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俄乌战争的一点思考 -- 哎冷

共:💬429 🌺2628 🌵5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主席摆平陈毅粟裕的安排

点看全图

4月22日24时,毛泽东主席急电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命令“坚守四平争取战局好转”,电文如下:

“(一)望死守四平挫敌锐气(真离注:此处尤其重要)争取战局好转(二)马歇尔与蒋谈了三天今(廿二)日开始与恩来谈话内容如何明(廿三)日得恩来电后即告你(三)国民党对于在东北和我军作战信心不高”

毛泽东对东北局势的判断十分明确,敌军向四平街等地进攻,就是妄图在东北停战协定签订前夺取中长路两侧地区并控制辽东半岛,以争取有利的战略态势;一旦我军放弃四平街,不仅会造成军事上的不利态势,而且会使正在进行的国共谈判陷于被动。因而,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和谈,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必须要坚守四平街。同时,鉴于时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入关后曾有过“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的想法,毛泽东在电报的第一条即明确要求“死守四平”,虽然委婉地用了一个“望”字,但“死守”两字足见四平街一战的战略意义,进而坚定受文者作战的决心。

在四平街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我党与国民党正围绕东北问题进行谈判,在马歇尔的调停之下,谈判已进行到有可能迅速达成协定的紧要阶段。此时,政治上的谈判将直接影响东北的战事及双方作战行动,因而对于马歇尔的调停与国共双方的谈判,东北民主联军的将领十分关注,为此,毛泽东在电文中告之以马歇尔调停动向,以解其关切。

最后一点则是对东北乃至全国局势的分析。由于国民党政府一直在加紧内战准备,任何一个火花都可能诱发全面内战,而四平街的战事存在直接转化为全面内战的可能,因此,毛泽东在电文的最后指出国民党在东北“作战信心不高”,亦是告知前线将领此战不会引发全面内战,可放开手脚一战。事实证明,全面内战果然未从东北打起。

接到电报后,我东北民主联军坚定了作战的意志与信心,经与敌奋勇作战月余,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配合停战谈判起到重要作用。

1946年

  7月20日 中共中央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从本质上分析敌我形势,指出: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指示从军事、政治和经济三方面,为我党我军规定战胜敌人进攻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并强调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党中央领导下,全解放区军民紧张地动员起来,英勇地抗击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8月 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还就中国的全面内战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9月16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指出这是战胜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不但应用于战役而且应用于战术的部署,以求全歼、速决。为此,不惜放弃一些城市和地区,争取主动,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选择敌人薄弱或孤立的部分,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壮大自己的力量。各战略区遵照中央军委作战方针,互相协同,主动寻机歼灭来犯之敌,大大地削弱了敌人进攻的势头。

  10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三个月总结》的指示,全面系统地阐述全国规模内战爆发以来三个月的经验,分析政治、经济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形势,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25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今后为了更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根本上改变军事形势,“不论是高级指挥员,或中下级干部,都须学会此种作战方法”。

(走向正规化)

  10月25日-11月2日 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在宽甸西北的新开岭地区歼敌第五十二军二十五师。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电,表扬新开岭的战绩,并就此指出:战役上必须集中兵力,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这个部队又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在南满部队开展保卫以临江为中心的南满根据地的同时,北满主力也与之配合,三次向松花江以南出击。

1946年6月,在蒋介石磨刀霍霍,准备大举进攻之时,毛泽东设想了一个南线出击的计划,准备让南线晋冀鲁豫(刘邓)、山东(陈毅)、华中(粟裕)3支野战军远出根据地,进行外线作战。

其中,山东战略区的任务是:“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山东主要力量,配合苏皖北部各区,攻占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个要点,“主要着重调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华中战略区的任务是:“粟(裕)谭(震林)率主力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线,……策应北面作战。”最终目的是“以太行(晋冀鲁豫)、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

经过多年的延安整风,对毛泽东信服有加的陈毅,当即遵从将令,表示坚决执行这一作战计划,并率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

粟裕则从实际出发独持异议,主张先在苏中内线歼敌后,再向西进军比较有利。

经陈毅、粟裕之间各摆事实,反复争论之后,从善如流的毛泽东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倾向于粟裕的主张,认为“最好先打几个胜仗”。

他于7月13日致电南线的陈毅、粟裕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即山东野战军)豫北(即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

陈毅则坚决主张粟裕迅速西调,继续按原计划外线作战,他对毛泽东说:“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粟裕舍不得离开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理以前讲过多次,讲不通。现在,粟裕如在海安、东台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

毛泽东反复权衡后,最终还是支持了粟裕等人,于8月8日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否认了陈毅“津浦线是主战线”的看法。他致电陈毅等人:“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苏中)。”

泗县战役中,他否决了华中分局邓子恢、张鼎丞早先“应打蒋系不打桂系来电”的建议,以及没有听从8月3日、4日毛泽东连续来电中的劝告:“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机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决定在泗县攻打虽非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却素以滑溜著称的桂系第7军。

他致电毛泽东并告华中野战军粟裕,郑重地表示:“我决心消灭桂系在、泗县之两个团,并调动其增援部队,逐次消灭其二三个团。已定午夜攻泗县不再变。”

8月7日,战役命令下达后,山野虽有22个团的总兵力参战,但司令部仅用6个团攻城,而且这6个团在攻城时,还分去将近一半攻打外围据点。

因此,战役上的优势顿时变为战术上的劣势,结果攻城失败,担任主攻的山野主力第8师损失严重,伤亡共达2400余人。《陈毅传》总结说:“这是一个值得作战指挥者深刻汲取的教训。"

随后,山东野战军司令部20多天未能创造战机,于8月底仓促撤出淮北地区,退至淮海分区。

毛泽东根据严峻的敌情,于8月29日要求陈毅学习粟裕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战法,歼灭一部国民党军。

电令说:“你率主力应在睢宁以东地区待机,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如此常保高度士气,纪律亦可改善”,“每次歼敌一团一旅,打五六次,即可造成有利局势”。

他还特别指出:“九月正是作战时机,刘邓军、中原军(李先念部)均希望你军配合。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灭敌人威风,壮自己志气。”

考虑到山野军事主官的确不大擅长大兵团作战,毛泽东于9月初决定,拟派徐向前去山东负责鲁南的军事,并正式告知了陈毅。

作为一名战区指挥员,陈毅当然明白这一考虑的全部含义,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时为山野作战科科长的王德回忆说:“有一天夜里,我在值班,陈毅同志走了进来,他心情沉重地对我说:‘我将来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们给中央说话也不灵了,提什么意见都不灵了。’”

虽然如此,陈毅还是大度地去电中央,表示欢迎徐向前前来。

此时,毛泽东交给陈毅和山东野战军的任务是保卫淮安、淮阴,即“两淮”。

陈毅决心打一个漂亮仗,改变中央的看法。他于9月11日连发两电给毛泽东并告粟裕等人,表示有信心“改变战局”,有把握至少能歼灭国民党军两到三个旅。

电报说:“山野决心在淮泗间歼敌,以保卫两淮,改变战局。部队明晚即可部署就绪。分批歼敌两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

然而山东野战军很快被国民党军“佯攻怵阳、真攻淮阴”的策略迷惑,没有采纳粟裕等人的建议,再次决策失误。

结果,山野主力被桂军一个多师牵制7天之久,动弹不得;淮安与淮阴则遭国民党军主力乘虚攻击,相继失守。

陈毅这才感到事态严重,焦急地复电粟裕等人作自我批评,表达了自责之情,同时说明将按粟裕等人的建议行动。电报说:

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同意办理。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六塘)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未碰到他……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遗(贻)误全局,五内如焚,力图挽救,当尊重兄等建议。

两淮失守,连战失利,华中震动,山东野战军的士气低落。虽然等了二十来天,中央告知当年的红四方面军统帅徐向前因病不能来了,但陈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10月1日,陈毅致电毛泽东,又作了自我批评,称赞粟裕所在的华中分局:“两次到分局会议,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与人民的付托。”

他还主动表示:“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

这是陈毅在与粟裕长时间的争论中,因为毛泽东完全支持粟裕以及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辉煌的战果,第一次提出今后两军合并“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显然,他的这个表示是在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复杂过程之后做出的。

鉴于将士们情绪很大,10月4日,陈毅又给山野主力8师负责人写信,坦荡剖析自己与友邻指挥员刘邓、粟裕、陈赓相比的不足,承担了战役失利决策与部署的责任,信中说: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

……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团干部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陈毅主动自我批评不久,又陷入了意料之外的波折。

虽然他曾表示“当尊重兄等建议”,但他与粟裕之间很快又产生了第三次争论。他不打算按原计划与华中野战军合并,准备单独率山东野战军返回山东。他致电毛泽东、粟裕等人:“我意山野必须迅速回鲁”,要求“华野派队接替淮海区”。

10月9日,十分焦急的华中分局负责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给毛泽东发了一份要求“勿告陈(毅)”的密电,说“这完全是由于陈(毅)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对陈(毅)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

战争年代,粟裕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

他们也提到让粟裕负责合并后的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即后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问题,说:“陈、粟、谭应会合一起,不宜分开,使粟能助陈下决心,并便统一山野指挥。”

值得指出的是,山东解放区的张云逸、黎玉等人在这场争论中,也实事求是地站在张鼎丞、邓子恢、曾山一边。他们随后在10月16日致电毛泽东、陈毅,认为山野还是留在淮海与华中野战军集中歼敌有利,而单独返回山东不利:“山野入鲁对整个华东战局不利。”

陈毅与粟裕争论后,鉴于两人截然不同的战果以及华东战区不利的形势,10月1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给予了严厉批评,提醒他对各方利害反思后向中央汇报:

现在因感渡运(河)向西作战困难,而主张全军入鲁,假如入鲁后仍感作战困难,打不好仗,而苏北各城尽失,那时结果将如何?且渡运作战是你自己曾经同意之方案。此次你与张、邓、曾会商,亦以渡运作战列为方案之一。何以元亥电又不相同?如按元亥电实行,你与张、邓、粟、谭诸同志间关系是否将生影响?请对各方利害分析再告。

毛泽东罕见地动怒,陈毅不得不慎重思考,最终同意留在淮北,决心首先在淮海地区打几个好仗。

获悉这一决心后,毛泽东一则深感欣慰,一则尚有疑虑。他于10月15日复电陈毅,鉴于徐向前不能前来山东,山东野战军陈毅与华中分局邓子恢和张鼎丞等人都提出军事上“粟裕多下决心”,明令粟裕负责两军的战役指挥。

他说:“决心在淮北打仗,甚慰。……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决不可分散)歼灭东进之敌,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西,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就一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

也就是说,山野与华野不是临时性的集中和短期作战,而是准备收复两淮,将来还要进军中原。

这个“将来向中原出动”的“准备”,实际是一个当时无法预测和限定的漫长过程。

后来两军合并后的华东野战军达到这一目标时,已经经历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到陈粟大军挺进中原豫皖苏地区才算初步实现,以后经豫东、济南战役,直到1948年11月开始的淮海战役才完全实现。

毛泽东特别强调:“为执行此神圣任务,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两个月后,在粟裕的战役指挥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于12月18日在淮海地区取得了两军会合后的第一次大捷——宿北大捷。

这一战役第一次以“华东野战军”名义发布命令,实现了毛泽东“在全军入鲁以前,应当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好仗”的设想,成为华东战局转折的第一个标志。

点看全图

1946年9月14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军委

关于要学会集中优势打击一点的战法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

点看全图

1946年8月8日: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歼敌给粟裕的电报

陈毅坚持南线出击战略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的电报极其重视。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指示: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30日,毛泽东又致电华中野战军:“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同时,陈毅也于6月30日收到了毛泽东的一份电报:“华中29日酉(时)主力留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7月4日,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分局的一份电报中,提出了“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发起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

就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发起的这一天,毛泽东给陈毅等人发了一份电报,指出:“鲁南大军(即山东野战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所部亦在现地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计入战争,最为有利”。可见,毛泽东基本上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推迟了南线外线作战计划的实施。

但是,这时的陈毅鉴于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还是坚持原定的南线出击作战计划。7月14日,他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主张敌本月大举进攻苏皖时,我军应即按原定南进计划行动。

毛泽东很冷静,坚持让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作战的实践中先摸清敌人的底细再说。当日,宣泰战斗结束,歼敌两个团。这时粟裕接到了毛泽东的来电,告诉粟裕华中野战军仍应在苏中内线继续歼灭敌人。

苏中战役的第二个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继续向苏中增调兵力,而淮南解放区则已被敌人突破,华中形势日趋紧张。7月25日,粟裕向陈毅、华中军区并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有效,如何?盼考虑。”

粟裕这个提议,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旅的调动问题,可是从实质上看,是华中野战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苏中还是在淮南的问题,涉及华中野战军是坚持仍在苏中内线歼灭敌人还是立即西出淮南津浦线南段进行外线出击的问题。

这一天,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越过陇海线达到淮北,他接到粟裕这个电报感到问题重大,他仍坚持毛泽东提出的山东、华中、晋冀鲁豫三路大军主力南下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认为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为重要,他不仅没有同意粟裕提出的五旅东调的要求,相反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粟裕不同意陈毅的这一复示,8月1日,他在一份电报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陈毅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立即在当天下午报告中共中央:

“我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由军委统一调动,减少往返商量,方足以应付。”

毛泽东接受粟裕建议,改变了原定的作战计划

一个要“西移”,一个要“东调”,毛泽东的态度怎样呢?他在接到陈毅的电报后,回电陈毅,没明确同意陈毅提出的要华中野战军主力立即西移淮南的建议,但是,他也没有放弃要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计划,只不过提出华中野战军如能在8月内歼灭两个旅,就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然后再转至淮南作战。8月5日,粟裕复电中共中央并陈毅等人,指出:“我坚决要求五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而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8月6日,毛泽东致电陈毅,提出:“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则无话说。”

8月7日7时,粟裕又给陈毅和中共中央发了一份电报,再次说明要求五旅东调的理由是:本应遵令不调五旅东来,但华中兵力过于分散,形成钳制方向之兵力多于突击方向,此次留在淮南九个团未起任何作用,现淮南已全被占领,如靠五旅等部去配合淮北作战,估计亦不会有成效,反之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

接到粟裕的这一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回电粟裕,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供粟裕选择:一是“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二是“照你八月五日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正在此时,毛泽东又接到粟裕的一份电报,报告“五旅已东调,歼敌良机已到”。8月8日,毛泽东复电粟裕并告陈毅:“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可是,8月8日陈毅又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了一份电报,继续坚持南线三大主力外线出击作战计划。12日,毛泽东在复陈毅的电报中说:“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裕)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13日,在给粟裕的电报中说:“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你们如能彻底粉碎华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

在这期间,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则不断受挫,特别是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裕、谭震林:“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动机,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一场争论到此结束了。

9月19日,当华中野战军北上苏北与山东野战军会合后,陈毅对他和粟裕之间的这一争论,在10月1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进行了自我批评。

10月15日,毛泽东在给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指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6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商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毛泽东对陈毅仍然表示了极大的信赖。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