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大家怎么看待暂停公布“”青年失业率“”? -- 有型的马里昂

共:💬166 🌺1238 🌵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两千年前/一百年前,当兵也没必要识字

两千年前汉军战士参军前也没必要识字,完全可以到了部队再慢慢学。

居延汉简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条。

1,戍卒日常劳作的记录《日迹簿》,武器装备登记的记录《守备器簿》,粮食发放的记录、衣物存放的记录等。

2,蒙学书如《仓颉篇》、《急就章》等以及“九九表”。

3,数量颇多的习字简,是书写练习的遗存。

4,个人债务的记录、私人信件等。

日常工作记录,蒙学书籍,练字竹简,私人“日记”.......说明居延烽燧中有识字的人,有正在学习识字的人。

不过,居延烽燧毕竟是200余年积累,且孤证不立,单独一个居延竹简还缺乏说服力。建国之后,考古专家又相继发现多个汉代烽燧遗址,比如花海汉代烽燧遗址、甲渠候官遗址、甲渠塞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等,出土数万枚汉简,其内容有诏书、簿籍、甲子表、书信、《仓颉篇》等。

显然,汉代驻守烽燧的小团队中,至少有一人识字,以记录日常工作,接受上级命令等。而且,蒙学作品《仓颉篇》的反复出现,说明烽燧军官爱学习,而爱学习的动力,或许就是汉代军人升职需要识字的严谨制度。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5QH9FH05149IAT.html

这些简牍或为习字之范本,如敦煌汉简1972及2356等,一般写在三棱木觚之上,与《急就篇》首句中的“奇觚”相契合,且多书写工整,字距阔大疏朗;亦有书写片段文字的习字简,如居延汉简169.1+561.26、居延新简EPT48.78等,往往文句不全、书法拙稚,且常与其他内容混杂。汉魏以降,《急就篇》在社会上继续产生广泛影响。传世文献有很多记述,顾炎武总结称“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https://news.gmw.cn/2022-08/27/content_35981896.htm

两千年后,红军战士进部队前也大多不识字,边打仗边学。

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号召:“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应该努力提高一步。指挥员要做到能写能看,战斗员要做到认得300字,要懂得许多革命问题的普通道理”(毛泽东《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针对大部分战士都是文盲的状况,张闻天同志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由于条件限制,没有统一的课本,于是日常接触的用具、连队每个同志的名字、行军经过的地名,还有一天一换的夜间口令,都成了识字的课本。有时写的字就是行军的内容,四渡赤水时,白布上写的就是,“渡河”“打运动战”,这种方法易学易记。红军边走边认字,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周恩来同志对此颇为赞赏:既行军打仗,又能学习,战斗不忘学习,这个办法好!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1/17/6631734.html

但是现在的人都是从儿时开始识字,已经不能这样「没必要」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