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袁盎诛晁错——不是冤家不碰头|二十四史探秘032

在汉初文景时期,袁盎和晁错都是朝廷重臣。

袁盎先是做过中郞,这个官不大,相当于是一个言官,但天天跟在皇帝的身边,容易给皇帝吹耳边风,成了红人。后来他被调任陇西都尉,镀了一层“武官”的金,再就先后被安排到齐国和吴国做国相,最后做的最大的官是太常。太常掌管祭祀和礼仪,兼管文化教育,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虽然十分崇高,但没多少实权。

晁错一直在中央当官,基本上都是言官,年轻时先是因为文学功底不错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因为跟着国内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学习即将失传的《尚书》,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后升为博士。就是这个时候,他和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搞好了关系,为以后高升打下了基础。景帝即位之后,任命晁错为内史,这是一个仅次于丞相的官,兼掌全国财经事务与京师地区,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发改委主任兼北京市长。最后,景帝更是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这个官和丞相、太尉一起号称三公,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监察部部长。

两个人都是大官,也都是忠臣,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服务,名声也都不错:晁错老成谋国,提出“削藩令”,为汉室立奠定了两百年基业;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史称“无双国士”。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人就是不对眼,彼此不买账。《史记》中说:从文帝的时候就开始,他们两个只要晁错在座,袁盎就走人;袁盎在的话,晁错也走人。这就是“不共戴天”的那种感觉: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地方吃饭,不在同一个地方说话。

为什么这两个人不和呢?《史记》上没讲,笔者查了好多资料,也没找到答案。最后笔者只能以“性格”来作解释了。反正脾气不对路子,再好的人也不能成为朋友,现实中这种事不少。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皇帝故意在里面使坏,让这两个权臣不和,以互相牵制。这种解释很勉强,但未尝不可能。

好吧,不纠缠这个问题了,还是说一说这两个人之间的一些恩怨(其实晁错作为一个主管国家经济的大官,他在经济方面的政绩还是有一些可供说道说道的地方,但写起来蛮耗精力,也罢,笔者偷个懒,专说恩怨情仇)。

以下是笔者在网上找的一篇旧文,节选了一些:

晁错看袁盎不顺眼。晁错是知识分子,是治学《尚书》的唯一传人,又根正苗红地做过汉景帝当太子时的办公室主任,那是满腹才华,不可一世啊。而袁盎呢,老爸是强盗,自己历史又不大清白,吕后当政时当过吕禄的跟班,学历是谈不上了,居然也混成了高级干部。

晁错瞧不起袁盎,袁盎也瞧不起晁错。袁盎是这么想的:我怎么说也是汉景帝老爸汉文帝赏识的人才,那时候老子才叫一个牛呢,就是皇帝的兄弟淮南王、皇帝的大功臣周勃都让我捏圆捏扁,你晁错不过是凭一张嘴就把国家制度搞得乱七八糟,你这算哪根葱啊。

两人互相看不上眼,别说一起上班是不打招呼了,就是碰上了吃饭唱歌,晁错看见有袁盎参加,立马掉头就走。袁盎看见晁错坐下了,也是转身另外找地方。

晁错有汉景帝罩着,又正掌权,担任发改委主任兼京城首长,手下有一帮公检法,要找袁盎的差错,那还不容易?说袁盎在担任吴王刘濞的丞相时接收了他的贿赂。这个事也确实有,那也是袁盎没办法。袁盎本来不想去做吴相的,这个职位不好当。为朝廷说话,吴王会认为是中纪委的,小鞋子会准备满一箱子。袁盎的侄子袁种给他出主意,说你到了吴国,每天只管喝酒,只要说“吴王不反”就行了。袁盎就照侄儿的高招办,吴王刘濞一看特派员喜欢美酒,那是按量加倍供应,又听说这小子仗义,不说坏话,那是钞票大把的送啊。刘濞怎么做的?看看《鹿鼎记》里吴三桂怎么给韦小宝送礼的就知道了。晁错把这事向皇帝打个小报告,袁盎就贬为庶民了。

晁错这个得意啊,以后喝酒唱歌打牌休闲都可以尽兴了,不会担心碰上袁盎了。

晁错主张的“削藩”一推出,吴王刘濞就联合其他六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打起“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公然造反了。晁错这时不仅不想对策,还想着借这个由头把袁盎杀了。他召集手下的助手开会,说袁盎当初收了吴王的贿赂,老是说吴王不会反。如今吴王反了,正好把他宰了得了。

袁盎这个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通吃黑白两道,人缘好。晁错的部下反对杀袁盎,这事就没定下来。

无职无权的袁盎得到消息,这可不得了啊。脑袋差点搬家,不行,得想办法。他连夜找到晁错的仇人、皇帝的舅舅窦婴,说我有办法对付七国之乱,你让我见皇帝吧。窦婴向汉景帝一报告,汉景帝就召见了袁盎。景帝问,吴国造反能成多大气候啊?袁盎说,那都是些亡命之徒,乌合之众,朝廷的正义之师随便就把他们给灭了。景帝一听挺高兴,又问:你有什么办法吗?

袁盎心说,我等的就是这一句啊。马上说,办法有是有,但请屏退左右。左右的大臣都走了吧,晁错还在那杵着呢。袁盎又说了,这个,还有一尊佛呢。汉景帝胃口已经被吊得老高了,这时候对晁错说,先生你也先回避吧。晁错只好气呼呼地走了。袁盎等晁错一走,马上就说,我的妙计就是一条——杀了晁错!他说,刘濞他们不是说“清君侧、诛晁错”吗?好啊,杀了晁错,他们的旗号就得倒。如果他们再反,那就是师出无名,是正经的叛乱。这时候,全国的老百姓都会支持我们,刘濞他们就会死得很快。

汉景帝想了想,只要能保我汉室江山,杀一个晁错倒是无所谓,但是晁错毕竟是自己的老部下,得力干将,这时候要杀他有点抹不开面子。皇帝不好意思自己动手,就叫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说你们几个商量一下,把晁错办了吧。

有了最高指示,陈嘉就到晁错家,说皇上要请你商量个事呢。晁错一听,好啊,等我穿上朝服,打好领带吧。结果被陈嘉一马车拉到东市来了个腰斩,连晁错一家老小也连带着全部给杀了。

腰斩是一种酷刑,把身体斩为两截,但还不能马上就死,晁错在被斩成两截后想明白了,自己被皇帝出卖了啊,可能还想到了早知如此,真的不应该得罪袁盎这条毒蛇啊。

袁盎这张嘴可以说是当时天下的第一名嘴,谁得罪了他都没有好下场。当初汉文帝宠信的宦官赵谈经常说他的坏话,袁盎就决定当众羞辱他,让他以后说坏话也没人信了。在一次文帝出行的途中,赵谈坐在文帝的车上,袁盎就说,我听说能和天子坐一辆车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现在大汉朝就算没有英雄,您也不必和这种身体不全的人一起出车啊。文帝听了哈哈一笑,就叫哭成泪人的赵谈下车。从此袁盎就再也不怕赵谈了。

袁盎在和晁错的斗争中终于占了上风。晁错死后,他被重新起用,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还是立了不小功劳。可是汉景帝在七国之乱事后重新检查一下混乱的思绪,觉得好像是被袁盎利用了。皇帝被臣子利用了,首先是不爽,然后还得强充好汉说那是我自己的决定。但终究,袁盎的信誉在他这里打了折扣。归根到底,汉景帝还是用了晁错“削藩”的思维,现在回头一想,晁错还是要忠诚得多。杀了晁错,虽说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术上生效了,可以后像晁错这种公而忘私的人却不敢出现在朝廷里了。长此以往,这个损失可太大了。

汉景帝对袁盎不爽,以后在重要的人事安排上就很少考虑他了,经常让他任职诸侯王的丞相,地位虽高,但已经远离政治中心了。

袁盎最后还是死在这张嘴上,汉景帝要立太子,他的弟弟梁王因为有窦太后宠着,想当储君。景帝就派人问袁盎的意见,赋闲在家的袁盎不同意立梁王。梁王就很不爽他,派了几批刺客,终于把这个纵横黑白两道的老大给杀了。

本来这事和死了的晁错没有关系,可是说起来,还是有关系。要是晁错在,景帝一定会问晁错,以晁错的性格,也一定会反对立梁王,梁王的刺客只怕不会杀袁盎了,只会去杀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了。可以说,当初袁盎因为自保设计杀了晁错是因的话,如今梁王的刺客杀死袁盎就是当初结下的果。

晁错、袁盎都是当时天下的英杰,可就是因为都自恃己长,不能容人,就像倚天剑和屠龙刀,分开来都是削铁如泥、吹毛立断的宝物,可一旦互相碰撞,最后只能自伤其身,变成废铁。

几百年以后,有两个人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不但成就个人的功名,还都得到善终,生荣死哀,流德子孙。他们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本来都是安思顺手下的大将,都是武艺绝伦,用兵如神。因为都有个性,也像晁错和袁盎一样,从不同席吃饭喝酒,老死不相往来。后来郭子仪当上了统帅,李光弼就跪在郭子仪面前,说我知道我要死了,可是能不能请您饶了我的妻子儿女呢。郭子仪下堂扶起李光弼说,现在能平定安史之乱的只有你了,我怎么会因为私怨而耽误公事呢。于是对李光弼委以重任,终身不产生猜忌之心。郭李二人携手平定安史之乱,李光弼官至凉国公、太子太保。郭子仪官至太尉、汾阳郡王,以八十五岁寿终,其八子七婿都成朝廷重臣。

可见,公报私仇,不但造成了集团内部的内耗,而且因为器量的问题损失了个人人格,不仅得不到领导的信任,还因为道德的污点失去舆论的支持。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贻笑大方。晁错和袁盎既未能保全自己性命,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其实就是度量造成的啊。

摘录的文章到这里,笔者在后面还附一个神神怪怪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唐朝时候的事。

在唐懿宗时,有位国师,名叫悟达禅师。他在长安居安寺讲经时,懿宗皇帝亲临法席,特赐沉水檀香的宝座。这时,他生起骄傲心,认为自己是高僧,不可一世。岂料妄想一起,护法神便离他而去。而跟着他十世的债主,可找着复仇的机会了,在他膝盖打一拳。从此膝盖上生起一个人面疮来,有眉、有眼、有口、有齿,每天要吃肉喝酒。如果不给酒肉,就痛起来,苦不堪言;群医都束手无策。

悟达禅师在未显达时,有一年在长安某寺遇到生恶疮的僧人,疮口流脓流血的,十分肮脏,且臭味熏人,令人作呕,人人皆不敢接近。当时,悟达禅师住在他的隔寮,天天照顾他,不嫌脏臭地服侍他,送饭洗疮。不知不觉,夏去秋来,气候转凉,病僧的恶疮渐渐好了。在临别的时候,病僧对悟达禅师说:“谢谢你的照顾,今后你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四川蒙山找我,山上有两棵大松树为标志,我叫迦诺迦。”

悟达禅师想起往事,便往蒙山寻找那位生恶疮的僧人。远望在山腰之处,有二松,高耸云里。来到松树前,发现有一金碧辉煌的庙宇,而要寻找的那位僧人,已含笑立在寺门,引之入寺。悟达禅师顶礼毕,述说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到岩下泉水洗濯,即能痊愈。

第二天早晨,小童子领他到岩下泉水之处。正要洗濯的时刻,人面疮说话了:“先不要洗,先听我把事情说清楚!我们之间有一段仇怨未了。你是高僧,博览群书,一定读过西汉史,可知袁盎腰斩晁错的故事吗?袁盎就是你,晁错就是我。你十世为僧,认真修行,我找不着报仇的机会。现在你生傲慢的心,使我有机可乘,今蒙迦诺迦尊者的慈悲,调解我们的仇怨,用三昧法水洗我,自此以后,不与你为怨了。”

悟达禅师听了之后,吓得魂飞九宵云外,急忙掬水洗疮,痛入骨髓,昏迷不醒。很久时间才苏醒过来,看膝盖上的疮已不见了。乃知那位僧人是位圣僧,想回寺瞻仰礼拜,回首一看,那里有什么庙宇?

于是,悟达国师就在这个地方结庐为寺,苦心修行,从此不再出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