延安的决策是英明的;或者说,此战的走向,是完全按照毛主席所制定的战略,达到了战略目标的预期。

青化砭一战过后,中央机关在枣林沟开了个重要的大会,为了保证意外出现时,对全国解放战局的影响大大减小,中央机关决定一分为二,一部由朱德、刘少奇率领,东渡黄河,抵达华北根据地,指导既定计划中的工作;另一部由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率领,留在陕北,统揽全国大局,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这样一来,中央机关所能发挥的作用达到最大,可是保卫毛主席的警卫力量再次削弱了,有些走钢丝的味道,即使是遭遇敌人的一小股部队,那都是十分危险的境遇,一不小心就会在阴沟里翻船,万劫不复。

中央一分为二,毛主席的保卫部队,只剩下4个连队了,400多号人,对毛主席贴身保卫的只有一个排。为了不让敌人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毛主席等人的位置,也为了让毛主席处于更安全的位置。这支小部队改名为“昆仑纵队”,任弼时为纵队司令,陆定一为纵队政委,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也开始化名生活。

青化砭战役仅仅是开始,枣林沟会议后。毛主席、周恩来等机关部队,全部都轻装前行,弃车步行,用脚进行转战陕北的作战计划。

当时毛主席的肺炎刚刚好,身子骨有些虚弱,身边的警卫员就提议,说要做个担架,请他上去,自己和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他跟玩一样。但毛主席坚持不坐。主席怎么想的,不难理解,他作为统帅,应当以身作则。正是因为他的以身作则,坚持和其他普通战士吃一样的苦,所以转战陕北的途中,一直没有人喊放弃,说丧气话。主席吃的了,你凭什么不能吃?

不坐担架,拄拐杖总行吧。卫士孙振国从自己挑东西的棍子中,挑出一根柳木给毛主席。毛主席拿起来,试了试,还真不错,很合手,便笑着感谢:“谢谢你了,有这东西省力多了。”后来,这根棍子在毛主席手上,拄遍陕北的山水沟壑。

而胡宗南呢,被我军刚撤离延安后的当头棒喝后,开始转变思路,开始使用国防部制定好的“方形战术”。什么方形战术,不过是凭借着兵力优势,把部队分成数十米宽的方阵,一起前进,一起扎营,进行“高效率”、大范围、无死角”的扫荡。

可后来的羊马河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又让胡宗南部来不及支援,损失惨重,西北野战军获得大量兵员、武器、弹药、粮食、服装等补充。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危险的,最危险的一次,敌人的先头部队距毛主席的昆仑纵队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距离,警卫员焦急地劝主席快点转移,主席却坐在老乡家的锅台上,神情自若,毫不慌张,思考着全国解放的战局。

有时劝得太烦了,毛主席还会发脾气:“什么十里地八里地,中国土地广阔,差这一点距离?不要婆婆妈妈的。”直到枪声越来越近,毛主席才肯动身,大家都劝渡过黄河去。毛主席却不同意,哂笑一声说:“走这条路,是落入敌人的圈套。我们要在这里同敌人周旋,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跟他们兜圈子,直到彻底消灭他们!”

毛主席领着这支精干的小部队,朝敌人来袭方向轧过去。任凭敌人怎么想也想不到,毛主席竟与自己擦肩而过,就在山梁的另一边。毛主席就像是“蘑菇战术”里的诱饵蘑菇,“调动”着胡宗南的精悍美械师,往西北野战军的“口袋”里钻。

虽然是默契球,但是不是和张学良一样的,胡宗南虽然也有一定进步性,但是他不是和我共特别亲近的人。所以毛主席还是很危险的。

由此,你可以对比张作霖,他的能力在旧时代也许不错,但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他不如张学良,张学良知道自己不太够,但是他失败是因为为国家利益。张作霖的掌握只能在日本的羽翼下,就好比郭奉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如果没有日本支持,张作霖就败了。

当然,郭松龄能不能像张作霖那样掌握奉系,那是另外一个政治性问题。

作为一个东北人,张学良问题是我们的软肋,但是我经过分析,坚定的认为张学良不像你们说的那么弱。

我前文说你们也提出方案来,咱们大家就此分析分析,我估计,你们是能力功力不够的,吹牛皮容易,但是没用。

我的意思是张学良的办法算可以的了,比如像蒋介石那样南京工业大转移,你觉得918前后可能吗?炸工业?这些都是笑话。你觉得蒋介石会怎么做?

通宝推:本嘉明,无此人0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