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最近大火的刀郎新专辑《山歌寂寥》 -- 林三

共:💬211 🌺2451 🌵9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音乐的京圈特别明显

特别是2000年左右的时候。

当年艺人都归文工团。但是90年代开始文工团也开始解散的解散,找出路的找出路(杨坤就是一个例子)。当时能顺利转型,当歌星,上电视,开演唱会的几乎可以说凤毛麟角。大部分过的有点惨。

但是只有北京,有酒吧可以驻唱(杨坤,沙宝亮),可以给人写歌,可以当编曲。更不用说一大堆当合声,影视剧插曲的工作。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中间地带给艺人。这里面有才华要是再有点人脉,很快也能出点小名。 海泉当年就说:在中国你要是能有一首真正的代表作,至少可以吃十年。实际是十年都不止。那个“笑脸”,不就吃一辈子嘛。

京圈是非常厉害的。特别是后来一堆的选秀节目。大家装着不认识,其实背后早就熟的很(像那个金志文和杨坤在好声音里,金志文后来投桃报李的帮着写了好多歌)。

刀郎的歌,我写过一个,嗓子好,旋律不错。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编曲真的不行。 当年流行歌曲早年的时候,基本上弄一个钢琴伴奏,最多弄点电音啊,吉他,合声啊,对付对付。听八十年代那些歌基本都是如此。主要突出人声。但后来快速吸收进化了,编曲,配器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可能刀郎人在西域,没赶上这波(他音乐也基本是在那边学的)。所以他的观念里还是传统的编曲比较好(应该不是缺钱,也不是没听过,就是个人观念)。

所以弄个有点过时的专辑还卖的那么好,被人嫉妒恨了。说老实话,我觉得刀郎的歌,好几首其实清唱都比他自己搞的那个配器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