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美文明性比较研究一、文明的标准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 -- hwd99

共:💬21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中美文明性比较研究一、文明的标准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

笔者在第三届西史辨伪论坛上曾报告了本文主要论点。发言视频,从29分开始,参见

第三届西史辩伪大会的直播回放,2023年12月16日上午。_哔哩哔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u4y1p7Yj/?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vd_sour

目录

一、文明的标准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 1

二、美国和西方古今文明程度评估及与中国比较 5

三、美国和西方精英用谎言构筑文明形象 9

1、虚假的文字历史 9

2、虚构的古希腊科学 15

四、西方野蛮缺少文明性的原因 18

五、总结,中国文明是人类未来希望 21

参考文献 23

一、文明的标准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

名正而言顺,文明也许就是界定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性质最重要的名词和标签了。西方常常自我宣传是文明人,而将其它国家和民族界定为野蛮落后之类的非文明人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准或特征是什么?

它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著名的考古学者柴尔德提出了文明标准,被后人总结为10项 ,后来被曼塞尔加以补充,形成了描述人类早期文明的12项标准 。柴尔德-曼塞尔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考古学者对于西方和埃及材料的掌握后总结出来的,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家认识到,它并没有普适性,更不适用于东方。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西方常说的要求包括三条,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格林·丹尼尔在1968年出版的著作《最初的文明》中总结的,在西方考古学界十分流行 。

第一条要求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

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

最近我国著名思想家林鹏提出 ,“文明”的标准应当是:第一,要有真正的“文字”,而文字必须具有形、音、义三项要素;第二,有了文字,还需要“文以载道”,未能“载道”,就算不上真正的“文明”;第三,既称“文明”,必须照亮历史,唯有“中华文明”曾经照亮历史,并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是中国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建立的概念。我国著名学者李学勤教授指出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 人类不文明的行为除野蛮外,还有很多,如粗鲁、粗野、流氓、愚昧、蒙昧、落后、恶劣、陋习等。但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恐怕还是摆脱野蛮状态。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著《古代社会》用文明时代对比蒙昧时代(stage of savagery)和野蛮时代(stage of barbarism) 。在摩尔根这里,文明是一种远远高于蒙昧和野蛮时代的人类社会的高级形态,但其含义是城市化这个原始含义引申出来的,它和野蛮时代的比较,摩尔根仍然侧重于发展水平,他指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而此前的高级野蛮社会则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并不涉及是否存在野蛮行为。按摩尔根的分类,欧洲、亚洲早就进入文明时代,欧洲各国和亚洲各国都是文明国家,但他们的社会千差万别,其共同点就是文字出现增加了社会组织性,显示社会发展水平高。

最近30年,讨论文明问题最有影响的学者是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他在其著名著作《文明冲突论》中说,“文明的观点是由18世纪法国思想家相对于野蛮状态提出的”。然而,亨廷顿接着说,“文明社会不同于原始社会,因为它是定居的、有城市的和识字的”。虽然承认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却暗示文明的标准是由社会发展水平确定。

1961年版《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为:“一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197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个历史阶段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1979年版原联邦德国《大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为:“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脱离了人类群居的原始生活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现代西方媒体所使用的文明一词,其含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不文明和野蛮,所以当他们侵略非洲和美洲时,总是宣传为落后地区带来文明,是文明战胜了落后和野蛮,目的是误导读者,忽略他们进行的大屠杀,种族灭绝等野蛮行径。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很多学者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必然带来战争,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很多西方精英批评西方对外侵略掠夺,如法国大作家雨果称入侵的法国和英国军队是两个强盗 。八国联军侵华时,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谴责美国传教士梅子明是偷盗和抢夺;援引美国纽约《太阳报》1900年平安夜登载的电讯报道指出 ,天主教传教士以680名天主教徒被害为由,残忍杀害了温州地区680名无辜中国人。今年10月19日,43位犹太裔美国作家、艺术家、学者在英国卫报具名致信给拜登总统 ,除了谴责哈马斯的立场,这群犹太精英更从人权角度,强烈要求美国停止对以色列的“道德”与物质支持,反对滥杀加沙人,要求停火。但是,美国和西方把持的媒体,仍然一如既往地将它们的野蛮行径包装成文明,例如,当代巴勒斯坦人反抗犹太人殖民统治就是不文明,而以色列人用炸弹轰炸大量屠杀巴勒斯坦人,却自诩为文明。

当然,英语中既然有野蛮一词,也就有与之相对的文明一词,作为其反义词。按照英语词源学介绍,civilization最早用于表达是野蛮的反义词,是1772年,可能来自法语文明一词。也有人认为,早在1550年代,英语中就有用civil作为野蛮的反义词了。但直到今天,西方媒体日常所说的civilization,并不涉及人们的行为,而是指社会发展水平,否则那时西方在世界各地搞大屠杀,还有脸自夸是文明吗?

我们认为,文明的最重要特征是对内对外都不再野蛮,而是平等对待。当然,一个社会对内对外都做到不野蛮或者说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人类社会逐步进步的产物。按照进化论,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最初肯定是兽性为主,不可能一瞬间就消除兽性。从基因上看,人类和最近的动物之间的基因差别,也不过1.2% ,最初人类基因和行为恐怕和动物几无差别。人类必然经历了漫长的进化阶段,动物性或者说兽性和野蛮性逐步降低,而人性和文明程度逐渐增加,人们很难用简单的标准来界定是否达到文明。例如,就是动物,在很多时候,也会表现出它们非野蛮的一面,例如狗面临主人时就很顺从,不会表现其野蛮一面,但对外人则可能迥然不同。在面对其族人时,对绝大多数属于野蛮人的民族来说,都是相当文明的。因此,真正的文明,是看他们面对不同民族和人种时的表现,尤其是面临生存困境时的表现。当初美国殖民者在北美观察到 ,“印第安人的战争,远不如欧洲人的战争那般残酷。…,‘他们说不定打上7年仗也打不死7个人。他们从不彼此靠近,不象我们通常那样做近距离平射,而是在很远的地方朝天射’。这恐怕是因为当时印第安人医疗知识少,寿命短,人口密度低,主要敌人是周围环境,相反,其它人类是合作对付环境敌人的主要帮手。

中国古人提出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家族生存和延续。例如,就是在夏商周时代,我们的主流理念就是叫“兴灭继绝”,就是认为把别人的国灭掉,把别人的家灭掉,是非常不好吉利的事。相反,对将要灭亡的国和家进行拯救,则是大功德的事。在《论语》中更完整的表述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以武王伐纣之后,并不是把商朝民众赶尽杀绝,而是把商纣王儿子微子启分封到宋,以继承商的文化和制度,来延续商朝一族 。为什么微子启的封地在宋,因为宋是商部落或者商文化的故地、起源地。而且,宋国国君的地位和周天子是平级的,在祭祀的时候用的是天子礼。宋的国君到周的朝廷去访问,不是以臣的身份来接待,他和周天子是平级的兄弟关系。所以这里有一点像我们讲的一国两制,宋的文化和制度是完全独立的,延续了商朝。所以通过宋国,商的文化和制度被保留得非常好。以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对商的世系记载得非常详细。其实不仅是一国两制,还是一国三制,因为当时也给夏朝的后人一个专门的封地,就是杞国,杞国则保留和延续了夏朝的文化和制度 。

因此孔子才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夏礼、殷礼孔子之所以能够言之,就是因为这些礼被杞、宋两国保存下来。当然,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并,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与夏商周三代有很大区别,取消了封建制,不再保留诸侯国地位了。但秦灭六国,并没有屠灭六国贵族,包括诸侯后代,而是让他们的家族仍然保存下来。到了秦末,实际主导推翻秦朝的力量仍是六国贵族,包括首义的陈胜吴广,宣传为农民,实际都是有名有姓,在那个时代都属于贵族后代,普通民众就没有姓氏。这与西方和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起的战争,还是很不相同的,西方的对外战争,往往都是用宗教战争名义,以消灭异教徒为号召,实际是对他国实行种族灭绝为目的的战争,基本消灭了美洲和澳洲的土著。秦代以后的中国国内战争,也有很多屠杀发生,但这往往是生存或者仇恨引起的,与西方用意识形态或者说宗教为幌子,进行灭族战争存在根本差别。 西方占领美洲,很多美洲土著也加入了基督教,但仍然被西方入侵者消灭殆尽。在很多其它地方,是缺乏条件,例如,西方殖民者普遍不适应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地炎热气候环境,难以大规模移民取代土著。

上述讨论,仅仅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方面,更广泛的来看,是中国儒家学派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的人类文明行为的基本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他人。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

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社会才不会出现野蛮行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人类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文明的世界。这也是西方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寄希望于中国文明的主要原因。

一个社会发展成为一个符合上述标准的文明社会,并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而是这个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通常游牧民族常常需要整体季节性迁徙,经济模式异常脆弱,连年遭遇异常气候,或是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时,很容易对游牧民族的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游牧民族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极大,草原的承载能力有限,人口稍有发展,就会导致资源不足,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争夺资源,导致部落之间的战争常年不断,很难成为文明社会。

早期农业社会,刀耕火种,生产力十分低下,与游牧社会一样高度依赖气候和环境,同样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且高度组织,从而由国家整体上组织各项农业生产,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具生产工业化,尤其是铁制农具得到普及,农作物亩产得到较大提高,社会规模,尤其是人口规模得到较大发展,能够积累以粮食为主的巨大财富,建立一支庞大军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同时统治了广大地区,建设了高效的交通体系,国家能够储备大量粮食等关键物资,快速救助地方上的局部天灾。由此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人口规模如此庞大,不可能依赖对外抢劫来解决生存问题,才能推动发展文明社会。只有这样的社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才能变成文明社会。

历史上,虽然周王朝建立一开始,就统治广大的地区,包括当时的华北,关中,巴蜀、汉中与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往往只是统治国都附近区域,周边都是不受管理的野人。直到孔子生活的时代,主要统治区域,都被王朝控制和管理,诸侯国开始征战,也加快了各项建设,包括工农业的发展,迈向军事强国,开始了走向统一的进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学派才会思考当时社会遭遇的问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规范人们行为,但在当时影响不大,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社会能够进入比较高级的文明状态,仍是经过惨烈的战国时代,才逐步形成的。为了应对战争,各国都加速发展,包括大规模生产武器和农具,形成了规模化工业。到了统一后的汉武帝时代,才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但现实却难以达到标准所表达的理想状态,无论对内对外。直到今天,生产力已经高达发展,但公开的歧视制度仍然堂而皇之地存在,诸如歧视国内的对外优惠政策,歧视内部底层的优惠企业资本家政策。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提出了真正的文明社会标准,长期作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即使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也仍然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Tags): #中美 文明性 标准 古代通宝推:田昭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