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1999) -- 燕人

共:💬54 🌺16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王朔有自己的想法

张艺谋自己编剧能力不强,早期的作品都是跟人合作,莫言,苏童,余华等,都是八十年代所谓主流文学作家。

王朔也是八十年代风生水起,正好赶上了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跟郑晓龙、冯小刚他们那些人弄了几部热门电视剧,一下子成了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其实王朔最初出名是以通俗小说的题材、反主流宏大叙事为突破口的,但市场经济开始后,他就成了主流了。

王朔这话应该是说张艺谋之前的片子还是有表达,有“批判”意识的,尖锐的。但恰恰是这些片子遭到主流评论界和大众的攻击,认为他贩卖中国文化阴暗落后的一面,所以国师可以说是从成名起一直被骂到现在,而且那时候都是文化界内部人士骂的最凶,所谓笔杆子。当下这些年轻网民自以为自己很有话语权,以为在网上骂能骂倒张艺谋,这是把自己的影响力想的太高了,也太看不起以前的评论界。

张艺谋的转变,应该说确实是从跟张伟平合作开始,从《有话好好说》,到后来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包括《幸福时光》,大概后面三部就是王朔讨厌的,那种普世情感、人间大爱,温暖了,和睦了,失去锐度了。

问题是王朔怼天怼地自己也没有找到一条新路,除了给冯小刚提供了几个本子大卖,他自己的理想一点没有实现,本来他是从通俗起家,后来好莱坞大片进来了,港台进来了,还珠格格之类大火,人家专业搞通俗的,把他秒的啥都没了,王朔就崩溃了,出国去思考人生,按他的话说:“哭都哭了好几年。”

而张艺谋的不易之处就在于此,八十年代起来的那批文化精英,从第五代的影视,到绘画比如陈丹青,到音乐比如刘索拉,陈其钢等,几乎都是成名后出国。只有张艺谋没有缺席任何一个时代,并在每个时代都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不断引领潮流,二十年前《英雄》激活电影市场,印象系列以山水实景结合歌舞表演激活当地文旅产业,以奥运会开幕式弘扬东方艺术震惊世界,这里面任何一项拿出来给一个人都能吹一辈子。让人震惊的是这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怕的是,他似乎还有潜力没有穷尽。

再说到《一个都不能少》,这应该是每个导演都梦想拍出来的电影,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的,情感饱满状态真实,最大程度去除了“演”的成分。单从表演层面,我认为近几十年能够相提并论的只有贾樟柯的《小武》,但王宏伟毕竟也是专业的,所以后来的《站台》就启用韩三明这样的非专业演员,也部分是“去除表演”这样的执念造成的。

通宝推:Swell,燕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