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土八路1939年就能批量生产西药,相形之下国民党真废 -- 忘情
作者:忘情
八路军的卫生勤务工作,是在环境极其艰苦、情况极其复杂、物质供应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医疗人才的匮乏和药品器材的极度短缺。
以晋西北军区为例, 1940年11月,军区所辖部队除120师的6 个旅外,还有山西新军的两个纵队、l 个师、1 个旅和6 个军分区。但军区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却只有三四十人,医疗卫生材料只有两副药驮。
为解决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敌战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八路军驻国统区各办事处,千方百计动员医疗工作者赴各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白求恩、柯棣华等外藉医务工作者抵达抗日根据地后,除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救治外,也对八路军医务工作者耳提面命,传授自己的医疗经验和技术。八路军总部在延安开办医科大学,各根据地还因地制宜地开办了各种医训队和卫生学校,培训医生、护士和司药工。各团卫生队使用卫校编印的统一教材,开办连、营卫生员轮训班,保证了部队不断发展、根据地不断扩大的需要。
八路军各营、连的卫生员们除了为伤病的战友提供简单救治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向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要求大家经常理发、洗澡、剪指甲,勤洗勤晒衣被,吃熟食,喝开水,用自己的毛巾和碗筷。部队营地住房、厕所周围要经常打扫、清理,搞好室内卫生和环境卫生。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对防止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八路军救治伤病员工作是在根据地群众的紧密配合下进行的。由于处在敌人残酷扫荡的战争环境中,许多地区把卫生机关、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分散于人民群众当中,既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又得及时的治疗和照料。晋察冀边区在1939年冬季反扫荡中,军区卫生机关、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全部化整为零,在阜平、易县、唐县一带的山沟村落中,利用无数的天然山洞隐蔽起来。在山洞建立药房,设立医疗组和手术组,对伤病员采取分组治疗。1940年在阜平神仙山建立了山洞医院。为了医院的安全,各村民兵组成联防,在敌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建立瞭望哨。日军在1941年、1943年的两次大扫荡时,对神仙山进行了10多次搜剿和突然袭击,均被打退,山洞医院中的伤病员安然无恙。
冀中平原一马平川,日军机动迅速,扫荡频繁。冀中军区将后方医院化整为零,分成若干医疗小组,每组2至3人,以医生或护士长为组长,分散到各县各区各村进行治疗。部队在什么地方打仗,伤员就留在附近的村庄,由当地医疗小组负责收治,不再向后方转送。根据当地村村有地道,户户有地道的特点,医疗小姐将把伤员救治工作转移到地下,由群众分散护理。在白洋淀湖区,八路军卫勤部门利用河川纵横和茂密的芦苇建立船上医院或芦荡医院,在湖区渔民的掩护下进行伤员救治。
晋绥军区利用依托陕甘宁边区的有利条件,先后在黄河对岸建立起神府后方医院、贺家川中心医院、临县青塘民众医院等伤员救治中心,为伤员救治创造较为安定的环境。该军区在北从偏关、保德,南到螅蜊峪、佳县的黄河两岸设置了1010多处接送伤病员的渡口。据不完全统计,军区所属卫生部医院在抗战期间共收治重伤病员2万余名。
抗战之初,八路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材多靠国际医药团体和爱国人士捐助。随着战争走向持久化,医疗用品的需求量猛增。而无论是国统区还是敌占区,药品和医疗器材都被列为禁运品。尽管八路军后勤部门冒着生命危险,派人深人敌占区的城市,购买一些必需的麻醉药、磺胺、碘片、碘化钾等药品和听诊器、血压计、手术刀具等医疗器械,敌占区的一些进步人士、爱国商人等,也积极帮助八路军购买和运送急需的卫生材料,但毕竟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广大根据地军民的医疗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10月,八路军卫生部靠着从西安买来的部分设备和原料,以及从国统区动员来的十几位进步药工,在赤水县(令旬邑县)清水源吕家村创办了八路军卫生材料厂,着手试制药品和医疗器材。
1939年1月1日,该厂在赤水县清水源吕家村用借的12间民房正式开工。由于全厂干部职工爱国热情高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用简单的工具生产出樟脑、福白龙、盐酸吗啡、硝酸士的年,氯化钙等l0多种片剂;解热、强壮、镇咳、泻下等近20种中成药丸、散、膏、丹及药棉、纱布等卫生材料。
1939年底,该厂已能生产针、片、丸、散、酊、膏剂和卫生材料等100多种药品。其中,针、片剂有奎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健胃片、莨菪片等20余种;丸、散、酊、膏剂有大补丸、壮尔神、行军丹、黄苓碱、甘草膏等80多种。卫生材料有脱脂棉纱、药皂、胶布等10余种。1939年,该厂共生产出注射剂3900盒,中药2500磅,片剂550磅,酊剂620磅。1940年,该厂的产量比1939年翻一番。全年共产注射剂6000盒,中药9000磅,片剂1200磅,酊剂620磅,药棉1100磅。1941年,卫生材料厂年产量超过前两年,针剂共产9600盒,中药15000磅,片剂4300百磅,棉花5100磅,酊剂1700磅。
除了生产大量药品,该厂还成为八路军医科大学制药调剂班的实习基地,并通过开办两期制药培训班,为根据地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并具有实际技能的制药人才。这些人都成为了各根据地制药厂的技术骨干。该厂编写了10万字的《抗战新药集》,详载了该厂生产的二十余类百多种药材的采集、整理、提炼、配制过程及其性能、疗效、服法等。各根据地药厂纷纷仿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生产药品,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相形之下,无论是工业基础、物质资源、财力还是技术人才,都远超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国统区,在国民党手里却玩成了付烂牌,让进口西药一统天下,将民族医药工业挤兑得纷纷破产、倒闭。当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