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讨论】老百姓真的都是孔乙己吗? -- 孟词宗

共:💬149 🌺566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明清科举的简单分层和现代对应

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最基本的分为四级:童生(不论多老,只要没中秀才,都是童生)、生员(就是常说的秀才)、举人、进士

逻辑上童生不是制度化的读书人——中国古代鼓励民间读书,你有没有钱读书是一回事,但是绝没有说禁止别人读书的,凿壁窃光、囊萤映雪都是民间赞美苦读的例子。武训办“义学”、受到表彰;所以任何穷人都有可能读几天书,因此童生这样的读书人不可以因为自己“读书”就索要特殊待遇。朱德元帅出身佃农,家里很穷,但是合族支持几个年轻人读书,他天资最好,中了秀才(可惜是清政府取消科举之前最后一期,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好处)

制度内最大的等级差异,在秀才和举人之间(所以范进中举才会发疯——中秀才的时候,他岳父还敢讽刺他;中就成了文曲星下凡了)。秀才既然是生员,通常是府县学的学员、自然国子监的学员监生也是;早期秀才的待遇颇高,可以拿着补贴读书,所以也叫廪生——这种有补贴的秀才名额有限,后期差不多都是只挂名,并不在府县学读书,但是这个名头很重要,第一个是可以参加正规的全国科举考试:乡试(中了才是举人)第二个 是免本身的丁役,不会被抓去苦力;最后一个是有些礼仪上的优待,比如进了县衙不须下跪,通常不会在无罪证的情况下被 刑求,等等。但是秀才这个头衔 是可以捐纳而得的,就是甚至可以买,儒林外史里面的严监生就是买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面李甲也捐了一个监生。

举人是绝对不可以买的,作弊自然有,但是乡试作弊是可能会杀头的罪名.......因此整体上,举人按规则都是考试优胜者;此外乡试三年一次,全国各省早期是有固定名额的,一般明代一个省份摊到一年还不到100人,足见举人的值钱。制度上,举人就是候补官员,可以等候国家安排去做一些略微偏远地区的小官;做的好的举人,也可以升级到国家高级干部,海瑞、左宗棠都是举人出身。

举人考进士自然淘汰率也很高,但是考中举人经济上就不太为难了,有持续考试的动力——宋应星中举之后考了五次会试😂这基本上是常态,实在考不上他才补了分宜县教谕,就是县教育局长,负责的就是教授 生员;是诸秀才们的老师(儒林外史里面,范进中秀才,其岳父还要求他找个“馆”教书养家,等到中了举人,同县的张乡绅就送他钱财,这张乡绅也是举人,做过一任知县;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也可知 举人与举人才是可以攀关系的——张乡绅 拉扯的关系呢,是 范进的房师汤先生,是自己祖父的学生,于是称范进为世兄弟)

进士不必提,正经国家干部(举人是候补),以进到县衙的礼数来讲,庶民见了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可以站着(也可能会赐坐),举人见县令就应当有座位,若是进士回乡(即使辞职闲居),要按资历拉关系——如果年资在县令上,就是需要极度礼敬的贵宾

现代中国体制下,这些都没有,因为提拔干部不仅靠考试。唯一类似的是计划经济下,大学生类似秀才;其特点包括:全国招生且全国分配工作、工龄从读大学开始(不是分配工作开始)、在国企算干部编制——退休年龄与工人编制不同、晚五年,这在东北大下岗期间反而成了巨大负担(家父家母就为此忧心了好几年,因为当时每年的政策都不一样,退休了有基本保障,在企业里,没活干也就没有工资,一度连最基本的生活费也发不出)

二十年前有个 大学生盲流案,就是孙志刚事件......具体细节不提了,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大家默认的地方,就是大学生 有全国求职的权力(这是此前制度保证的),所以他就不会是 盲流——别人是不是盲流,可以争论,大学生的身份就不应该是盲流

这是 目前大学生群体吐槽自己孔乙己的原因......倒不是他们真的意识到孔乙己连秀才也考不上的困惑(如果孔乙己是秀才,常理丁举人就不会打他致残了——当然也不是不可能,但那不是鲁迅本意了;按现在模式,孔乙己应该是多次复读还上不了大学的、还是个酸书呆子)而是....现在国家大幅度大学扩招,在求职方面已经完全没有对大学生的任何优待...😂

举人 这种候补干部,现在不是没有,但绝不是纯考出来;和靠公务员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内地省份靠公的热情,和考举人还真差不多😅😅

通宝推:南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