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芯片败局 -- 拿不准

共:💬719 🌺8746 🌵28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说的就是最底层的医保

你总是拿国内的特权说话,因为你对国外的平等一无所知,甚至都不敢想象。德国医保有全民兜底的,覆盖人口绝大多数,包括最穷的人,我们就是这种。我和超市收银员,甚至吃救济的,享受的医疗待遇都一样。但是因为缴费按收入比例,穷人更沾光(同等待遇成本低)。

国家的帐我不去算,因为我没有真实数据,不能学某些人拍脑袋瞎编。我作 为老百姓就看老百姓的帐。

血管瘤+白内障全部走新农合,最顶尖的医生,算上住院费最后实际开支连300元人民币都没有。而他一共出了多少钱呢?【每年】新农合300元人民币,不到40欧元,甚至不够你一星期的医保钱。

这个故事我不信。一般来说,国内事业单位的职工医保可能是医保里最好的了,报销比例算上二次报销,也就是60-70%。即使按这个最高的报销比例,按你的说法,倒推这个【血管瘤+白内障】手术总花费在一千以内,这不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河里这么多在中国住过院看过病的人,很轻松都能验证。

而我说的

七十老人做手术,早晨自己带着医保卡来就行。一直到术后康复出院,不需要任何家人陪护。当然家人出于情感需求去探视是没问题的。

应该是普遍现象。德国的兜底医保就这个待遇,河里在德国的不少,你可以请他们验证。当然有更昂贵的医保,待遇只会更好,比如点教授名看病,上门服务等等,就不讨论了。

马普所税前70k欧元的岗位,来澳大利亚比如格里菲斯大学这种起步可以税后翻个倍再外带15-20%的bonus。

这个我大概知道一点,可能是对的,前提这个人不是德国人。因为马普所得到特别允许,可以不和外国人签劳动(雇佣)合同,而是奖学金合同,大大节约了工资支出。对于这类外国人,虽然名义上也叫博士后,但他们是拿的【奖学金】而不是工资。奖学金是不交税的,所以税前税后一样。背后的逻辑是,这些外国人来德国干自己喜欢的的科学项目,德国给予支持。因为不是劳动(雇佣)合同,所以理论上讲,马普所除了必须按月发钱,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这些人天天不上班也没问题,马普所没有任何权力干涉。对于多数醉心科研的人,一样会勤奋工作,因为他们不以工资为目的。当然,从马普所角度,为了以防万一,这个奖学金一般期限一年、两年,干得好到期才会续约,胡闹的就到期走人。另外他们医保可以是旅游者的医疗保险,交的钱很少。如果不是马普所,这种医保都办不了长期居留。考虑到这些人一般很年轻没什么病,所以算是“优待”。

我刚到德国不久,住在法兰克福郊区一个小村子里,不远就是马普所的宿舍。有个上海的小姐姐就拿这个奖学金,天天游山玩水。隔段时间去实验室拍照合影,证实自己【访学】了。这个女孩玩了一年后,大老板没给续约,只能回国。她爸是资深教授(交大院士?),不缺关系也不缺钱,所以她回去就到苏州(或者上海周边无锡、常州、嘉兴、宁波什么的,记不清楚了)大学当了教授。因为成果差得太多,进不去交大(硬塞进去也行,但是没编制)。

后来我某次在瑞士玩,居然遇到她带着老公孩子也去旅游。她老公是山西人,典型山沟飞出的金凤凰。长得很威猛,想象中的关羽形象,红脸大个,身体结实,略有木讷。是她爸博士生,毕业后就进了某上市企业。其时已经到了中层,收入很高。炫耀完老公后,她还悄悄红着脸说马普所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美的一段回忆,挺暖心的。

当年除我以外,她的直接指导者三十多一米九的荷兰人,一个四十出头达姆市大学德国(青年?)教授,一个西班牙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一个Commerzbank的金融白领,一个爱沙尼亚的二十来岁秃头大胡子博士生,一个美因茨大学研究佛学的畏缩中国留学生,一个纤弱瘦高、“眼睛会说话”的瑞典博后,都(曾)和她关系匪浅。这些人有的只是听说,有的偶尔遇到过,有的经常见。除了那个同胞略有忿忿不平之色,其他都是非常礼貌谦和的人。这个小姐姐除了美貌,待人接物颇有水平,所以才这么受欢迎。后来她年纪轻轻就在省政协任常委,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是很感谢这个小姐姐的。当初刚定下出国,我就被女友甩了。因为人家觉得去美国才是真出国,去德国的都是筛剩的渣滓。然后飞机一落地,发现周围80%男的都比我高,加上一些传闻,就很一直不自信。直到遇到这个见多识广的小姐姐。她曾事后笑吟吟地给我身体打分,排到第三。别管真假,对当时的我确是莫大的安慰。她能有个幸福的归宿,很替她高兴。

通宝推:学菩提,翼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