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成绩外刊汇总 -- Jen

共:💬74 🌺583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

在我们产业界的人看来,中国体制内科研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跟国民经济脱节,跟国民经济的重大关切脱节。

越是论文导向,越是SCI引用指标导向,就越脱节,就越是花架子,吹起来头头是道,拉出来能打的没有。

当前科研体系的所有弊端和学术腐败,大都源于此。

除了部分科学领域的工作的终点是成果和论文以外,所有科技领域的工作的终点都应该是实际的应用。

这种导向的宣传,不仅误导了我国的科技体系,也误导了国内的百姓,我想也误导了大大,亮旗太早,这种误导肯定也是原因之一。

说个真事吧,某校百多周年校庆,大领导去参观了校庆成果展,看到了某理科系的某研究成果,说是如何领先如何有用云云,领导挺高兴,说挺好,可以考虑产业化应用了吧。领导走了,但大领导的指示都是有人记录下来随后跟进落实的,这下学校完全地懵逼了,产业化应用,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于是找到主管部委想办法,部里出主意说,这种事啊,找一个行业靠谱公司一起落实,还推荐了某公司。某公司也不含糊(心想这成果通不通还两说着呢),说找我们工程化没问题,我们大力支持,但你这个呢,还需要先有开发样机,要做临床试验,有了临床试验的结果才会进入到工程化阶段。这事就算是推出去了,后面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学术腐败的事也比比皆是,身边就有,玩法让我们瞠目结舌,只是这个就不好写了。

什么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关切的问题?举几个70年代的例子,有几个在河里也提到过:

青蒿素,研究的终点就是搞定疟疾;

清华大学在1970-1980年研制了当时的光刻机(分步重复照相机、图形发生器及分步投影光刻机),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半导体厂用的都是清华研制的光刻机;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在1975-1978年研制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是国家重点工程“川沪输气工程”的配套工程,197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吴佑寿院士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绵阳分校是我国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摇篮。

现在去查一下,在整个文革期间他们几乎没有公开发表论文,但他们的文章和结果都会在各种同行会议上无偿分享,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蒿素的研制。

再举个断裂力学的例子,我在这个帖子里

运十就是当时中国最需要的飞机(之四)

简单概述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

1950年代,从苏联接收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工业体系大约是世界工业(英美)在二次大战前的水平;

1960年代,中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学习、消化这个工业体系,并在中国内陆(大三线建设)复制了这个工业体系;

大约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正向设计)将自己的工业体系提升到世界工业二次大战后(大约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水平,众所周知,世界工业(美苏)在二次大战后有了一次巨大的飞跃。

这次努力的几个著名的工程就是运十、核电站、大型发电机组、引进四三工程、大型远洋船队、汉字信息化等,为了支撑这样的飞跃,断裂力学在1960年代末在国内开展起来了。首先引进断裂力学研究的就是运十飞机的设计,有的早期的断裂力学的试验和研究就是直接在运十飞机疲劳设计交流座谈会上发表的。此后,断裂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就在需要大型装备的航空、机械、化工、大型发电机组、运输等工业开展起来了,举一个在70年代中期一次平平常常的全国断裂力学交流会的例子:

大型化工工程需要的大型高压容器方面:

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锅炉厂等单位, 对5台带缺陷的氨合成塔进行了大量的断裂力学试验和安全分析, 使这些设备全部投入生产;

钢铁研究院、一机部机电研究所、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浙江大学、沈阳金属研究所和北京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 球罐攻关组” ,对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年产30万吨的乙烯装置进行了系统的断裂力学分析,重点评估球罐的焊接工艺和质量,保证了球罐安全投入使用;

沈阳金属研究所、抚顺钢厂和七机部有关单位, 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在高压球形容器的研制中, 较好地解决了强度和韧性的关系, 合理选材,科学地改进工艺, 顺利地完成了(甲方的)任务

大型发电机组方面:

北京力学研究所、姚孟电厂和西安热工研究所等单位对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高、中压转子进行了断裂力学实验和计算分析,给出了安全性评价,为该转子投入试运行和并网发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机部还组织有关单位研究了“ 电站大锻件缺陷对断裂强度的影响” ,以修改锻件标准;

航空工业:

虽然运十项目停止了,但断裂力学在航空工业的应用研究还在继续。70年代末国内对当时的一些出现裂纹损伤的运输机进行了断裂力学试验和分析,当时这些飞机已经安全飞行了5000小时,距原定的大修周期6000小时还有1000小时,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裂纹损伤的结构,其剩余寿命仍在9000小时以上。(呵呵,想起了运十200小时寿命之说),

其它:

冶金部系统的很多单位,把断裂力学的概念用一材料研制和工艺改进上,以提高钢材质量

大连机车厂、铁道科学研究院把断裂力学应用到大功率内燃机车柴油机球墨铸铁曲轴的研究中, 不仅保证了球铁曲轴的安全使用, 而且大大提高了寿命。

总结一下上面这些研究的共同点:

1,目标都是实际的产业应用,终点是产业界而不是论文,成果都将在应用中得以验证,东西不能用是混不过去的;

2,基本上都是自己正向研究,从基础理论和试验做起,而不是模仿,断裂力学这种东西也没法抄袭,只能自己研究和积累;

3,这些成果的水平当时都把中国的行业水准提升一个大台阶,但跟当时美国的水平相比基本上都落后十几到二十几年;

4,这些研究的开展和实施配套应用都立足于国内,这意味着它们的水平虽然落后于美国日本,但整个产业链是完整自洽的,独立的

5,这些当时中国前沿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瞄准的美国,技术路线基本上都是正确的;

6,改开以后,在见识了西方眼花缭乱的东西后,这些成果基本上被认为落后,很土,在当时中央领导的导向下,中国的科学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科研单位(比如清华大学)很快就看不起自己之前的工作,科研方向瞄准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与国民经济重大关切问题脱钩,从此科研方向跟随西方,既然不会应用于国民经济,自然就没有实际应用的检验,而只能以论文数、鉴定结果等虚无缥缈的指标来评价。另一方面,国内的产业界也瞄向了国外更成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半导体产业普遍从国外引进生产线,运十下马,指望从麦道引进大飞机,国产核电站差点下马,从而导致了国内相关产业链的断裂和缺失,从此只能依赖国外的厂商。

这就是国内科研体系成果一堆,但拉出来都不能打,美国一制裁国内某些产业就要停摆的根本原因。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行业如此,如国防科工委,还有一些行业如大型装备业及早清醒,这时上面的那些研究和积累就支撑了这些行业的国产化发展,比如国产的大型乙烯工程,国产30万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但有的就清醒太晚。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看看,广宽,云山,紫梁,死扛着,花棍舞,大道至简,分瓜,四方城,方恨少,凤城,无竞,方平,瓷航惊涛,东海后学,黄序,年青是福,acton,报以琼琚,四十千,西电鲁丁,李根,破鱼,乾道学派,心远地自偏,珐九,老惰,铁手,唐家山,潜望镜,灶王爷,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