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为什么别家的托尼老师这么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沉睡的天空
为什么别家的托尼老师这么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区别:
(为什么正文要分开几段发,连标题都发不全~~~)
现在流行理发师傅取洋名,比如最著名的就是托尼老师,所以我们这里就拿托尼老师来比喻理发师。现在托尼老师的服务价格差别很大,小地方比较便宜,大城市比较贵,即便同一个城市,老破小小区里的理发师,和超市快剪,还有连锁店,乃至高档理发沙龙,价格也是相差极大。不过相对来说,我国的托尼老师算比较便宜的,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普遍比较贵了。
一般来说,美国和中国差不多档次的托尼老师服务价格是一致的,我指的是不带货币名称前面的那个数字,比如美国20元的托尼老师服务,和中国20元的托尼老师服务基本上差不多,当然美国那20元是美元,我们的20元是人民币,这汇率差正好是两者的劳动力价格差别。也就是美国托尼老师赚的是中国托尼老师六到七倍。
那具体的生活水平呢?这就涉及到物价了。
在网络上有这么一个很奇怪的比较,就是喜欢拿中国和某个发达国家,比如日本或者美国比较,要么是说日本美国的物价多么便宜,要么是试图证明日本美国的物价没那么便宜。
在很多人看来,发达国家的收入是肯定高的,但是物价也必须高,发展中国家的物价必须比发达国家低,最好是低个几倍,否则就不对。
老实说这种比较就相当可笑,我举个例子吧,假如说中国和美国的收入是1:6,然后整体物价也是1:6,那这不是等于基本生活水平一样了,那到底哪一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说单纯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而是相对收入和物价比这个系数比发展中国家高。
其实即便发达国家内部也有高低之分
比如,日本和美国同样是属于发达国家,至少几年前国民收入也差不多,但是日本因为物价偏高,就属于穷人版发达国家,就是虽然赚的不少,但是花费大,尤其是一些水果蔬菜物价偏贵,而欧美尤其是美国在这方面就相对便宜,属于标准版本或者富人版发达国家。
实际上在发展中国家中,很多国家的物价不但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少还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和劳动力关系比较低的原材料价格,当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拥有这些原材料需要从国际上购买的时候,就比发达国家还要贵。
因为原材料基本上是全球定价,尤其比如石油这些战略资源,全世界的成本都差不多,甚至一些农产品,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价格还更低,所以在这方面看物价,很难分辨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只有那些和劳动力直接相关的商品,尤其是服务业方面,比如托尼老师的服务,才会有极大的区别。
而且一些即便看上去有人力成本,但是可以把人力成本因素压到很低的商品,也会导致全球差不多价格,比如一些加工食品,因为大量机械化作业,实际上原材料成本因素比劳动力成本因素高得多,所以会出现美国的部分加工食品比中国还便宜的情况。
注1:劳动力成本对于快餐的发展和影响:
(其实在一个国家内部这个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在美国,一般餐厅因为有厨师和服务员的服务,人力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但是麦当劳这种快餐店因为食品大多数都是加工好的,并不需要熟练员工和技术娴熟的厨师,在人力成本上就能大量降低,价格也能便宜下来。
而国内快餐业迟迟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个问题,之前很多人要复制美国的快餐业,认为中国要有自己的麦当劳肯德基,而迟迟做不出来就说是中餐的问题,认为中餐不适合发展快餐等等。
却全然不知美国发展快餐业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的关系,要是美国餐厅很便宜,谁愿意去吃垃圾快餐呢?而中国人力成本低廉,做快餐并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加工食品价格也没有优势,自然快餐做不起来。
但是等到中国人力成本也上来之后,一种变相的快餐就发展起来,也就是预制菜。
这里提一句日本的松屋,其实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日本也有这个情况,日本就是极度压低人力成本加预制食品的办法解决,松屋人手极少,点餐自己动手,一个店往往只有两个人,一个在后面做厨师,一个在前面提供服务,而且为了节约成本会找外国研修生,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去的松屋服务员就是印度人和华人。而厨师也实际上就是把准备好的料微波炉加热之类,实际上就是和麦当劳这些快餐一个套路。但是成本确实能压到很低,我记得去日本的时候看到是299还是399的一份套餐,这几年因为疫情没去过,据说涨了一些,但是即便涨价后和上海的价格也很接近了。
实际上上海很多小店也基本上使用预制菜了,尤其一些外卖,也是因为预制菜成本的低廉和人力成本提高的关系。)
题外话扯得有点远,继续说物价问题,所以在各国物价比较中,实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众消费品物价是差不多的,即便日本这个公认物价高昂的国家,超市里依然有大量可以算得上便宜的商品,虽然大多数是进口的。
但是一旦劳动力因素比较大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就相差极大了,比如理发,物业维修,送货安装。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
这里顺便说一说为什么我们这么热衷于物价比较,而且有着刻板的收入高就物价高,收入低就物价低的情况,这主要还是我们在相当长时间是属于一个封闭的体系,大家的收入和大众消费品被恒定为一个固定的区间,而一开始开放的时候,我们的收入和物价和国外比都是很大的差距,在我们脑海中就形成一个特别的印象,就是发达中国家的收入很高,物价也高,而我们的收入低,物价也应该低。
可实际上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有些国家能成为发达国家,有些只能作为发展中国家?
有人说是技术差距,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产品能卖高价,工农业剪刀差,这确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尤其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并没有很先进,依然能成为发达国家。比如欧洲那些小国,没有技术也没有资源,依然富裕发达。
其实从发达国家整体来说,要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主要是依靠高出发展中国家一截的劳动力价格。
这里面可能很多人会纳闷,经济学不是告诉我们,劳动力价格越高,成本越高吗?成本越高,价格越高,没有竞争优势,贸易就会逆差,国家财富就会外流。
这个理论呢,表面上是没错,假如是金属货币时代,金本位时代,这个理论都是正确或者是部分正确的,日本就依靠一开始的劳动力价格优势赚取了第一桶金,有机会在金本位时代就成为了发达国家,因为那时的贸易是赚取了真金白银的,你辛辛苦苦打工换来的是银元金币至少也是理论上可以换取黄金的英镑美元,都是硬通货,是绝对可以用得上花得掉得东西,是真正的财富,也不容易贬值。
但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这个规则就部分失灵了,我们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信用货币时代,整个信用货币,即便是美元这个货币霸主也是十足的劣币,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元长期看是肯定要贬值的,事实上也是一直贬值。
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金本位时代那种通缩状态,
注2:金属货币和金本位的保值或者说通缩状态
(金本位时代,因为黄金产量跟不上货物生产量,即便美元实际上是超发,但整体依然是通缩的,美元或者说美金当时十分的坚挺耐用,物价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而此时拥有现金资源的富人们是拥有优势的,在当时的经济学看来,持有普通资产远远不如持有现金和国债,只有相当优质的资产和能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才能超越现金和国债,所以当时的很多理财就教育人们持有现金、低风险债券和高分红股票,因为通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保持现金无风险的升值,就能稳稳的超越大多数投资。但是在信用货币时代,因为通胀的持续,持有现金是等于持续贬值,而持有资产即便是高风险资产也是在某个程度上优于持有现金的。很多人按照当年的理财思路操作,自然完全跟不上时代。
现在的信用货币时代,除非美联储出于某种目的搞通缩,资本不可能靠持有现金活着,而是需要靠持久的扩张保持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不下降,所以信用货币下的资本市场是不断扩张的,即便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也会去投,因为不投资就意味着自己的财富缩水完蛋。
这里要指出,有些人说金本位很好,但是金本位也有自己的短处,信用货币也有自己的长处。金属货币时代虽然货币本身是保值的,能很好的保证物价稳定和财富稳定,但是缺点就是过于保值了,比如地主老财为什么都喜欢把银子藏起来,不是地主老财愚昧,而纯粹就是货物生产量肯定超过金银的存量,银子长远看是保值的,现在一两银子可以买到的货物,未来搞不好半两银子就可以买到。所以除了保证了基本需求的花费,地主老财把银子藏起来就是为了升值罢了,其实铜钱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铜价格上涨,虽然朝廷铸造铜钱有铸币税的利益,但是因为铜价的上涨,将铜钱重铸为铜器,即便去掉损耗也是比持有铜钱更划算。
因为大家都把银子藏起来等升值,就会造成流通渠道货币量不足,钱荒,最终银价上涨,更加把银子藏起来等升值,再度钱荒,恶性循环。
而这样就使得大家投资减少,尤其减少有风险的技术性投资,选择更安全的土地投资,经济活动都趋向保守。
西方突破这个问题是依赖地理大发现美洲非洲等地大量金银的输入,带来的巨量黄金白银不但解决了欧洲缺钱的问题,而且还抬高了欧洲的物价,也就是价格革命,其实就是通货膨胀,不过这种通胀反而使得西方经济开始活跃起来,土地这种保守的经济手段无法弥补通胀的损失,大家都开始寻找更激进的投资。
当然,说是价格革命和通胀,但是金本位和金属本位下的通胀也是很有限的,所谓的价格革命英格兰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300年物价也就是涨了六倍而已,和信用货币时代的通胀根本无法相比。
总而言之,金属货币容易造成通缩,不利于从事激进的投资,人们的经济活动会趋向保守。而金本位相对较好,因为金本位必然是超发的,超发会带来一定的通胀,外加因为直接和黄金挂钩,即便出现通缩,人们也倾向于将货币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这种稳定的投资,而不是直接藏在地窖里,这想必大家都明白,通缩一倍的情况下,将银子藏在地窖里可以买到一倍的商品。获利一倍,但是将银子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安全的国债,除了赚了通缩一倍的钱,还有存款和债券的利息所得。
而银行和国家会为了获取差额利润,进行更为激进的投资和政策。使得经济要比金属货币时期活跃,但是因为生产的商品增多,金本位增发的增幅实际上还是跟不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幅,所以实际上金本位时期的货币还是处于通缩或者至少是稳定的状态中。)
而信用货币则完全不同,信用货币大家都知道货币长期看必然贬值,资本如此,国家和人民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未来要通胀,钱不值钱了,那选择必然只有一个,尽快的就把钱用出去,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
所以欧美喜欢信用卡提前消费,不能说错误,既然通胀是必然的,那么提前消费反而是获利的,这不是消费观的不同,而就是面对通胀的必然选择,金本位时代,美国人是喜欢储蓄的,而金本位结束后,美国人越来越不喜欢储蓄,而是提前消费,这不是美国人喜欢提前消费,而纯粹就是经济学上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尤其对于美国来说,金本位时代,他必须贸易保持顺差至少开支平衡才能保证黄金储备不缩水,他贸易逆差是真的真金白银出去,美国人就像开着一家钱庄,要留够足够的黄金白银应付储户来提现。但是在金本位取消之后,即便贸易大幅度逆差,美国也没特别急躁,最多拿着贸易逆差的幌子进行贸易战,实际上是金融战。
为什么?因为在信用货币时代,美国人不用担心储户来提现了,没有必要限制美元的发行量,美元的发行主要考虑美国国债发行和市场是否能接受,而不需要考虑美元和黄金兑换问题。
我们看美债就可以看出来,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债是2694亿美元,到1970年美债依然维持在3700亿,说明金本位制度下,美元发行和美债发行都是有限制的,美元币值相当稳定。
而金本位结束后呢,1975年美债就一下到了5331亿美元,1982年突破一万亿美元,1996年美债超过5万亿,2008年突破10万亿,现在美国国债已经突破24万亿,50年60倍。
美债和美元的关系无需多说,信用货币下,美元的超发显而易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其实没有必要考虑过多的贸易平衡,甚至贸易逆差也是赚的。
为何说美国贸易逆差看似亏本,实际上是获利的。贸易商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原材料,低附加价值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
原材料不用过度解释,石油,煤。天然气,粮食,全球定价,很多商品甚至发达国家更便宜。
低附加价值产品,实际上就是技术含量低,人力成本占比大,利润低的附加产品,比如衣服,甚至现在的低价家电也是,这个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拳头产品,也是贸易逆差的源头。(其实大多数原材料也可以算低附加价值产品,但是因为原材料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的,有些国家确实什么自然资源都没,但是依然可以生产低附加价值产品,所以把两者分开算。)
高附加劳动价值产品:就是其中人力成本占比很低,但是技术含量高或者利润很高的商品,比如苹果手机,波音飞机,就是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甚至奢侈品也可以算进去,这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拳头商品。
原材料其实不光发展中国家卖,发达国家也卖,只要有利润就赚,这点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际上并不公平,这点下面再谈。
高附加价值产品很多人认为是西方技术水平高,所以能赚取超额利润,这点也确实如此,这是西方回收货币的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千方百计阻碍我们进军高端工业,比如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工业3.0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而低附加价值产品,甚至很多原本在我们看来高大上的家电电器,对美国尤其是西方出口是最有优势,也是美国贸易逆差的大头。
那么为什么美国会把这一块让出来呢?莫非是真的嫌弃利润微薄吗?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而且要真的是人力成本太高,不得不外迁,为什么不想方设法降低人力成本呢?降低人力成本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可是灵丹妙药啊。
但实际上,劳动力价格,也就是高额人力成本实际上是西方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
这里我们先要回顾一下历史,其实人力成本的差距不是现代形成的,而是从地理大发现,欧洲价格革命时代就开始的。
注3:西方劳动力价格高企的历史原因
(在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尤其是发现新大陆的黄金白银后,来自美洲和非洲的黄金白银就使得欧洲物价飞涨,西方史学家美其名价格革命,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因为金属货币太多了,钱不值钱了。
但是在远东则不是如此,贵金属还是极其缺乏的,白银黄金还是很值钱的,需求量极大,所以西方殖民者在东西方贸易时,随着香料贸易利润的下降,很快就发现了两地存在的巨额货币差价。
这么说吧,同样的劳动力,在欧洲劳动者获得的报酬是中国劳动者获得报酬的大致六倍左右,当然并不是说两者生活水平差距六倍,因为当时资源不是国际化的,欧洲的物价远比中国高,所以两者生活水平差不多甚至欧洲低一点也有可能。
但是两者劳动力差价导致物价的差距极大,这使得远洋贸易得以继续,否则要是两边价格差不多的话,以当时的远洋贸易条件,利润太低,尤其是大宗货物比如棉布利润都赶不上风险,只有有巨额利润,远洋从事大宗货物贸易才做的起来。
不过在那时,贸易赚的是真钱,大家都想贸易顺差,为了达到贸易顺差,英国干脆用了鸦片贸易这个下流手段。再之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中国的金银大量外流到西方,西方的腰包鼓起来了,而中国的腰包迅速瘪了下去。
在当时劳动力价格的差别比现在要大得多,比如美国华工,在美国是被歧视的存在,工资远少于当时白人中比较下等的爱尔兰劳工,属于美国最底层的劳动者,最低的每个月工资在10美元左右,一般的处于26美元左右,有些高的会到35美元,总之都低于白人劳工,而我们就拿26美元来说,当时美国是金本位,和英镑汇率是4-5美元换一英镑,我们就算低的,5美元换一英镑,那就是5英镑多一点,而5英镑大概是35克黄金,当时黄金白银比大致是16:1,那就是560克白银,清朝白银一两36.9克,那基本上一个华工一个月15两白银,就按照最低的10美元计算,也是一个月6两白银。而当时清朝五口之家生活费一年大致是5-20两白银,也就是说华工在美国一个月就能赚到在中国一家人的生活费。
当然,因为美国物价高,实际上不可能这么简单,但是华工省吃俭用,存下钱之后回国置业确实不在少数,当时很多归国的华侨算是比较有钱的。)
在当时中国和西方的劳动力价格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当然这主要是两者金属货币存量差距的关系,在金本位或者说金属货币时代,这种差距确实会通过贸易渐渐缩小,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出卖廉价劳动力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然后限制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减少原材料出口,形成出口顺差,吸引金属货币流入,最终达成和发达国家的金属货币平衡,最终富裕起来。
这个在理论上是很不错的模型,但是这是建立在完美和理想的自由经济模式下,但现实是怎么呢?印度土布在英印贸易中有绝对的价格优势,英国就加高额关税限制印度土布的输入保护本国工业,直到英国纺织品的崛起反攻印度本土,把拥有人力成本优势的印度土布打的落花流水。(这里其实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现在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优势的产业,一旦被西方技术突破,很有可能再度落后。这是历史上已经证明的。)
印度是殖民地,而面对不是殖民地的大清,英国人就用鸦片贸易扭转长期逆差的局面,最终选择炮舰打开大清国门,所以即便在金属货币时代,这个模型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而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则更难做下去了。
上面说过贸易中的商品分三种:原材料,低附加价值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
这里要注意一点,不能把农产品完全当成原材料,而工业品就直接当成高附加价值产品。
这里就又是一个很多人常会犯的常识性错误,很多人因为工农业剪刀差这个词,默认农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工业就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所以当看到我们出口商品中大量工业品,就认为我们工业发达了,赚钱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农业和工业实际上都有人力成本,只是工业的人力成本用货币价值显示,一览无遗,而农业尤其是小农经济的农民,自己耕作,人力成本是隐性的,很难用准确的货币价值衡量罢了,但是人力成本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好像个体户不给自己发工资,但是不能说个体户的人力成本是零。所以大多数粮食作物也是有人力成本的,为什么我们的粮食相对于美国来说这么贵,不是我们农民不努力,纯粹是我们都是小农经济,粮食中的人力成本太高了,而美国大农场,人力成本分摊下来相对较低。(原材料如煤石油也是一样的情况。)
工农业剪刀差建立的前提是农产品卖低价,甚至卖出低于人力成本的价格,或者说把人力成本压低到极低的水平,而对应的则是工业品卖出极高的价格,远远高于付出的成本。
那么问题就很简单了,看一个商品是不是高附加值产品就是看他能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假如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就肯定是高附加值产品,比如能卖出天价的草莓车厘子,那肯定是高附加值产品。
但是假如你只是获取微不足道的的利润,就赚点人工费,而且人力成本还压得很低,那即便你是高科技产业,比如手机电器,那不好意思,你也就是一个低附加值产品。
之前不是有多少件衬衫换一个波音飞机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区别,而其实换到同一个工业品也是一样的,同样的手机,利润50%的相对于利润只有10%的,即便你后者人力成本压得再低,也就是一个低附加值商品,用工农业剪刀差说,就是被剥削的一方。
所以说,有些工业党沾沾自喜只要中国进入的行业产品就变为白菜价,这实际上等于这个行业没有超额利润,已经沦为低附加值产品了,而这并不利于后续技术升级,只有企业能进入高附加值行当并且保持超额利润,才能有钱进行后续的技术升级,最典型的就是华为,他通过手机实现品牌提升,才有机会保证超额利润,维系技术开发,而长期陷入低价乱战的企业,利润微薄,难以进行后续技术开发,很容易昙花一现。
当然了,从国家层面来说,进入敌人的行业,摧毁敌人的超额利润,整体上是有利的。
在金属货币时代,这种工农业剪刀差,也就是卖出高附加值商品,买入低附加值商品来薅羊毛的做法已经很熟练了,只是那时是金本位体系下,出口赚的是真金白银,进口付出的也是真金白银,那么总归要大量出口,尽可能的减少进口,进口也是以原材料为主。
但是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不断贬值,那么就应该是尽可能的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而大量进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即便贸易逆差也无所谓,反正货币是必然贬值的,用掉就是赚到,资源,原材料这些长远看都是要涨价的,买到就是赚到。
而且进口低附加值商品对于本来就拥有高劳动收入的西方是有极大好处的。
举个例子,同样的劳动,西方劳动收入是十,发展中国家劳动收入是一,那么同样的劳动变成的商品,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肯定很便宜,拥有成本优势对吧,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这点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思考一点,廉价出卖劳动力形成价格优势是为了什么?
一般来说,企业打价格战的目的是垄断市场,垄断市场后,目的提高价格,形成超额利润把钱赚回来,但实际上呢,我们很多低附加值产品固然是打赢了价格战,却远远谈不上垄断市场,要么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要么就算垄断市场,但是定价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卖不出高价。
此外,在金本位和金属货币时代,贵金属是财富,整体量是比较固定的,廉价劳动力创造的商品换回的贵金属多一点,其他国家的贵金属就少一点,这时就形成财富转移,加上贵金属整体上是保值的,所以廉价劳动力换取贵金属是不吃亏的。
可现在是信用货币时代,廉价劳动力换取的不是贵金属而是长期会贬值的货币,从长远看,换取的货币并不是可以长期保存的财富,假如不能花出去而留在手里,最终是会贬值,时间越长,亏得越多。
而且既然是比较优势,发达国家也不是傻子。干嘛要在优势上和你比较,你玩比较优势,我也可以玩比较优势,我把低附加值的商品生产都转移出去,也就是廉价工业都转移出去,自己只玩有附加价值的产业和第三产业。
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不用说,高额利润。
那为什么要发展第三产业呢,很多人说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标志,就业人口多,甚至教科书上都说第三产业发达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第三产业大都是服务本地和本国人民的,形成内循环,很难像工业一样能转移出去,能保证高额的劳动收入在内部流动,不至于外流。
比如理发师,餐厅服务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天差地别,但实际上服务基本上差不多,可是发展中国家的低价劳动力没办法天天到发达国家上班,下班就回发展中国家对吧。这就能保证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劳动力价格不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客服外包给印度这种事,但是毕竟不像第二产业那么容易转移。)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财富闭环,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时代,第三产业就业消费都大都会在本国甚至本地内部流动消耗掉,财富不会大幅度外流,也不会参与国际竞争,就不会形成劳动力价格大幅下降。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第三产业可以全部由第三世界国家负责,像客服那样外包给其他国家,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也会像第二产业一样雪崩,最终变成和发展中国家一样的劳动力价格,那最终就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了。
而第二产业则很难像第三产业这样内循环了,毕竟工业品是会卖掉的,而不可能全在内部消化。同样的工厂,其他因素都一致,劳动力价格差几倍,最终价格必然也天差地别,所以发达国家的工业除了不得不保持的,比如电工维修,生产型的必然转移出去。
这也是所谓发达国家的工业空心化,但发达国家其实并不算吃亏,因为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钱是必然要尽快用掉的,对于从事了第三产业的美国劳动者来说,他们原先购买昂贵的本国产商品,现在购买廉价的国外商品,其实同样的劳动时间,购买的商品是大大增加了,这是赚了大便宜。
对于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发达国家购买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商品,实际上就是薅到了发展中国家低廉劳动力的羊毛。
毕竟劳动力的培养也是需要大量资源的,一个工程师从出生到大学就业到公司培训,国家社会父母个人都付出了天量的资源,要是发达国家培养的就更贵了。但是现在这些成本都由发展中国家承担,还不包括生产中导致的污染和社会成本。所以用增发的货币换取这些低廉进口就算发达国家来说也是赚大了。
此外,自从金本位时代结束,美国增发了大量货币,首富的资产增长了百倍,而普通美国人收入呢? 远远落后于通胀水平。某个程度说,日本总喜欢说失落的三十年,其实只看美国普通劳动者,喊一句失落的五十年也没问题。
但是美国没像日本那么惨,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大量进口廉价外国商品,保证物价在低水平状态,另一方面就是美国就业结构大转型,从原本的工业大量转型为服务本土的第三产业,正如前面所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价格容易内部消化,而且进口廉价商品对他们是有利的。
其实试图保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国家最终都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降低劳动力价格,否则那些低附加值劳动商品是无法与新兴工业国竞争的,这点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德国是在刻意压低工人收入,淘汰部分产能,集中高附加值产品,外加欧盟内部吸血和对外的高门槛,这一系列手段下,才使得自己的工业人口不至于大批量消失,但是也有大量的工人失业或者减少收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转移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绝对的优势,美国欧洲的工业空心化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美国大量转为第三产业,并不是不想保持工业,而是在这个背景下必然的选择,第三产业实际上就是将大量的资本用于内循环,这样才能保持住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否则以第二产业和新兴工业国自由竞争的话,美国的高收入是绝对无法维持的,至少在全球化,低关税的背景下是绝对无法维持的。
未完待续,本文也在我的公众号百家头条号更新,见到杂菜斋或者杂菜斋主人莫以为是抄袭
那么,为什么发达国家要维持自己国家的高收入,或者说,发达国家的高收入有什么优势:
一:高收入带来大量高端人才涌入,为保持高附加值商品研发保证了人才,毕竟人人都希望更高的收入,而大多数去发达国家的人不是为了所谓自由民主,而就是冲着高收入去的,这些人带来的不管是技术还是资本甚至劳动力,都有利于发达国家保持自己的优势,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吸血,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群,不管是资本家还是高技术人才,赚到钱或者为了赚钱都纷纷去发达国家,其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培养的人才都归了发达国家。
二:控制低附加值商品的低价,保证升级的高低剪刀差,这里要指的一提的是,发达国家宁愿给予农产品大量补贴,也要让农产品保持低价,这一方面是要打垮第三世界的农产品生产,保持自己的定价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农产品等原材料的低价,因为一旦基础农产品原材料价格过高,发达国家高收入的优势就会被削弱。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和欧美都是发达国家,但是因为日本部分农产品价格过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没欧美那么高,这还是部分农产品价格高,要是全部农产品价格都高,甚至翻倍呢?要是不光日本,所有发达国家在食品上的花费都多一倍呢?
我们假设一下:本来发达国家普通老百姓消费总量为100,美国在食品上的消费是7,日本15,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是20,印尼是30,喀麦隆是50(参考恩格尔系数)
我们简单的假设食品翻倍,其他不变,(实际上不可能,食品必然会传导到其他物价),那么美国在其他支出上要减少7个点,日本减少15个点,中国减少20个点。那么问题就在这里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优先减少的肯定都是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吧,必需品,廉价工业品肯定会最后放弃减少。问题是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偏偏是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而廉价工业品和必需品却是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强项。
这里还有人肯定要问,那印尼喀麦隆这些呢?食品支出开支不是要高到天上去了,看上去如此,但对于农业国家来说,实际上真的长期保持这种价格,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农民收入高了,他们有钱消费了,虽然他们除了吃喝的消费也依然是必需品和廉价工业品,依然不是发达国家的强项,所以在短期发达国家出于某种目的抬高粮价是可能的,但是长期看,农产品的价格过高是不利于发达国家的。
其他原材料也有这种情况,而且也都要考虑成本因素,比如大家都喜欢用澳大利亚优质铁矿石,但是价格一旦高到一定程度,那用用贫矿也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了。
除非这个原材料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占据定价权的发达国家长期看都是应该限制原材料价格的。
三:保证低附加值商品的进口,让普通人享受低廉商品带来的财富,避免民意不满。
说到底,大多数人不在乎经济运作的如何,他们只在乎腰包里的钱能买到多少东西,比如美国人的收入没怎么增加,但是他们的物价同样没怎么增加甚至减少了,即便货物从本国产变成了中国产甚至越南产,但质量没变甚至更好了,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等于没变化,除了直接受损的群体,大多数老百姓不在乎享受的财富是哪里出的。
老百姓是最讲究实惠的,美国人也不会例外,比如当年日本商品冲击美国市场,虽然直接受影响的美国工人起来反对日本货,但是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抛弃了价高质次的美国货,选择了物美价廉的日本货。而到了现在,因为美国产业工人的大幅度减少,美国人选择更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同样是100美元,同样的商品,美国货只能买一件,日本货买二件,中国货买三件,大家肯定选择中国货啊,毕竟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不是财富,能交换到的商品才是财富,能买到越多的商品,说明拥有的财富越多。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削减第二产业工人的数量,扩大第三产业人口,让他们无力组织起来对抗。
有人赚肯定有人亏,在金本位时代,产业工人工业人口的利益和资本是一致的,就是增加出口排斥进口,因为进口对于资本来说意味财富的外流,对于工人来说是就业机会的损失。
举个例子,在90年代入关谈判和世贸谈判的时候,我们城市的工人都会在上班和下班的时候讨论入关的事,因为他们认为,入关后大量进口,我们的工业价格太高,竞争不过别人,工厂要倒闭,自己要失业。当然,他们没想到我们先把劳动力价格降了下来,再参与竞争。这个劳动力价格下降过程的惨状大家也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了。
可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则不同了,资本考虑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财富,去发展中国家雇佣廉价劳动力生产商品卖回本国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也符合第三产业人群的利益。而工人却没办法去国外工作,面临失业的风险。所以一开始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必然导致大量的罢工和抗议。(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撒切尔夫人搞的转移工业政策,英国大批产业工人因此失业下岗。)可是这必然会导致资本加速流出,而失业和转型到第三产业的工人必然没有之前的战斗力能威胁到资本,所以反而对资本来说,渡过这个危险期,就风平浪静了,一切风险都会转移到产业被转移的一方。
当这个国家的第三产业人口占据多数,第二产业大多数是高附加值产业和无法转移如货车建筑工等劳动人口时,工人的威胁就降到最低,这样也可以维持大多数人相对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毕竟,要依靠工业人口,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工业人口,是肯定无法维持高收入的,比较优势在工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工业这方面是正确的,最终资本肯定会流入劳动力低廉的那一方,这一点在国内也是,随着国内发达地区劳动力上涨,大量工厂已经转入内地。
而转移工厂出去,也意味着把劳资矛盾转移了出去。
第五:保证资本的利润,其实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依然是发达国家投资的,尤其是小国几乎都被发达国家资本控制,不能控制的搞几个金融风暴打击一下就可以轻松拿下。所以虽然从国际上看,美国等西方是逆差,但是算资本的话,还是赚的,左手倒右手罢了,付出一些加工费和税费就行。当然这要求资本自由流动,所以国际资本对中国最不满的就是资本不能自由流动,我赚了大钱吸血是很爽,吸血吸够了还不能随时“自由“离开就很不爽。
第六:保证高附加值商品的消费
保证发达国家的基本购买力也是卖出高附加值商品的重要一环,就拿很多在中国看来比较高端比较贵的商品如苹果手机来说,在美国也就是几分之一的月薪,甚至合约机更便宜,苹果手机可以在美国就赚取了足够的超额利润,然后国外售出都是净赚甚至可以卖高价。
而发展中国家就不行了,比如华为,算是国内品牌比较高端的了,但是定价就被很多国人觉得过高,因为他们骨子里就认为苹果是国外的就可以卖高价,华为是国产的就必须低价,否则就不公平。这种思路会导致国内产业长期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从而无法出现高端品牌和超额利润,这种高附加值产业不出现,国内就必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因为没有高附加值产业,近的说,就无法给员工开高工资,开高工资的只能是外资,那么高收入群体必然买办思维,远的说,利润不足,技术投入不够,没有技术突破,进入不了高附加值产业,带动不了整体收入上涨,陷入死循环。
而收入高的弊端是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第二产业必然空心化,一开始是劳动力密集产业,这竞争不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次就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有日韩,后有印度中国,都证明了批量堆工程师的可能性,一点点下去,高附加值产业必然也会被中国等国追上。
在这种情况下,不说政治和军事手段,就说经济上只有两招,一个是憋一个大的,就是技术突破,资本突破瓶颈一个靠市场一个靠技术,市场很难扩大,又不能靠战争消灭产能,就只能技术突破了,新世纪日本落后美国其实就是美国集中了利润搞技术突破和推广有了成果,而日本选择的突破方向死路了。一旦技术突破,就又可以延续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好日子。(众所周知的是,日本90年代后选择的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失败的,要么就干脆错了,要么就是各个市场都不认可,就日本自己内部玩,本来日本技术突破成功,是可以把日元升值带来的泡沫经济繁荣维持的,但是既然失败,那必然要受到反噬。)
所以,技术突破不是一定会成功的,就像摩尔定律也会有到头的一天。假如技术突破失败了就是日本这种下场,甚或更严重,经济危机,紧缩,甚至最终战争。
第二招就是工业回归了,把原有的产能一点点带回来,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其次有可能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这样把工作带回本土,但是这必然导致全球化和自由经济的瓦解,国际市场会分裂成几个地区性市场,市场之外就是高关税甚至禁绝贸易,目前看这几乎是必然的了。
相对而言,大量的贸易逆差倒是好解决了,毕竟大量的贸易逆差利润实际上没有被所在国而是被跨国资本获取的,其他国家不说,单纯就美国来说,想解决掉这些贸易逆差,从跨国资本追讨利润只是想不想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何况美国在享受美元收全球铸币税和用印钞机享用全球财富这个好处的时候,一点贸易逆差算什么?大量的逆差又如何,那些在对美贸易赚取大量利润的外国资本,相当一堆人最终还是投奔西方,甚至主动缴纳资本做投名状。
而且,中国大量贸易逆差又如何,姑且不说这些贸易逆差本身就是跨国资本的,就说中国企业赚的,不能在国外购买资源和产业,也不能保护资源和产业,赚的钱能干嘛呢?说到底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本身不是财富,换取的商品本身才是财富,而目前中国对国际贸易没有定价权,对国际上的产业甚至贸易线保护能力不足,获得的美元想安全的花出去都很难。
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最重要的就是能容纳大量就业了,不管赚的多微薄,总归能解决掉大量就业,有就业就有消费,有消费就会带动经济,经济发展上去就有机会反超。
其次利润率再低也能赚点辛苦钱,慢慢爬科技树,挖发达国家工业的墙角,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还能集中资源突破某一点上,未来能对西方挑战的发展中国家必然只能是中印这样的大国。
再次还能吸收部分技术,少走一点弯路,比如日韩最典型。
还有就是能获取大量原材料资源,尤其国内缺少资源的国家,当然这需要水平,比如中国因为没有定价权,假如过度生产的话,反而会亏本,比如铁矿石,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没有铁矿石定价权,利润被国外企业获取大半,而很多钢材最终铸造出来也是被廉价造出商品输送给发达国家,我们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
至于代价也是不菲的,大量财富被西方轻松获取,资源,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创造的财富都被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输送到西方,留给国内的则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甚至劳资矛盾的加剧,资本的流出,国家利益被出卖更是司空见惯。
而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和消费不了高端商品,或者贫富差距大,矛盾激化,大量人才外流,这都是需要面对的。
说到底,消费能力上不去,生产者却没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经济要么出大问题,无法良性循环,最终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要么就只能把命运交给发达国家手中,完全依赖外贸,外贸一断就彻底断粮,甚至直接成为贫穷国家。
当然,这只是说市场经济循环下,要是计划经济循环,那又是另外一种操作了。不过这就不是本文的叙述范围了。
本文也在我的公众号百家头条号更新,见到作者杂菜斋或者杂菜斋主人莫以为是抄袭,不是的帮忙举报,谢谢
其实也很简单:
1:金属货币时代和金本位时代,信用货币时代对财富和货币的定义和概念是不一样的,经济活动要跟随之改变,很多人拿金本位时代甚至金属货币时代来衡量信用货币时代的经济,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2:进口未必是坏事,出口未必是好事,农产品不一定比工业品低端,完全看产品的附加值多少。
3:第三产业锁定财富,而高附加值产业却决定财富上限,高附加值产业越多,收入越高,经济越发达,比如日韩实际上就是典型依赖几个财阀企业如三星丰田等提高收入上限,然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为几个大公司服务,一旦日韩这些高附加值企业完蛋,日韩就会回归发展中国家,其中日本的汽车行业已经很危险了。
老实说一句,大概我文章太长,或者一些人根本没看懂,至今还对金本位改为信用货币这个西方经济史重要环节不明白,我这里再说明一下:
1:信用货币是必然贬值的,因为金属货币和金本位货币,即便超发,也跟不上货物生产量,所以长远看货币是至少能保值的,而信用货币是必然超发的,不超发还搞什么信用货币?多此一举嘛,信用货币诞生的那瞬间就是要贬值,只是贬值的快慢而已。
2:信用货币的贬值与否不是看汇率,看汇率能看出什么?都是信用货币,而是看对大宗货物尤其是黄金的比价,举个例子,我们对美元很多年还是升值,但是我们的物价一直在涨,因为美元也在贬值,我们对美元的升值赶不上美元的贬值速度。
3:日本为什么通缩,这点就有意思了,很多人说日本物价三十年不变甚至降低了,但是这也不看看日本物价这都三十年不变了,还是比大多数国家贵吗?本来就涨的畸形的物价也能做比较吗?(日本物价之前畸形高就是因为人工高,而经济下行,工资不涨,物价那一块也涨不了,但是日本原材料上动手脚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国产改成进口原材料,就是在降成本维持物价罢了。)何况日元和美元这三十年来大多数都稳定在120左右,美元贬值,日本本质上也是贬值,还是那句话,去看黄金兑换价格就一目了然。
基本上对经济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世界上就没有金本位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社会放弃了金本位,而东方阵营,苏联的卢布在内部是信用货币,依赖苏联政府的信用为本,但是在国际上出于和西方阵营贸易的考虑,实际上也是遵循金本位的,当然这种遵循只是为了国际贸易考虑,而在西方金本位瓦解之后,苏联等东方阵营自然也等于放弃了金本位,而中国也是如此。
在全球都是信用货币的情况下,实际上大家都有一个担心,就是信用货币会不会崩盘,毕竟历史上的信用货币都是崩盘的,比如很多人喜欢反复说的大明宝钞。
洪武8年,大明因为经济开始恢复,但是货币供应不足,金银都稀缺,铜钱也不足,所以便开始制造大明宝钞作为通用货币,基本上就是按照一贯大明宝钞一千文铜钱的方式。大明宝钞没有准备金,当时大明政府禁止百姓使用金银,民间交易用宝钞代替,而大明为了维持宝钞的通行,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强制交税用宝钞,严查制造伪钞者,抓住斩首,举报者重奖,还有旧钞换新钞,发行小额宝钞,还有暂缓宝钞发行,维持货币发行量。
总体而言,大明宝钞其实很多手段已经和现在的信用货币差不多了,但是依然无法避免宝钞贬值的下场,在洪武后期,二十年之后,宝钞已经贬值到只有之前的百分之十了,就是一贯大明宝钞换一百文铜钱,到了正统年间,也就是七十年左右,已经贬值一百倍,到了成化年间也就是一百年之后,已经贬值到之前的千分之一了。
二十年贬值十倍,七十年贬值一百倍,一百年贬值一千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大明王朝不懂理财,不会搞准备金的下场。
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们看看现代国际霸主美国的美元。
在布林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的币值是相当稳定的,美债,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债是2694亿美元,到1970年美债依然维持在3700亿,说明金本位制度下,美元发行和美债发行都是有限制的,美元币值相当稳定,所以当时的美元都被称为美金,但是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大家放弃金本位之后呢?
我们先看美债,1975年美债就一下到了5331亿美元,1982年突破一万亿美元,1996年美债超过5万亿,2008年突破10万亿,现在美国国债已经突破24万亿,50年超过60倍。
当然最简单的就是黄金价格了,其实大明宝钞的贬值也是指对铜钱白银这些金属货币的贬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价格就是每盎司35美元,现在黄金价格是每盎司1870美元,53倍,那么就是五十年涨了50倍。换而言之,就是美元贬值50倍。
大明王朝没有殖民地可剥削,没有现代财政体系,七十年大明宝钞贬值一百倍,一百年一千倍,美元这么多金融手段,五十年贬值50倍。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贬值下去,真是一点都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了。
看到没?什么都经不起比,大明宝钞被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贬低的一塌糊涂,结果贬值率也就是和现在的美元一样甚至更好一些呢。
美国拥有更多的金融工具,有全球可以吸血,但是依然不能避免通货膨胀,说到底超发的欲望是无法克制的,老爷们能把原材料价格控制住算是很有良心了,信用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胀是肯定的,
那么肯定会有人叫了,美元怎么贬值了,你看美元汇率多坚挺啊。确实,通胀放在面前,美元的贬值也在面前,但有个情况是大明时期没有的,就是美元的对手也是信用货币,现在不管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说到底都是信用货币,没有一个是金本位或者银本位基础上的货币。美元贬值的同时,其他货币一样在贬值,只是速度不同,所以一些只会看汇率却搞不懂货币到底是什么的人,还以为汇率代表一切,美元对其他货币没贬值就代表美元没贬值,世界没有进入通胀时代。
现在的情况就是,美元在贬值,其他货币也在贬值,大家都在表演一种谁比谁更烂的情况,美元还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减缓贬值的速度,在没有一个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美元没那么容易退出历史舞台。
就继续拿大明宝钞来说,大明宝钞没有外部殖民地提供廉价商品,但是依然坚持了近百年,最后实际上也是因为白银大量流入被取代了地位。
相对于大明宝钞,白银和铜钱是能够保值的,大明宝钞的贬值实际上就是面对白银铜钱的贬值,但是白银和铜钱的供应量有限,要是取代大明宝钞作为主货币,那必然是带来通缩,因为白银能保值啊,大家都把白银藏起来,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少,那就越来越值钱,大家更加藏着白银不用,最终恶性循环。
明朝改用白银做货币的背景也是当时明朝白银开始大量流入,流入速度加快,白银不再稀缺,不会把白银藏起来等待保值,这时白银才适合作为稳定的货币,
这就是金属货币出问题的地方,因为金属货币保值,地主老财只要把银子藏到地窖里就能保值增值,何必从事风险的投资,地主老财除了囤银子就是买地,说到底都是低风险投资,很多人认为地主老财无知,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就是出于经济学的选择。
而金本位时代,政府用国债利率吸引这些货币来进行投资,而且还有一定的超发。(注意,超发是必然的,铸币税其实就是一种超发,没有超发根本就没搞货币的动力。区别就在于超发的程度。)但实际上最终还是要面临那个问题,现金既然能保值,那么大家肯定宁愿存款而不是从事有风险的投资,普通投资必然会遇冷且趋向保守,虽然一定的通货膨胀才能刺激投资,可是金本位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币值稳定。
而美元在目前暂时还没遇到这样的敌人,人民币实际上是和美元同质竞争的信用货币,比特币这种明显有漏洞。所以在能提供全球货币需求的代替者出现之前,美元暂时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以后假如有一种类似白银黄金的硬通货出现,比如能源币之类的东西,美元和世界各国货币也完全可以锚定它,那时可能全球又会出现金本位时代的情况,大力出口,而减少进口,和现在的经济又是两回事了。
总而言之,即便作为信用货币的美元的通胀是必然的,但不意味着美元会自动崩盘,其他的信用货币想要取代美元,必须想办法压缩美元的信用,扩大自己货币的信用。
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比如说人民币能有什么可以挑战美国的机会呢?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人民币可以换到大量商品,有实物做底对吧。
可是问题在于这不是独一无二的优势,美元一样可以买到商品,就算中美贸易断绝这种极端情况,美国遍布全球的渠道,金融网络依然在,依然可以在其他国家买到商品。而这是人民币最缺乏的。
关于这点,我们举个国内人最熟悉的例子吧,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国内互联网支付上是霸权的存在,大家都习惯了使用这些工具,一旦某个商家被踢出失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权力,自然会销售额大降。
一样的情况,美元还有欧元在世界上都被认可,各国各地的金融机构都接受他的支付,而人民币使用范围则狭小得多,很多金融机构无法使用人民币结算,那人民币自然处于劣势地位,而欧元你别看对美元涨涨跌跌,总是闹出欧元要完蛋的新闻,但是欧元依然是美元的最大对手。
至于人民币,是不是一些人鼓吹的自由兑换就能解决这问题吗?没用,这是国际实力的一部分,世界上自由兑换的货币多了去了,有几个有欧元美元的地位?
此外还有定价权问题,说到底美国的实力不是他本国的GDP,而是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金融网点,还有舆论话语权,要想超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确实有一个捷径可以走,但是风险也是极大的,以后再说)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为什么别家的托尼老师这么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我觉得可能没那么复杂 alan123 字158 2023-01-21 06:44:02
🙂理发师的价格用马克思理论解释比较简洁 8 达雅 字1204 2023-01-19 23:42:17
🙂就是说货币是商品流通中的一般等价物 2 高地 字333 2023-01-21 03:33:51
😄达雅肯定是男的 3 懒厨 字229 2023-01-20 09:08:40
🙂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两分货,一块钱三分货 2 达雅 字147 2023-01-24 07:50:08
😄哈哈,你这个达雅价值论 懒厨 字111 2023-01-24 20:54:39
🙂那叫个高附加值或者一般劳动时间增加 林三 字0 2023-01-21 08: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