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宿命难逃,命运玩笑 -- xx28

共:💬830 🌺2764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15章 读书看报

来到达来乎布,不用为温饱发愁,每天的正事就是上学、修炼、熟练医术,从小没有娱乐过也就没有那样的要求,所以我有很多时间。

对我来说,上学学的知识毕竟有限,而我习惯于自己读书,每到晚上都在电灯下看书到很晚。我天真地对妈妈说:“家里有电灯真好。”十几岁的儿子连电灯都新鲜,让妈妈能说什么好呢?更加坚定她让我回归文明世界的决心。

而在深山,晚上没有电灯,只能在油灯下做事,更多的是默默背诵白天所读书中的内容。久而久之,我特别善背书。一本书读后不管懂不懂,先死记下来,再一遍一遍地在头脑里温习,逐步理解。从山上下来时,我已能背出数部中医著作,几百首诗词古文了。家里带到山上的小学、初中课本上的课文也都能背诵,题目、作者记得清清楚楚。

我的短处是时事方面知道的极少,在没有电,也没有电视、收音机的情况下,对外面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曾听闻。如今出山了,能够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让我感到极为新鲜,初次接触真像个“天外来人”似的。呃,天外来人,后来知道是高度文明的生命,我无法比!

父亲拿回的报纸有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每种报纸的名称不同,我就问爸爸:“为什么叫人民日报?”

“每天都出版的报纸嘛。”

“那解放军报呢,应该也是每天都有的吧?”

“对,解放军报要天天出版的。”

“解放军是一类人,人民也算一类人,那都该是日报嘛,应该叫解放军日报吧?”

“称解放军报足够了,如果叫日报有些别扭。”父亲如是解释,可我还是觉得要不就叫人民报、解放军报,要不就该叫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我是不是钻牛角尖了?

父亲说:“让你读报,是看内容,而不是琢磨人家起的报纸名称,儿子别搞错了。”

“好吧,知道啦。”我摆脱了什么报什么日报的别扭感,按照父亲的要求专心读报呗。

父亲每天都从团部带回当天的报纸,在吃晚饭前我就看完了,吃饭时可以给他复述,省得他和妈妈费劲再看;如果吃饭时赶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新闻,了解国家和世界各地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丰富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哈,看新闻联播都把我看老了不是?

当爸爸下部队,会有很多天不在家,则给我准备很多以前的报纸,让我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通过种种过往帮助我了解当期所发生事件的由来,在他从边防回来后还让我把各种事情的由来讲出。表面上是考我的知识积累,但实际训练了我的思维,一种弄清事情发生发展的研究思维。

我如饥似渴地接触这个新的世界,最让我迷恋的不是听广播、看电视,而是读书刊、看报纸,可以自主地大量地吸收新的知识,“自主”对我很重要!

尤其在自己家看见有很多的书可读,问爸爸、妈妈:“家中书架上的书我能看吗?”先征得人家的同意再做,是老爷爷教我的。父母当然鼓励我读书的,连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没关系你随便看”,都高兴我热衷于读书的表现。

家里有一部分书籍是父亲在步兵学校的教材,即使是这样的书,我也读得津津有味,觉得蛮有意思。这个兴趣昭示了什么?

一开始,我选了《步兵战术》、《军事地形学》、《步兵连战例选编》看,我不是看完一本再看一本,而是三本书同时开卷,相互补充地阅读。步兵战术教的是作战的理论,军事地形学讲的地形,可以让我更专业地体会战术要求中的地形,而步兵连战例讲的是实战,通过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战斗去理解、认识步兵连排的战术原则。不久,我又把关于步兵武器的教材找出,先把步兵连排所使用的武器搞清楚,然后再去攻读步兵连排的战术。遇到不懂的,我就去问爸爸。他一边给我答疑,一边补充好些他的认识和发展了的战术变化。

爸爸见我如此认真,推荐了一本射击原理让我看,让我弄清楚枪械射击的最基本的原理、要素、要领,他说:“儿子,如果你当兵,首要的是能熟练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武器,而不是指挥打仗。这是成为一个军人的基础。”

从父亲热心为我讲解和积极引导我热爱军事的表现,妈妈知道他的目的。可是,妈妈已经不想让我当兵了,读军校作军官也不行。所以,妈妈加大了教我英语和讲解西医的一些基本知识、人体知识、化学方面的知识,她希望的是我以后读医学,出国,让我替她完成未能到国外留学的遗憾。

看到父母从各自立场牵引着我的理想,我心里笑了,有父母在身边真好。可是,我还是牢记老爷爷的话,所有的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理解和修炼打基础、开眼界、提高心境,练好本道门的内功,发扬光大“千金门”的道医。

我学有余力,学校的老师也推荐了很多种不同科目的课外书让我阅读。数学老师问我看过《算得快》这本书么?我说没有,对老师说:“我没有课外读物的概念,以前就是在深山学课本、读古文诗词,看过的书很少。”他马上拿出了《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和《算得快》给我。物理老师更是直接就塞给了我《一次看懂自然科学》、《神秘的宇宙》和《居里夫人传》三本大书。

作为一个中学生,读这样的书是最适合的,令我兴趣盎然,都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我还回老师,向他们讨要更多的书时,才知我们这里属于偏僻的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课外书很少。我又把那些书带回,重新阅读。那本《算得快》我推荐给妹妹,她也喜欢这样的书籍,读完了还要。

知识的大门已为我打开,再也不能把我关在门外,我把想读更多的介绍自然科学的通俗读物的事跟妈妈讲了,当晚就打电话到海城,求姥姥和舅舅给我们兄妹买些寄来。姥姥姥爷知道远在西边塞外的外孙外孙女喜欢读自然科学有趣味的课外读物,立刻要舅舅到书店给我们大肆购买,一下寄了十几本书,其中有两本英语的简易读物,是姥姥建议我们试着阅读,在电话中对妈妈说:“比单学课本更有意思,你不是让孩子以后留学么?好好做英语的积累。”

这十几本适合小学生、中学生的课外书我们读完,还拿给了方玉梅、任韬等几个和我们玩的好的军营学生。我们单调的生活也因这些课外书平添了几分色彩,大家在一起都是兴致勃勃地讲着、说着,没有了男女同学之分。

任韬是参谋长的儿子,很有精力,很调皮的学生,比我小一岁,开始也和我一个班,也曾欺负过我,但被我的力量之大惊着,再看我就有些怕了。对外面,我们是军营的孩子,他知道有我在,走在镇子里就没人能欺负到,所以跟我亲近起来。而我没在意这些,每天上学放学在路上和他讲我看过的书,渐渐书中的内容也吸引了他,都是正有求知欲的学生嘛!他向我借书回去看,挺聪明的大男孩,看完能记下不少的内容,也对我吹起来,说得洋洋得意地,那感觉好极了。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靠着把书借给同学,我又发展了几个脉象观察者,有意无意地常把他们的手腕拉过来,手指按在诊脉处,体会他们脉搏的跳动。一开始他们觉得我的举动很奇怪,习惯了,他们有时不舒服了还主动找我,让我看他们身体有什么问题。

道医和中医一样,靠的是经验,没有对人、对病人的广泛了解,哪里会在医术得到提高呢?

我到了军营,凭着自己不同于同龄者的能力、兴趣,渐渐影响到里面的孩子,把好几个以前不爱读书家里逼着读书的孩子聚拢一起,让他们转变到自觉读书上,所以孩子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丰富起来,很多东西自己看、自己理解,不如大家一起讨论会让自己的认识更透彻。像我们地处边陲,有几个孩子见过世面?我们需要那样的群体讨论,让我们更具想象力,更有追求。

能在学业上相互促进,思想上相互交流,也是家长们乐于见到的。我们这些学生都是边防团主要干部的孩子,家长他们也很重视自己孩子的发展。我们有了那么大的进步,团里的大人都看见了,那些家长开玩笑地对妈妈说:“你家这个小道士挺会传‘教’的,看把那些调皮的孩子都劝规正了,真是不错。尚大夫,你该早点把孩子接回来,可以让我们少操不少的心。”

我问妈妈:“什么是传教?”以为是个表扬人的词。

经方副政委力主,团部图书室也为我们中学生开放了,并特意为我们购置了几十本书,有人物传记、小说、诗集、趣味读物。当然,我们不光看这些书,图书室的很多书我们都能读的。

图书室给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阅读军人回忆录。

边防团图书室的战争回忆录有中国和外国的两大类。外国的主要是苏军元帅、将领的卫国战争回忆录,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巴格拉米扬的《战争是这样开始的》、什捷缅克的《战争时期的总参谋部》,让我窥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画面。

一本美国的战争二部曲《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让我从文学角度认识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从上层到士兵,从空军到海军,从欧洲到太平洋战场,真是无以伦比的广阔与引人入胜。

率领苏军将日本关东军逐出中国东北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其所写回忆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名《毕生的事业》隐隐昭示了一种不由自主的前途将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通宝推:苏仙岭,林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