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电视剧《繁花》 -- 本嘉明

共:💬135 🌺897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不上浪费时间,

论坛而已,怕浪费时间就不用趟这浑水。

你可能以为我在挑逗你对话,没有,我没那么不知趣,不过是跟swell河友唠点磕而已。这是你的帖子,如果我有碍观瞻我待会去自己发一个,喝茶送客这套就不必了。

我这人有个执念,看到别人评判一个东西,总想要见真章,如果一旦看不到想看的,就浑身难受。就如“繁花”这么一部片子,这么大投资这么大阵仗,如果三言两语打发了我觉得是对人主创的不尊重,这跟谁的观点立场是怎样还不是一回事。比如另一个批繁花的帖子我也去玩了好几个回合,但我不喜欢看到那些拿着左派的八股套话反复来批一部作品,基本上改个名字可以到处套用,我认为那属于无效讨论无效回复,信息量接近为零。

你的评点当然要有技术含量一些,但在我看来还是不够。真的批评,一定要在对手最强的地方展开,这是哪个哲学家说的。比如你批流浪地球,也是不到点子上,逮着一个故事设定没完没了,看得人急死,在我看来完全浪费了一副好脑子好笔头。而我一句“中皮美骨苏心”才是正中G点。

说这个好像自卖自夸,有点离题了。回复你这个帖子里的观点,第一小说艺术性高过电视剧当然不用多说,影视人早就总结过二流小说改编出一流影视作品,典型如霸王别姬。一流小说反而难出精品。

但繁花电视剧和小说显然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个你我有共识,所以你的不待见我完全理解,这是我说的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

至于你说的人设白痴问题,第一个阿宝跟李李显然是做了的,电视剧里表达的隐晦,但阿宝显然也不是什么纯情处男,电视剧这样漂白化主要是这些年流量明星把普通观众尤其是大龄女性的胃口吊太高了,男人必须一点道德瑕疵没有尤其是男女问题上,因此对阿宝做“无害化”处理,这个属于时代窠臼,不是一家电视剧这么搞。而且墨镜王历来在男女问题上喜欢玩隐晦,本不意外。

至于

上海早已不是人民的城市,而是某些人的藏品和玩物——-他个小王敢小声隐晦地喊一句吗?

不好意思我还真看出来了,不过是从看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说说我从别处看到的反馈吧。我在网上看到本地人(据说本地人&上海人是不同的类属,先不管这么多)的反馈,最典型的一句就是:“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繁花是上海人的繁花。”大义就是上海好不好,繁花好不好,上海人说了才算。这可算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表达了。

这话当然让除了上海人民以外的全国人民听了不舒服,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上海人的骄傲即便不放在嘴上,你从举止仪态里也能感觉到,那是心里的东西。这东西对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是种刺激和鞭策,对上海人自己也同样是刺激和鞭策,而这两者合在一起共同创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价值。

时至今日,应该说这种骄傲随着外地力量的不断涌入以及海派文化的不断祛魅,正在不停地稀释,就像爱情神话里老白老乌在上海街头被外地(应该是苏北)来的保安撵的满街乱窜一样,既愤懑又无奈。所谓海纳百川,上海虽然对四方英杰广开门路,但也难免泥沙俱下,这是上海人骄傲的第一重陨落。

上海的第二重陨落,即一直处于开放的前沿,执潮流之牛耳,努力与世界的脉搏接轨。正如片中的梦特娇大卖一样,浙江诸暨A货老板都知道,上海流行即全国流行,赢上海即赢全国。

而今世界经济经过战后七十年狂飙突进,终于气喘吁吁进入中歇期,因而上海作为潮流的桥头堡和中转站的作用自然遭到了削弱。这不是上海人之过,却必然让上海骄傲的心灵蒙尘,去年年底万圣节大游行怕是这种时尚潮流的最后一抹余响。

上海的第三重陨落,其实是中国模式的陨落,虽然前两种陨落在上海人看来是损失,而在全国人民视角似乎让上海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有种“你也有今天“的报复的畅快感,此类言论在河里也不鲜见。但这些人也忘了,上海也曾是各种思潮云集、逐鹿鼎革之地,别的不说我党龙兴之地就在上海。建国后各种运动风起云涌也少不了上海,改开更是上海的logo之一。

而四十年改开显然也随着西方战后七十年的狂飙暂歇进入中场,中国模式也到了盘整阶段,此时上海作为全国经济的发动机和火车头,就如同旧式蒸汽机车一样,不断喘着粗气,不知乘客几许,不知去往何地。此时,“换头”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觉得上海挺立潮头的气运到头了。

此时播放繁花,一个看上去烂俗的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拿着一个魔改的改开初期的上海商战故事给全国人民做成功学教材,这可能是老本最感到被冒犯的一点:一是拿上海人上海故事当工具人NPC,二是篡改上海腔调李代桃僵越俎代庖。尤其是这还是半个上海人王家卫搞的,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理解这种愤怒,我也理解利用上海人的情怀给民营经济尤其是时下的乱局抬轿,真是将上海人的骄傲踩到了骨子里。这里我记起的是两件事,一是当年周立波“笑侃三十年”里各种“花式”为上海辩护,尤其是“精明”与“聪明”之辩,以及“上海支撑了全国那么多年”的不平之语。

支撑是客观的,尤其是这几年经济的步履蹒跚之下,这也是我一贯不赞同河内一窝蜂的狂踩上海的部分原因,虽然我也不太喜欢部分上海人的骄傲,但能理解。打个岔,我在别处转载过,上海是流浪地球2在去年东南沿海中唯一一个拿到省(市)级票房冠军的,我不知道那些动不动打着粉红旗号踩上海的球粉作何感想。

因此,今天大部分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群的极度撕裂,共识的极度缺乏,与耐心的极度稀缺。我以前评价一尊一句话,左派嫌他不够左,右派嫌他不够右,上海黄浦区土著本嘉明看“繁花”,也可作如是观。最可鄙的是王家卫这个整个职业生涯左右逢源的人,竟然开始“媚上”,旁人居然还觉得他是“反贼”,真是黑色幽默的一批。

所以,繁花的问题归根到底说回来,还是在于上海,上海人,海派文化该如何定位。

对于这个大问题,我个人浅见,上海,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龙头,这点至少二十年内不会改变。

而上海依然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全国人民的上海,这点也不会改变。魔都之春给上海带来的不美好记忆是上海必经之劫,但也就是一场重感冒,好了就好了,不必将症候时时放在心上自造阴影。

而海派文化,也必将继续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涅槃重生砥砺前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曾经的海派文化,也必然随着时间的消散走入历史,成为陈列柜中的一员,这是无法逆转的,今天的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也肯定不是一百年前的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我们要感谢金宇澄老师留下了《繁花》,可以让上海人非上海人,过来人后来人都得以一窥逝去的时光和昔日的风采。

至于影视剧的龃龉,因为成本问题必然不能只按艺术原则行事。好在繁花有话剧版,比较忠实于原著,口碑也不错。希望在将来,有新的人来拍出属于他/她心目中的繁花,或者将新的时代风貌记录成文字,为海派文化再添一块基石。

说了这么多,属于借台唱戏,老本未必看得入眼,但情之所至,兴头之上也就尽情挥洒不管不顾了。我未必那么喜欢繁花,但喜欢看它在这个时候绽放,让这个一潭死水的年代有了一抹生气,尽管那绚烂稍纵即逝。繁花有很多理念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但我仍然愿意给予一些肯定,在于一些时候,需要一些人出来做一些事,冷嘲热讽总是容易的,而最终承担所有的,依然是这个时代,这座城市,这些人,如此而已。

通宝推:Swell,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