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孙悟空的授业恩师是何方神圣? -- 普鲁托
楼主从原文前后展开分析,十分精彩💪💪💪 尝试从成书过程和主题表达揣摩孙悟空师傅的人物形象。重拾材料,填坑缓慢,望海量。
“就整体而言,《金瓶梅》应属于文人创作”,不过,这种创作“既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累积型’的作品,也有别于《红楼梦》这样的典型的文人之作。《金瓶梅》是在作家学习和利用民间文艺的样式创作构建自己的故事的同时,也把现存的民间演唱及文人作品毫无顾忌地大量地收录到自己的故事之中,或不加改动,或进行加工变型,来熔铸成自己的鸿篇巨制”……“这种成书过程或类型,正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种‘累积型’作品到《红楼梦》这样的纯粹文人作品之间的桥梁。上述三种类型的成书方式的演进,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发展的过程。”——摘引《〈金瓶梅〉版本研究枢要》
讨论《西游记》得先辨明其来路。现通行百回本《西游记》既非文人原创,又非一时猝成之作,在其漫长的演化中以史实为发端,不断吸纳后世民间传说、故事,传奇、戏曲以及诗话、平话等多种文艺作品成果,渐次累积而成。这一论断由鲁迅、胡适、郑振铎在五四期间提出,后世学者努力发掘新材料,结合旧有观点探寻细节。 其文本演化主线大致可概括如下: 唐代史实人物事件→《取经诗话》→《唐僧西天取经》队戏→《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宝卷→《西游记》词话本→简易《西游记》小说→明中叶百回本《西游记》。
《西游记》百回本吸收三教九流,内容驳杂繁复,出现前后矛盾属实正常。上述主线属于提纲挈领概括已知材料并加以推测整理,实际情况远比今人能看到的材料复杂。伴随不同思想既有冲突,又经磨合,最终圆融的过程。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本交互影响外图画、雕塑等非文本艺术影响。因此西游记同时具有世代累积型小说的演变特点和个体再加工又匠心独运的创作特点。要鼓励读者原创思考,但脱离文本、创作背景,走极端用当代厚黑学、阴谋论钻牛角尖式解读,还是尽量远离吧…←适用各种长篇巨著的“震惊揭秘”。
要分析悟空拜师一节的意义,就得审视孙悟空人物形象和全书的演化过程。百回本可分为三部分:悟空出世、拜师学艺、大闹天宫;唐王入冥、玄奘身世和取经缘由;师徒西天取经,降妖除魔。整体来看,三藏背景介绍起(金蝉遭贬第一难)“八十一难”占据九成章节。孙悟空则是全书最核心的角色,是西游记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一个艺术典型,孙悟空的构成,就既是多元的,又是统一的;作为一个文化因素,则既是土生土长,根深蒂固,又是接木移花,枝叶纷繁的。” 孙悟空形象来源研究多年来汗牛充栋,外来说、本土说、混合说……三言两语难以面面俱到。但若不提及孙悟空形象来源,又无法贴近分析孙悟空师傅的角色。限于篇幅和不过度偏离主题,需引用大量原文和详细说明的地方暂不展开。进入正题😎
上文提及取经故事以玄奘西行史实为起点。唐贞观初年,玄奘法师为求法,私出长安,沿途历尽艰辛,终于历时三年抵达天竺 ;游历十余年后以佛法精深名震天竺 。 贞观十七年玄奘学成东归,经今之新疆南路、于阗、楼兰而回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到达唐都长安,前后往返共历十七年,徒步行五万余里,带回经像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就有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随后玄奘连续译出佛经75部。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寺,葬兴教寺。最早记录该取经事件的文献是《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主人公玄奘孤身一人直面大自然严峻环境英雄壮举和诸多不为国人所知的异域神秘风情成为取经故事流传开来的原动力。由于《大唐西域记》写作目的是向皇帝介绍西域各国,宣传佛法,限制了虚构成分,人物动作、心理描写匮乏。现代学者经过实地考察采风,推测玄奘法师取经归途至西域时 ,西域民间可能即有玄奘取经的口头传说流传。
《法师传》较《大唐西域记》弟子记录时新增围绕玄奘的神话色彩,“传中说玄奘路上经过的种种艰难困苦,乃是《西游记》的种子。” 玄奘被塑造成潜心向佛,无惧艰苦自然环境和盗贼威逼利诱,口念佛经就可以吓退妖鬼的大法师形象,但仍是以凡人眼光感受世界。取经途中种种遭遇停留在真实层面,经历仅有简单叙述,故事性不足。距师徒四人加一马的团队组合还十分遥远。同时期其它对后世产生启发的传说故事尚未和三藏取经发生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法师传》出现的玄奘徒弟,胡僧石槃陀。尽管有意见认为他只短暂伴随玄奘行程几天,不宜过高估计对孙悟空角色的萌发作用。但个人看来,说它提供师徒故事的地基不无道理。
两部文献以高僧宣扬佛法为主线,百回本西游记却呈现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面貌。佛教人物史实大变样为“三教合一”,与中原佛教特性密切相关。传入中原的佛教并非纯正印度佛教,“杂质”变异的西域佛教影响极大。中原佛教传入时少有完整体系,倚仗传教者个人见解,形成比印度佛教开放的体系。相比印度仅限佛教圈内文学化,宗派繁多的局面使中国佛教文学化易与民间世俗内容结合,脱离原本宣教目的,加以改造后成为民间艺术常见题材。纯粹的宗教文学以文学为传教的手段,后世民间传说、文人作品虽涉及宗教,只作为文学素材,往往杂采不同渊源、教派的宗教故实。二者形粗似究其实则大有差异。“再次是《西游记》尽管是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保留了一些西域唐时地名,但总的说来,已与玄装当年取经路途无甚干系了。我的印象仿佛是在佛教寺庙基础上,盖起的却是一座道教的宫观,但供奉甚为复杂,虽然佛祖、弥勒、普贤、文殊、观音都位置高座,但台前表演的还多为道教杂神。” 这一全书整体印象和孙悟空师傅菩提祖师人物速写的复杂性相吻合。
此后四百余年间,既己流入世俗社会的取经故事,在通俗文学沃土——中下层社会更广泛地传播,经小说、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重述、再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俗故事。随着大众文化介入,玄奘取经故事特点发生根本性变化。起始于中晚唐,定刊于两宋的寺院俗讲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将史实加工成艺术创作,增加神话成分,夸张讲述神奇怪诞的取经经历。这部作品宣扬佛法的片段不限玄奘个人塑造,凡世之上的神佛具象化。文中取经团队七人,主要人物玄奘法师和猴行者两人,其余随行者处于打酱油状态。猴行者为取经故事最早出现的的孙悟空前身,一个来路不明的“白衣秀才”突然出现在法师一行六人面前,也闯入读者视野。该阶段猴行者降妖除魔故事虽为雏形,仍标志着玄奘取经本事已经为神魔故事所遮蔽。 取经大背景由朝廷不支持,变为奉诏出行。皇帝以欢迎佛法的形象出现,显露更为浓重的现实政治色彩。诸多细节隐约使观众察觉其他原型人物存在的可能,例如唐玄宗时南天竺的不空法师。由于博采传说,包含思想复杂性初露端倪。“八十一难”不再仅限现实自然和人为之难,着力渲染妖魔形象偏移真实历史。尤其不能忽视“外在难”向“内心难”发展的苗头,为“孙悟空——心猿”的核心设定埋下伏笔。最重要的影响是大量通俗文艺作品取代传记、笔记参与进来,成为推动故事演化的主动力,奠定后世逐渐向神魔小说发展的走向。有观点认为,“倘若没有《诗话》的导向和牵引,它无疑将与今见之《西游记》面貌迥异。猜测或许会是一部类似于《鲁宾孙漂流记》的探奇历险记,亦或是《镜花缘》一类异域见闻录。”
孙悟空形象构成元素之一本土猿猴精怪故事代表此时期颇有发展,突出代表为据唐代《补江总白猿传》演进而来的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国古代历来有猴精作怪传说:《山海经》 朱厌、《易林》南山大玃、《抱朴子》寿猿、《吴越春秋》袁公(金庸《越女剑》原型素材)、《搜神记》猳国马化,而在唐代起零散故事变得系统化。宋元话本相较前者,主角猴精呈现淡化兽性、强化人性、走向社会化的趋势。猢狲精齐天大圣白申公,其秉性与佛教传统猕猴故事🐒大相径庭。读者不难在其中找出百回本孙悟空留存的元素,“齐天大圣”称号、长生不死、神通广大、占山为王等设定与后世熟悉的孙悟空相当肖似。修炼功夫和其他出场人物可纳入道教范畴,又有佛教化的参禅悟佛情节。和取经故事转向殊途同归,是未来进一步融合的基础。
以及同时期非文本的延安石窟玄奘取经图雕像和西夏壁画《 取经图》,构成玄奘故事虚构性演变的重要一环证据。猴行者形象有猴、汉人、胡人不同形象特征,可知这段时期师徒取经故事为中心的尚未完全定型。宗教史角度出发,贞观初年玄奘取经后,各国各族僧人来往交织西域中土,取经团规模大者可达一批数百人。供养人或画师敬颂这些取经僧,将他们事迹吸收来创作刻画唐僧和猴行者故事,是可以想见的。个别画作的猴行者被画师列入和玄奘同为观音菩萨侍从神灵的行列,地位明显提高。这或许展示了随行玄奘取经的配角猴行者向西游记主角孙悟空转折的可能性。
(挖坑待填……)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又有言大乘佛教是伪经不是印度原装? 2 心远地自偏 字0 2022-11-07 22:41:39
🙂算是传闻吧 11 学菩提 字78 2022-11-08 08:34:06
🙂挖坑 6 允烈 字82 2022-11-03 21:05:54
🙂孙悟空师傅浅谈
🙂初始的佛像与虚云照片 5 轻松 字331 2022-11-25 22:26:55
😁兄台这是学术路子哈 2 普鲁托 字74 2022-11-25 22:10:40
😅这是开着推土机来帮忙? 2 普鲁托 字20 2022-11-03 23:28:03
🙂填坑缓慢,惭愧 2 允烈 字21 2022-11-25 17: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