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西河注册20周年,竟然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第一次坐米帝火车, -- 七天
后面依次:刘三梅(宴含),张四梅(轶婵),许五梅(若亚),王芸露只能排第六。
你这几个帖涉及的是中国女排的群众基础和选材问题。
我刚刚又想了一下:老女排的时候,中国体育的计划经济模式还非常显著,省队水平非常高,有那么8、9支队伍基本上拿到世界上都可以打一打。日本队认为辽宁队比国家队还难打;全运会,郎平被梁艳和朱玲拦的没脾气;不说福建浙江上海江苏这样的传统女排大省,连湖北、河北都能给奥运队输送人才。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位置都有至少两个以上水平差不多的人才。
后老女排时代,则一直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游移不定。女排靠着国家重视还好,男排则基本死菜了。
和大多数体育项目一样,练排球要么是为了升学,要么是为了进专业队以期某个体制内饭碗。这种情况下,练的人自然少。选拔基数小,人才出的自然少。而培养模式是集中资源培养尖子的模式,因此除了明星队员,其他队员的差距比较大。
基层在选材上也比较机械,综合条件好的练主攻,个高的直接送去练副攻,都选完了还有人,就送去练接应。
高个队员主接六轮一传,惠若琪是第一个突破,这和江苏女排的传统有关,因为江苏女排擅长培养边攻(孙玥、茅菊兰、邱爱华、惠若琪、张常宁、龚翔宇)。
以上因素导致了,中国女排由替补递升为主力的情况比较少。如果有的话,一般是参加三届奥运,比如孙玥、王丽娜、魏秋月、徐云丽。因为条件突出或其他原因早早入选国家队(徐云丽比颜妮还要小几个月,但是比颜妮早8、9年入选国家队),从第二届开始打主力,连打两届。
而多数连续参加两届奥运的队员,则是连打两届主力。比如李月明、赖亚文、王怡,孙玥、李艳、何琦,冯坤、杨昊、周苏红、张娜,王一梅、马蕴雯,惠若琪等。也有连打两届替补的,比如诸韵颖、李珊、陈静等。曾春蕾、杨珺菁算是悲情人物。而颜妮则是女排历史上最大的异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一盘点还是真不少啊 4 Swell 字238 2023-05-22 20:28:28
🙂王芸露条件本来就很好,不过比较难管理。在八一和吴咏梅 1 七天 字525 2023-05-25 22:10:35
🙂这就解释得通了 Swell 字459 2023-05-26 13:30:55
🙂梅系主攻一号传人:刘晓彤,外号刘二梅;
🙂想起来了 2 清风居士 字987 2023-05-23 21:18:55
🙂据说只要是打球的 3 Swell 字275 2023-05-23 23:29:41
🙂另外我当年有点忽略替补队员 1 Swell 字760 2023-05-23 13:36:10
🙂我倒脚的,自从以奥运为周期,连打两届主力的情况更多, 2 七天 字956 2023-05-23 2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