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关于蔡锷 作者:梁由之 -- AleaJactaEst
一.开头的话
据曾副总理培炎同志某次讲话精神,当今正处在华夏历史上的第四大盛世之中,而且还是超迈前古的,是盛中之盛。闻此特大喜讯,凡我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倍感自豪。梁某自然也不例外。藐予小子,恭逢其盛,真是何幸如之。
但也不是没有一丝遗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忝为男儿,从小倾心军旅之事,对刀光剑影、逐鹿中原,无限神往。形势比人强。正当壮岁,忽焉盛世已至。看来,只能满足于纸上谈兵啦。在下就姑妄言之,谈谈军人军事。请大家教正。
纵观中国历史,倒颇有点象陈寅恪说的“退化论”。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之际,三国鼎立,隋唐更代:这些前古中古时代,华夏民族踔厉风发,人才辈出,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正剧,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赵宋一代,文化昌明空前,军威国力却一直萎靡不振。作为唯一不让前贤的杰出军人,岳飞还被性无能的皇上和千古神奸的宰相合谋杀害。朱明开国,徐达、常遇春们的对手太过一般。明末,能提起的军人只有李定国和郑成功,他们都壮志未酬----不过国姓爷收复台湾,非同小可,功在千秋。我是不会把多尔衮之流视为中国人的,他们自己也是如此。及至清末民初,那些纠纠武夫,就更是等而下之,大多都是提不上桌面的垃圾。
民国军人,梁某独服蔡公松坡。
二.英雄身世
虽有“英雄莫问出身”一说,但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还是喜欢从头说起。这样其实也不错。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882年12月18日出生。父蔡正陵,农民,兼做裁缝。母王氏。家世寒微。
松坡从小颖悟,聪明过人。6岁读书,13岁即考中秀才,一方传为佳话。15岁在2000名青年材俊(仅招收40名)中脱颖而出,考入设立于省会长沙的时务学堂。这对他的一生具有决定性影响:就在这里,他认识了梁启超。
湖南虽处内陆,原本闭塞保守。却因出了个曾文正公,开了一代风气,人才鼎盛,思想开明。戊戌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曾氏门生故吏,寅恪先生祖父)是方面大员中唯一公开支持维新者。时务学堂,由其子陈三立协同谭嗣同、黄遵宪、熊希龄、唐才常、皮锡瑞等精英合力开办的,旨在培养维新人材。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就是年方24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一代天骄梁启超。
时务学堂开办之后,两年间共招考三次,录学生200余名。蔡锷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所谓“白帽轻衫最少年”。成绩却很出色,与李炳寰、林圭并称为三大高材生。梁启超对他特别赏识,勤加扶掖点拨,师弟之间建立了历久弥坚、终身不逾的深厚感情。
戊戌政变发生后,陈宝箴去职,时务学堂被停办。松坡先后到武汉、上海、日本,辗转求学。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事泄失败,师友多人遇难。松坡幸免,但受到强烈刺激,乃改艮寅为锷;更不顾梁启超等人的反对,下决心投笔从戎。次年再去日本,改学陆军。
1904年10月,以优异成绩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与蒋方震、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冬天,回国服务,各方竞相争聘。那时的“海龟”,好象比于今远为稀缺,也更加走俏。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担任军职,备受各方政要器重。
1906年,清廷在河南举行新军秋操演习,作为军界新锐,松坡奉令观操,并充任中央评判官。就在这时,他第一次见到袁世凯。这两个大佬的恩怨情仇,耐人寻味,活脱脱一对生死冤家。
1911年夏天,在云南编撰出版重要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7月,云贵总督李经羲奏准朝廷任命蔡锷为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任命: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义爆发。
10月30日夜,昆明重九起义爆发。次日,昆明光复。11月1日,起义官兵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云南都督。时年二十九岁。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第二年10月,松坡奉调到北京,在中央政府担任多项职务。当时,他对袁氏持理解、支持态度,试图帮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厉行统一和建设,反对孙中山动辄兴兵。又主张军人的“不党主义”。期间,与恩师梁启超过从甚密。
1915年下半年,袁项城利令智昏,帝制自为的狼子野心渐露。对松坡,则一方面密加防范,一方面多方羁縻。他对左右亲信说:“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松坡已看穿此公的鬼蜮伎俩,不为所动,另有盘算。但他是一个智深勇沉、劲气内敛的人,虚与委蛇,不动声色。
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19日,蔡锷摆脱监视,历尽艰辛,间关万里,抵达旧治昆明,与云南督军唐继尧等决策反袁,先礼后兵。先通电归劝。但袁氏泥足已深,不肯回头。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1916年1月,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袁军进行坚苦卓绝的战斗。袁世凯人心丧尽,内外交困,做了83天可怜巴巴过干瘾的关门皇帝后,于该年6月6日一命呜呼。次日,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中华民国国体得以保持,护国战争胜利。中央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松坡因患当时还属不治之症的喉结核,又戎马倥偬,尽瘁国事,已经病体难支。视事未久,就向中央政府请假治病。8月9日,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两袖清风出夔门。月底到上海,随即东渡日本,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治疗。
1916年11月8日,再造共和的一代伟男蔡公松坡在日本逝世。时年三十四岁!
临终前,口授遗电,由好友蒋方震、石陶钧记录代呈中央政府:
1.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2.意见多由于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3.在川阵亡将士及出力人员,恳饰罗、戴两君(指在四川分别代理其职务的罗佩金、戴戡二人)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
4.锷以短命,未克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数年前,有朋友出书,名之曰《常常感动》。我很不以为然,觉得太过小资。起码如我辈,是很难被什么东东感动啦。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松坡遗嘱。不怕各位见笑,追念前贤,对照现实,在下尝为之感慨以至于有泪盈睫。
不由想起一个关于林总的典故。
叶群在延安生下豆豆后,奶水不够,小孩常常哭闹。她让林彪想办法去弄点奶粉,林总老是不吭声。有一次小孩哭得厉害,叶群也哭了,再次要林总想办法。林总说,没有办法。叶群说,怎么会呢?你是115师师长,又是抗大校长兼政委,跟主席关系又好,这点小事,会没有办法?我看见不少官比你小的人都可以弄到的。林总又不吭声。叶群跟孩子一起哭闹。林总站起来,淡淡地说了一句:人和人不一样。叶群受到触动,也就不吭声了。
是的,人和人不一样。有时比人与动物的差别还大。
但是,真正的国之精英,又是何其相似乃尔!
三.平生功业
奇才盖世又一辈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毛泽东一生何等事功。可他说,自己一生也就做了两件事:驱蒋;发动文革。倒刚好是一破一立。
蔡锷短暂的一生,建树非凡。举凡政治体制、宪政研究、军事教育、治军思想、诗词对联......,可述者甚多。
但最为壮伟的功业,无疑是以下两端:其一,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其二,拒绝一切利诱,克服无数险阻,冒死犯难,发动领导护国运动,并亲冒矢石,以重病之身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终于挫败了神奸巨蠹袁世凯,粉碎了洪宪皇帝梦,让千年帝制从此成为历史,再造共和,为国民争得了人格,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大家应是耳熟能详,无须在下细说。梁某只挑一个刚好与松坡平生这两件大事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极见此公眼力手段,又不大为人所知、所注意的轶事,作为注脚。以见事所必至,理有固然。
1913年,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将调到中央政府任职。云南带兵将领谢汝翼、李鸿祥等,都对即将出现的遗缺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但蔡锷另有想法。他保荐时任贵州都督的唐继尧回滇继任。贵州“改土归流”之后才设立行省,地狭民穷,一切惟云南马首是瞻。当时又流行本省人治理本省的说法和做法,唐、谢、李都是重九起义的中坚分子,又都是云南人。以小易大,衣锦还乡,唐继尧当然喜出望外。可谢、李就不乐意了。李鸿祥更是向松坡力争,说:唐已外任,就象已经出嫁的姑娘,应该向外谋求发展,不宜再回娘家争权夺利。松坡知人甚深,不为所动,并作好相应安排。结果,唐继尧顺利出任云南都督,贵州都督亦由与蔡、唐有深厚渊源的刘显世(黔人)继任。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唐继尧对松坡不能不有极为深刻的感恩知己之感。袁氏老奸巨猾,树大根深;试图改变国体、帝制自为时,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似乎已有必成之势。唐继尧其时已获封开武将军,授一等侯,唐父兴高采烈,对袁氏感激涕零。唐尽可安富尊荣,南天独霸,为所欲为。但他弃之不顾,毅然决然兴兵护国;松坡逃离北京后辗转进入云南,毫不迟疑犹豫,足证蔡、唐二人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的双重基础的。护国军兴,云南独立。贵州第一个相应。
松坡当年的棋子与伏笔,逐一发挥了作用。
松坡公忠体国,志向高远,深谋远虑,英华内敛,厚积薄发,事发必成。决非自我神圣欺世盗名眼高手低一事无成之徒可比。
四.特立独行
孙中山号称“国父”。国共两党或真或假都对他顶礼膜拜,固不待言。精明自负如阿扁,也不得不对孙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礼貌。国民党的乱臣贼子如宋楚瑜,首访大陆,也跑去祭拜中山陵。真是盛矣隆矣,堂哉皇哉。
恕在下眼拙,我拿着放大镜翻了不少典籍,实在看不出孙氏何以能算是中华民国“国父”。换一个字,庆父,倒是差之不远,庶己近之。
作为历史人物,孙文自有其贡献和地位。但对此公,梁某实在不敢恭维。他是这样一种人:自以为真理在手,智珠在握,惟我独尊,予智予雄。任何人都不行,就我行。成功必自我出。为了一个虚幻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外交的......。不顾实际,不恤国力,我行我素,乌烟瘴气。孙大炮的诨号,其来有自。
下面仅举一例,以见孙先生迂远而阔于事情到了何等地步。
1912年8、9月间,孙文、黄兴北上,与大总统袁世凯共商国事。孙非常认真地表示他愿在十年内修筑铁路20万里,请袁在同期训练精兵100万。令袁嗔目结舌。
如今,都快过去100年了,国家也走进新时代,欣逢盛世。现在我国有铁路多少里?高明有以教我。
袁世凯在亲信面前对孙中山、黄兴的评价是:“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奸雄就是奸雄。袁大头真是不简单。对比他对孙黄宋蔡四人的评价,真是韵味悠长。别的且不说,即便就从这一点看,我对日前据说是一个“美得惊动了中央”的胖子写的极为严苛地批评刘亚洲的帖子就不能不持保留态度。鲁迅说过: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轰走了。书生毕竟就是书生。话扯远了,打住。
近半个世纪来,多了很多莫名其妙、荒唐可笑的教条。如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如历史上的孙中山、冯玉祥。
只要是读过一些近代史书籍,且肩膀上扛着的脑袋确属自己的朋友,对基督将军其人,必然会有自己的认识。但读官方出版物,你只会知道他爱国反蒋,都是予以正面肯定的。十多年前,李锐先生的力作《庐山会议实录》问世。奇了怪了,原来另有奥妙。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我党最高层一致给彭总的定性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喝喝,原来如此。大家只是心照不宣罢了。心里所想与嘴巴所说、纸上所印居然大相径庭,真是咄咄怪事。
评价蔡锷,原来也要定性、划线。“是灭清、抗袁、拥孙”的孙中山革命派,还是“保清、附袁、反孙”的梁启超改良派,学者们争得不亦乐乎。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蔡锷向来主张和笃行的是军人的“不党主义”。他当然不是革命派,对孙中山从来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梁启超是他的恩师,影响很大,关系极深。但松坡也并不是惟老师马首是瞻。进退行止,他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说他是改良派也比较勉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硬要戴顶帽子,我只能说:他是一个国家利益至上的真诚伟大的爱国者,一个现实感很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存在主义者。
蔡锷与孙文保持距离,是因为他认为后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足成事。
无庸讳言,松坡支持、拥戴过袁世凯,而且是坚定的、真诚的。事实俱在,不必曲为之说。二次革命前后,松坡的言行就是例证。当时他认为,这么大一个国家,又当政体变更之际,亟须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作为重心,从事统一和建设大业。强干弱枝只会引发内乱,毁了国家的前途。一切只能在法律范围内行事。所以他才不顾个人名利,欣然进京,想在中枢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他对袁氏的认识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当他看穿了袁世凯的帝制野心后,就对他不抱任何幻想,拒绝一切拉拢利诱,准备反袁。因为袁氏已不是一个国民政府的首脑,而是一个即将黄袍加身的孤家寡人了。
这完全不足为松坡之病。恰恰相反,这倒正可反映出他克己奉公,一切以国家根本利益为依归的高贵品质。这样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少了!苏东坡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我也是这样看待蔡锷对袁世凯由支持到反对的。作为军人,更是“贵其真也”。
梁启超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对松坡影响之大,关系之深,路人皆知。不少人认为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实在是皮相之见。梁蔡师弟,大同小异。大同,就不多说了。小异,试述一二。
1.蔡锷决定投笔从戎时,任公曾力加反对。认为他天资聪颖,身体瘦弱,不如研究学问。松坡不为所动。并说:不做个出色的军人,就不再来见梁师。此其一。
2.1915年底,松坡离京入滇。梁氏一再要求他先从唐继尧手里夺回大权,以便展布。后来蔡、唐商讨谁出征谁留守时,任公又一再去电,建议唐出蔡留。这是一些非同小可的建议。弄不好或私心稍重,定力稍差,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后果不堪想象。
松坡不为所动,一秉大公。终于协力同心,大功告成。此其二。
3.护国战争胜利,松坡由前线到成都就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经过简阳时,熊克武认为护国军兴,是由梁启超的进步党号召,蔡锷发动领导的,熊所属的国民党对此役关系甚小。与其被排斥,不如自己识相,自解兵柄。不料蔡锷不但没有批准熊辞职,反而认为他无个人名利思想,特予器重,任命熊为第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熊及国民党人极为感动。任公则颇致不满。此其三。
似乎用不着多说了。
在梁某心中,蔡公松坡,大忠,大智,大勇,大廉,是极为稀缺的最优秀的中国男人,中国军人。
忠,智,勇,上文都有涉及。下面谈谈蔡公的廉。
护国军兴,袁世凯恼羞成怒,责令湘督汤芗铭查抄松坡家产。不想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将军为官多年,邵阳老家却仍然寒素贫微,“实无财产可查封”。
松坡病逝后,人们发现他生前“尚欠债三四千金”。
历史学家李剑农写道:松坡“历岁治军南省。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
作家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五.儒将风流
吴佩孚是著名的秀才将军。能诗,“电报战”时更是妙句迭出,颇为出采。
其实,蔡松坡13岁中秀才,手不释卷,学贯中西,文化素养颇深,决不在吴子玉之下。只是文名为其武功所掩罢了。
蔡锷诗文函电等均颇有可观。这里只说说他的几副对联。
1.淡泊明志,
夙夜在公。
作于1910年。时任广西讲武堂监督。
上联浓缩诸葛武侯名言。下联直接采用<<诗经>>成句。工稳劲拔。可视为松坡一生的座右铭。
2.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
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也废弃,宁死也芬芳。
作于1916年4月。吴恭亨说:“吞炭自喻病喉失音。然三十六字,绝为沉痛,亦绝为呜咽。人亡之感,千百世下,读者尤生累欷。”
3.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题雪山关联。作于1916年初,松坡时在川南前线指挥作战。多处化用唐宋诗于无形,豪迈苍劲,厚实雄浑。我很喜欢。有人说,此联是朱德与蔡锷合作而成的,那大概就是鲁迅所说的“借光自照”了。
4.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挽黄兴联。作于1916年11月初。时在日本九州治病。此为松坡绝笔。
上联赞扬黄克强首创民国的功勋。又提及武侯名言,可见这位先贤对松坡志业人格影响之深远。亦可视为松坡的夫子自道。
下联感念友谊,自伤身世,令人黯然神伤。
此外,蔡锷与小凤仙的一段高山流水风尘情缘已久为人知。这里就不多说了。也转录几副对联,供大家欣赏。
蔡锷赠小凤仙联:
1.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作于1915年,北京。嵌字联。
2.不信美人终薄命,
从来侠女出风尘。
小凤仙挽蔡锷联:
1.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2.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的两副挽联工整贴切,爱厚悲深。又深自矜重,决非俗手所能为。这两副出色的挽联,伴着小凤仙的名字,应与松坡同不朽。
六.余音
与几个朋友游泳后喝酒聊天。谈到清宫戏,报纸电视,反腐保*先,太平盛世。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某甲忽然说:“还是岳少保说得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就不愁天下不太平。”
某乙反驳了几句。还没说完,正找词呢,某甲又连珠炮似地说:“多年不打仗了,武将怕不怕死,不好说。可你见过能有几个文官不爱钱的?国家也还没统一。你用的东西,大到汽车、家庭影院,小到洗发精沐浴露牙膏刮胡刀,有几样是真正的国货?飞机 航母什么的就不说啦。再说,盛世不盛世的,都是后人评说的,没见过谁自己宣布吧?”
一时举座默然。
时近午夜,这篇文章总算可以结束了。有点儿累,但也感觉很痛快。今天立秋,天气也真的转凉,比较舒爽了。写写蔡公松坡,是我多年夙愿。现在,算是如愿以偿。快何如之。
凉风由阳台吹进书房。夜空阒寂,花香四溢。
忽然想起东坡的诗句:
江城地瘴蕃草木,
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
桃李漫山总粗俗。
......(全文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文摘】关于蔡锷 作者:梁由之
🙂当年在天涯煮酒的时候,梁由之的文章是追着看的,洛阳纸贵啊 2 楚庄王 字108 2011-10-28 00:24:08
🙂百年五牛图 1 金陵集庆道 字86 2011-11-15 00:17:43
🙂我也是,当年追着看…… 2 何许 字224 2011-11-13 06:55:32
🙂正常,人随着阅历增长观点总是不断变化的。 1 电子赵括 字84 2011-10-28 00:46:47
🙂不得不说张辽强过曹操。 我爱老婆 字56 2011-10-26 03:20:57
🙂他那朋友,国货的标准是什么? 1 flyingcatgm 字146 2011-10-26 00:27:21
🙂英雄 柴门夜归 字0 2011-10-26 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