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英国政府趣事 -- 翼德

共:💬497 🌺2512 🌵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9. 私校生群聚新内阁,公校姐独秀劳力士

我最近上班路上的一个爱好就是第一,盯一下我路上必经的一个加油站的价格展示板,择机而动,低价是加油;第二就是听早间几个英国电台的主持人们和政治人物和英国民间键政局认识吐槽英国政治。这两天虽然天天盯着油价,希望在英镑稍微升值后油价能跌点,谁料它不跌反涨,柴油一路从前两周的一块七涨到开到普京开始打乌克兰的时候的近两块一生。看来能源价格背后的水很深啊。

不过今天早上广播里的吐槽节目没有像油价一样让我失望,我现在趁午餐时间,跟大家转述一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当成以后吹牛聊天的谈资。今天吐槽的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治中长期存在的,就是这些搞政治的,政府要员们,基本上被英国私校毕业生垄断了,特别是保守党的政府。普通人家的孩子,公立学校毕业的,很难有机会。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伊顿公学+牛津PPE的圈子,在英国保守党内是相当流行。如果您不是太清楚,我就稍稍谈一下英国的阶层分化的问题,还有所谓的贵族范儿的问题。

这里说的私校,是指英国的私立中小学,传统上归为Public School ,从字面上看或许有些矛盾,为什么私立学校是Public的,这里的public是指办学的单位不是政府操办的,而是由普通公众所办,可能翻译成民办学校更确切,但是那样的后果就是名称就不那么高大上和贵族范儿了。所以,姑且沿用一直的翻译,叫私立学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公立学校,称为State School,字面意思就是官办(国家办)学校。两者的区别在名字上就已经体现出来,公立学校是拿政府的钱的,听从政府领导,相当于中国的事业单位,经费从地方政府出。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由纳税人买单,一般是占用所交的城市物业税(Council Tax)。私立学校,经费跟政府没有牵扯,主要由学生的学费出,当然有名的私校,外部捐赠也占一部分。虽然私校不从政府直接拿钱,它们在交税上有优惠,因为当前私校们都被视为慈善机构而不是一个商业实体。这也是反对党声称如果当选要取消这些私校的慈善机构的地位,把多征的税投入到支持公校的建设上的。

在英国,除非你想上私校,中小学教育是完全免费的,不需要交一分钱。这里的完全免费,可能比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没有学杂费,书本还有铅笔,文具,等都是免费提供。基本上说就是直接上学就行了。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的早餐和午餐也是免费提供的。当然家长有一项最大的支出就是校服,每个学校还不重样,大概是每年几十镑到一百多镑左右,不过最近传出有家庭因校服致贫的,所以,很多学校最近放宽了标准,可以到超市买到更便宜的通用的校服而不再要求单独定制的。相对比的是,私校大多每年学费1万镑起步,其他游学,体育器材等费用另计。早上听人吐槽说,新首相女儿的私校费用是6万镑一年,不知道是一个还是两个,因为听起来发音一样(daughter's 和daughters'), 反正不少。

英国的小学教育阶段,公校和私校在教育方面的差别不大,一些公立小学声誉甚至超过私校。我分析的主要原因是小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比较听话,有调皮捣蛋的老师也能镇得住。相反,到了中学,青春期的小孩受家庭背景,社会还有社交媒体的影响更大,调皮捣蛋,更加难管。这个时候分化严重,公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更不用提公校不具备私校的各种更好的软硬件设备了。这个分化在英格兰更为突出,主要的后果是,中产家庭或以上的,很多都从中学起把孩子送到私校,这点尤其以亚裔为甚(包括印度裔,华裔),这点跟亚裔的传统观念有关。我见到过有中国人家庭属于中下收入的,也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到私立的,甚至不惜为选学校搬家跟着孩子走的。当然,公校中也有好的,比如英格兰有一种文法中学,虽然是公校,对学生入学的成绩有限制标准的,需要考试(称为11+,即11岁以上考试)才能进。这种学校的竞争力很强,想进去也不容易。在工党长期领导下的威尔士,文法学校全部被取消了,公校的择校基本上按划片,也有很多家长为了一个好公校选择在学校的附近买房的。这种中学以后的择校运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英国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英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既是主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反过来也是阶层固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正反馈和自我加强的过程。

英国的阶层固化,是我个人尤其痛恨的国家特征之一(个人观点,请明察)。简而言之,就是民众已经不自觉地自动将自己的身份认同归结到现有的四个阶层(class)之中,就是劳动阶层Working Class ,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上层阶层 Upper Class,精英阶层Elite Class。阶层之间很流动很少,可以说基本安于现状,要想突破操作比较难。各阶层之间也特别注重自己的社会特征。最直接的就是说话的口音,一般来说Working Class很大情况下不会使用英国的普通话(RP English)口音与人交流的,除非是在故意模仿或嘲笑别人的时候,而middle class就是以说英国普通话为特征的,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使用Upper Class 即比较Posh的英语。还有一个就是阶层的认定很大程度上跟职业有关,而跟具体收入关系不是太大。当然,财产上升到一定程度,也会实际上造成阶层的迁移。例子之一就是一个开外卖餐馆的业主很大概率要比一个小教堂的主管vicar收入要高,但是前者一般被认为是working class,而后者是典型的中产,比如前首相梅的父亲就是这个职业。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熟知的踢足球的小贝和他的辣妹老婆,一直在努力实现阶层的跃迁,前不久女王去世,小贝自愿跟随大众步行排队过夜10多个小时去瞻仰女王灵柩,有很多人(不是我)背后说他这是为自己刷人设,想最终拿到一个Knight的封号(Sir),进入精英阶层。

阶层固化的另一个跟政治有关的表现形式就是阶层所形成的圈子。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尽管牛津和剑桥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使生源更有代表性和多样性,而不是传统的中产私立学校的学生,给更多的Working Class还有少数族裔的学生拿到机会,这些学生在入学以后实际上还是很难打破现有的阶层交流。疫情前有个工党的年轻女议员,因支持移民以及留欧,被当地选区的一个反移民和支持脱欧的狂热分子刺死。我听过她生前访谈的很意味深长的一段话,大意就是作为她家族中第一个上大学的人,她在剑桥大学的几年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几年。这个从侧面反映了穷人的孩子如何难以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还有一个例子,若干年前,看到一个新闻,北部某中餐馆老板的儿子自幼聪颖好学,后被伊顿公学录取,免学费。当时在当地传为美谈,还有当地BBC的采访,后来听说这个孩子在伊顿很不开心,毕业后也没有到很好的大学。

啰里啰唆的这么多,让我们看一下印度哥的新内阁阁员,据有好事的一个慈善组织查证,近2/3的内阁成员都是私校毕业生,其中印度哥的母校温彻斯特工学据说这几天还组织了一个party,庆祝该校毕业生中的首位首相就职。教育口一直是关于公平和阶层固化的重灾区,对此,保守党也不敢大意,免得被反对党揪辫子,因此就任命了在利物浦某个公校毕业的这位Gillian Keegan大姐当教育部长(Education Secretary)这位大姐新官上任,好不春风得意,专门找人约拍了一个标准照,就是下面这张

点看全图

不过,民众没有为Keegan大姐雍容的仪表所倾倒,反倒是对她手腕上的这款劳力士倍感兴趣,有好心人不辞辛苦,考证出同款市价约一万英镑。很多人纷纷开启吐槽模式,质疑这帮富家子弟所占据的内阁,如何能保证教育的公平,穷人的孩子什么时候出头之日。我早上听广播,LBC的毒舌之一请反对党工党的一个影子内阁成员David Lammy对此发表看法,我觉得这个政治老油条的说法滴水不漏,还有一定道理, 大意就是:“我对这些富裕家庭出来的私校毕业生担任要职不做道德判断,要看是他们的行动,如果你向上爬了一个阶层,你是否能把梯子放的更长,还是直接收走,使其他弱势群体更没有机会。当朝首相印度哥在前朝的时候亲手砍了穷区的社会福利和教育预算,然后拿这些前去建游泳池,网球场等等,那么现在大家有这些不满的议论也是正常的。”

最后私货,希望我的以有着千年历史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文化传统的母国,千万不要走这些阶层固化的老路 - 少些贵族范儿,多些工农兵。

通宝推:青青的蓝,黄序,自由呼吸F0,神仙驴,方恨少,伏波将军,喝点红茶上会网,林三,审度,潜望镜,pyrefir,strain2,高地,西江城,桥上,铁骑边塞,燕人,七天,GWA,西安笨老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