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二战哈尔科夫会战看乌克兰大反攻 -- 夕曦

共:💬18 🌺153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二战哈尔科夫会战看乌克兰大反攻

之前一个帖子讨论乌克兰大举进攻,俄方大踏步撤退,感觉当地是个难以防守的战场。(这个纵深50多公里,宽度几十公里,1-2千平方公里的

现在在网上看到席亚洲的一个视频,解释的比较清楚。(从历史上的哈尔科夫会战谈今天的哈尔科夫

由于视频较长,在这里将要点给大家介绍一下,顺便穿插我的体会和看法。

首先是对当地战场从地理、气候、人文的认知。

乌克兰包括东欧都是面积广阔的平原丘陵地形,除了几条大河,没有多少天然地理屏障,适合高机动性的大兵团作战。以前是骑兵的天下,工业化后是机械化兵团作战的战场。由于地域广阔,交战双方都不可能对战线侧翼进行有效保护。缺乏可以防守的地理屏障,攻击一方可以前出比较深远,总会出现补给线延长、侧翼薄弱暴露;这时防守方如果可以在侧翼组织有效反击包抄。攻防要么被包饺子,要么会溃退让出大片地区。而防守方又成为进攻方了,形成相互拉锯的对战局面。战场攻守的大开大阖是这个战场的地理特点。

由于大兵团作战难度高加上缺乏可以防守的地理屏障,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长期有效地控制这片区域。直到苏联占领后,大量建造城市并实现工业化,才完成有效控制。而苏联建立的城市及周边的定居点,成为之后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战役要点。因为作战兵力可以绕开这些要点,但补给线只能沿着连接城市及定居点的公路逐步向前推进,于是争夺城市及定居点又是必然的。只不过这些战役要点的争夺,会随着战线的变化其作用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是这个战场的人文特点。

还有,这个战场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季节性作战。春季和秋季大平原翻浆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而冬季和夏季是理想的作战季节。气候特点决定了在季节转换时可能会出现作战的时间节点,目前乌克兰的反攻就有这个考虑。

除了初期德国占领哈尔科夫,二战期间共发生3次哈尔科夫会战。虽然苏联是最终的战胜国,总体的会战表现,用一个字形容是:惨;两个字形容是:真惨。

第一次会战发生在1942年夏季,苏联在冬季取得莫斯科会战胜利,过了来年春天翻浆季节开始进攻。但苏军兵团统帅远远低估了德国利用春天翻浆季节休整补充的能力,虽然动用76万人两倍于德军的兵力,最终被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从侧翼包抄,消灭了28万人。德军趁势由守转攻,直接打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这一溃退可有上千公里?

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发生在1943年初的冬春季节转换节点,苏军借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之势,以21万人进攻哈尔科夫地区12万德军。没想到被曼施坦因反击由打掉近10万人,直接结果是将二战东线战场时间向后推了两年。

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发生在1943年8月夏季末,苏军动用114万人对战20万德军,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最终夺取哈尔科夫。

席亚洲的观点是:这个战场的拉锯战,最终是以一方丧失全部机动作战兵力导致失败,才能结束。以此观点看现在的交战双方,乌克兰使用的是美欧新训练机动兵力(大概2-3万),原来准备冬季俄军开展进攻后,用于侧翼打击包抄的。现在因政治上的需求,提前打出来了。虽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对手看来是吃透了二战哈尔科夫会战的教训,毫不犹豫地撤退,并组织优势火力大量消耗乌方的机动兵力。相比于第一次哈尔科夫会战退到斯大林格勒才稳定住战线,现在撤退100多公里,还真不是事儿。

感觉乌方将王牌打出的早了,如果不能在9-10月份入冬前,再训练出新的机动兵力,今年冬天战场会很难看。今后的拉锯战会非常精彩。

通宝推:菜根谭,大胖子,大胖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