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清零、反腐、打黑、外交、扶贫 --- 是节奏吗? -- 方平

共:💬399 🌺2752 🌵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吧。真的别瞎造谣了,我哪里改注释了?

怎么跟精神亢奋似的呢?

我可没改注释,请问,哪里改了,贴出来。

至于你的电报,总拿大中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时期作为淮海战役的依据,又少关系,这些都在城南庄全部取消了好吗,人家粟裕是立了军令状的好吗?

你刘邓打羊山集还叫弹药不足?不好笑吗?打光了然后扔掉重炮,合适么?

当然了,您笨狼认为合适,那你确实有你的自由啊。我注释做手脚,你站口就来啊,不符合你的思路就是做手脚?我指责你了吗?

瞪眼说淮海战役,豫东战役是败仗,也不给标准,你是谁啊?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啊?

大家可以根据材料叙述自己的思路啊,本来也就是创立自己的思路,没啥不可以,但是你这样瞪眼说瞎话就不好了吧?反正我也是给大家解释淮海战役,这点大家可以看军队布置就知道了。

这军事要靠军事指令和动作,你粟裕做了多少,刘邓做了多少,是很清楚的,不能说,毛主席说交权力给邓前委总书记,邓说电话电报不通,就完事了,这就粟裕的工作属于邓小平了,没这样的好事。

我不知道你说的电报裁剪啥意思,我有吗?

难道不是你的刘邓把我战争权力交给了粟裕吗?粟裕进行了那些布置吗,甚至,不该粟裕管的黄维等战役,粟裕也参与了军事布置,这些你是真不知道吗?

在这里我说了多少次了,再重复一遍,毛主席的战略策略是江北歼敌,一直如此,淮海战役的确事前没有完全考虑那么大,但是一系列动作下来,不得不让人遐思,毛主席是有准备的,粟裕配合了他,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指令构思,资料后面附加,我以为,这个作者的说法是合理的。

正因为城南庄,粟裕得以有机会在城南庄汇报,令中央同意了粟裕的暂时不过江,也就是你说的不听话,不听话,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这些胜利提前的导致了中国革命提前胜利,这个也在资料里说了。

正如我前面所说,饶漱石是地方不多的支持者之一,不是陈毅,因为如果是陈毅,必然大加赞扬,因为陈毅名声文革后更好了,可是没有,通常的说法是陈毅支持粟裕表达粟裕的看法。这就证明陈毅并不支持粟裕的想法,当然,粟裕也没有和陈毅说太多,因为陈毅的思路是东南野战军司令政委,还是大中原计划。

也是你笨狼一再强行坚持的,上下不和,扯个淡继续啊,粟裕一直反对下江南,你HIA扯个毛,陈毅支持下江南,这事你总知道吧?哈哈哈。

很显然,很简单,粟裕就是一直反对所谓中央的决定,这并不是毛主席的结论,否则毛主席不会同意粟裕立军令状,改变大政方针,并且向军委解释,因为军委其他人和陈毅一样都支持南下帮助大别山的刘邓,呵呵,粟裕和毛主席恰恰是与他们相反在我方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尽快进入战略决战。

这是淮海战役夹生饭的本质啊,呵呵。当然,我知道你笨狼不同意,随便啦。

毛主席的目标很明确,我们没有准备好,蒋介石也没有,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在北方打大仗,尽多的消灭敌人。

粟裕也是如此,豫东战役也是如此,粟裕极限用兵的意思是没有那么多兵,但是依靠极限的走位尽量完成更多的战斗任务,所以会很艰难,这个资料里也说了。

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当然了,很明显,你不懂,也不了解,也不知道,瞪眼愣说。

这叫极限用兵,不是你想的,也不是你能瞎指责的。

豫东战役粟裕选择了灵活,一改之前的失败状态,当然了,你看不到,也不愿意承认,就是强行说粟裕豫东战役是失败。

如果这样,羊山集刘邓逃亡大别山,怎么就能叫胜利了呢?呵呵呵,炮弹打光了,大炮半路还都炸了,这样叫胜利吗?之后付出了那么大的损失和代价,然后你拿毛主席的话作为结论,有意思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没有超过豫东战役吗?

而豫东战役后面是啥状态?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羊山集后面是啥状态呢?当然了,这些你也都不管啦。呵呵。

豫东战役灵活,淮海战役也同样灵活,许世友强行快速攻下济南则破坏了这种灵活,呵呵呵。

当然了,你是不同意的,你认为那是许世友牛,呵呵。

豫东战役变化了针对目标,这根据是战场的形势,当然了,你既然不承认是粟裕的成绩,自然也不承认是粟裕指挥的了,哈哈。为了贬低粟裕你也够拼了。

战场临机感,很重要,可惜,你不懂,许世友也不懂,还许世友在抗战被压抑,也得看看他的成色吧。

我昨天特意提了张宗逊,你古语装看不见,大概也是一无所知,他的战役就是大同集宁战役,是毛主席给了他机会,我方军队也多,但是他由于战场能力太差,失败了。

不过,我估计你也不懂我说的是啥东西。

所谓极限用兵,是用较少的兵力打出我方兵力占优的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都是如此。

济南的围点打援没有打出来,就是因为许世友快速消灭了济南的守军,当然,你还是不赞成,尽管我知道你啥也说不出来,就强行愣扯淡。

济南战役设计的就是围点打援,这点已经很清楚了,你的说法是粟裕叫屈报苦了,实际上那是粟裕在拖延时间,尽量诱惑邱清泉李一弥的军队罢了。

因为杜聿明确实做了这个安排,当然,因为济南丢失太快,而没有成行。所以毛主席当然开了毛主席喜欢的许世友,哈哈哈,难道是江搞掉了许世友吗?

还是你要把江和周邓挂钩啊?你知道你的乱七八糟的自相矛盾吗?

毛主席选择了听话的谭和王建安,并且进行了曲阜会议两次整风,呵呵,这些都是不断的加强粟裕和饶漱石的领导班子,呵呵。

我对你的电报的解读就是这样,不是我改注释。

自从全面进攻开始,刘邓晋冀鲁豫就一直在试图避战,拒绝打击敌人,原因是战役准备不足,自己没信心,时空差落后了吧,一事总是缓不过来,毛主席开始试图以刘邓为主打中原,但是他们一直拒绝。

粟裕从慢慢的失败的侧后支持刘邓显示出了战争能力,并且能够变毛主席的理想为现实。

这是城南庄会议毛粟裕达成一致的最大的基础。

因此,一开始虽然是歼灭黄伯韬,但是慢慢的变成了勾引邱李兵团,但是邱李都很狡猾,所以,只好慢慢等待时机。

此时,黄伯韬已经是第二个济南,在那种状态下,抓住黄伯韬,真的很艰难。

在这里,最难的是蚌埠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的对北方攻击,始终是非常的尖锐,黄维则由中野控制,但是,控制度总是不够。所以,一直以来,华野几个纵队在南方控制刘汝明李延年。

而华野还要搞黄伯韬,和控制徐州,尤其是,控制徐州也需要一定的兵力,因为是用一定程度的威胁徐州来降低徐州对黄伯韬的需求判断的。

刘峙说我们徐州也被攻击了。这些都导致了邱李的犹豫,不坚决,当然,这种缓和是好事,我们受到的眼前压力不大,但是长远来看,一个威胁总不消失,不是好事。

我们开始的要求是歼灭邱李兵团一部。

之后,兵力不够了,南方危机,就只好快速歼灭黄伯韬,腾出大量兵力,这个时候有了歼灭徐州集团的可能性,不能不想。要被战役带着想。

这就是所谓的走一步看一步,吃夹生饭。

1,廖运周的起义让中原野战军士气大涨,刘伯承、邓小平电告主席,只需要1天就可以解决黄维兵团:

迄此刻止,我军已将黄兵团压缩在双堆集附近十余村庄,沿途进攻中.已有俘获。廖运周率部今晨在战场起义(三天内不公布)。现猬集于双堆集之十八军等部,已局部有向我投降者,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2,刘邓给主席发报说:

...全歼该敌确有把握,但须十天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原来根据敌人总突围及廖起义的情况,估计可以迅速解决战斗,此种情况业已改变...

从12月6日发动总攻以来,中野已经苦战了4天,黄维兵团仍然在苦苦支撑,并没有出现崩溃的迹象。

老蒋千辛万苦从白崇禧那里挖出来的宋希濂部队(20军、28军)已经从武汉出发;杜聿明也建议老蒋,从西安、台湾及甘肃抽调几个军空运蚌埠。

12月10日,粟裕向刘陈邓发出电报:

1、...在黄维兵团未解决以前,我们必须以三至四个纵队位于南线,防阻邱、李向南突进,以保刘陈邓中野作战之安全。该三、四个纵队只能采防御,暂不能以全力采进攻,只有北面的三个纵队可采全力攻势。因此全歼邱、李兵团,恐时间还需延长。

2、...目前中野及华野已分成三个战场作战,兵力均感不够...为此,我们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对邱、李暂采大部守势,局部攻势),尔后中野负责阻击李、刘、宋,敌可能不敢北进,我们再集中华野解决杜、邱、李兵团。如何盼即复示。

1、粟裕大胆地判断,为了完成黄维兵团汇合的任务,此时杜聿明的进攻方向必然是向南,只要把3-4个善于防守的纵队部署在南线全力设防,且北线3个纵队不断发起牵制进攻,粟裕有相当的把握华野的包围圈在短时间内不会被突破。

2、从整个中原战局来看,此时杜聿明集团兵力较多,建制完整,要完全消灭尚需大量时间;而黄维兵团已经被围攻多日,粮弹都已见底,部队士气低落,此时如果有生力军一举加入,则很可能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将黄维一举击溃。

这是粟裕最擅长的“兵力转运”战术:集中能够集中的一切力量,在局部战场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用最快速度一举拿下整个战局的转折点。

刘伯承、邓小平接到电报后深表赞同,立刻与粟裕电话商定了具体安排。

粟裕随后发电报正式确认作战部署:

电话奉悉,我们决调三纵、苏十一纵及鲁中南纵队(该三个纵队可等于两个纵队战力),外加一部炮兵,即晚南下,参歼灭黄维作战,统由陈士榘同志率领南来,请分配其作战任务。

12月10日,粟裕从紧张的包围圈中硬是抽出三个纵队,在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下,全速赶往中野与黄维的主战场。

13日,华野增援部队抵达双堆集战场,加入攻击序列;

14日,双堆集核心阵地被突破,黄维兵团司令部完全进入我军炮兵射程;同日,黄维呼叫南京,表示“已经无法再坚持”。

15日,黄维、胡琏坐上坦克分头突围。

对黄维兵团的作战从11月18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共28天。

在双堆集战役中,我军的军事部署是,以

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9纵队和第11纵队为主组成东面攻击集团;

以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为主组成西面攻击集团,

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为主组成南面攻击集团,

同时向敌人黄维第十二兵团发起总攻。

在战斗过程中,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第13纵队根据局势需要,后来也加入到南面攻击集团作战。

济南战役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建军500百万,歼敌500个正规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

济南战役以后,中共中央考虑到从豫东战役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的实践经验以及全国战局的发展,改变了对战争进程的估计。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我军九、十两月的胜利,特别是东北及济南的胜利,业已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形势。”“九月上旬(济南战役前)央政治局会议时所作的五年左右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正规师,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估计及任务,因为九、十两月的伟大胜利,已经显得是落后了。这一任务的完成,大概只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达到了。”

因此,中共中央决定,继辽沈战役之后,连续发起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加快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战略上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淮海战役的规模也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

于是,他在1948年10月31日给中共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中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军委和陈毅、邓小平于11月1日、2日先后复电同意。

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不到3天时间内就顺利解决了。

而蒋介石的统帅部,从10月22日提出由白崇禧担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到11月10日指令杜聿明到徐州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用了近20天时间,即淮海战役发起4天以后,才勉强解决了徐蚌会战的统一指挥问题。

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粟裕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

1948年11月8日,他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蒋介石可能采取两种方针:“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他认为如果解放区对战争还能作较大支持,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种方针更为有利。

因此建议:“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

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

11月9日,粟裕又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刘峙有以徐州为中心与我决战模样”,正在调整部署,“实为歼敌之良机”。

中共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作出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决策。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能动地驾驭战局、力争主动、迫使敌就范的战略方针。

粟裕说:“毛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我的理解,是指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形势的发展变化多端,中央军委、总前委审时度势,统一筹划,集中集体的智慧,正确指导了战役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还乘敌之隙,充分利用了敌人的错误,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中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电报说:“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已估计到第一阶段可能消灭敌人十八个师,但对隔断徐蚌,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以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总兵力还有6个兵团18个军50余万人。分别集中在三处:徐州地区,有徐州“剿总”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8个军30余万人;蒙城地区,有黄维兵团4个军12万人;蚌埠地区,有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6个军10余万人。

三个战场一盘棋。如何确定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这三部分敌人,是关系整个战役胜负的关键问题。

从淮海战役发起之时开始,粟裕就一直关注第二阶段作战对象的选择。在“齐辰电”中,他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

中共中央军委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指出:“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第一阶段作战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一度设想“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夺取徐州”。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如果黄维兵团出永城或宿县,“歼击黄维为上策”。

那时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刚刚开始,其余各部敌军的动向尚未判明,所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

当第一阶段作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南北两线战场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全歼黄百韬兵团已成定局,邱、李两兵团积极东援的情况并未出现,集结于蒙城、蚌埠地区的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兵团开始向北增援。

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在北线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南线歼灭了李延年兵团、歼灭或驱逐了刘汝明兵团之后,“即可全力歼灭黄维,如像在碾庄歼灭黄百韬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同一天,黄维兵团进至蒙城地区,向中原野战军部队发起攻击。

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

粟裕等于11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决定“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野歼击黄维,李延年”,并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

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全歼黄百韬兵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向中野南坪集阵地猛烈进攻,出现了歼灭黄维兵团的有利战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先打黄维,并请华野“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

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24日15时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指示华野“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粟裕等于11月24日午时、25日巳时连复两电,表示“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决定“大力协同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并作出具体部署:

再(从华野)抽调3个纵队,连同已交归中野指挥的王秉璋、张霖之第十一纵队,先后投入歼灭黄维作战;以3个纵队加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向西向北进犯;以8个纵队监视和钳制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使其不能向南向西增援。

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一肩三副重担,除先后派出5个纵队参加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外,还担负着钳制、阻击南北两线敌军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约40万人的作战任务。

在第二阶段作战方针商讨过程中,粟裕在11月20日的电报中判断,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徐州之敌与蚌埠、蒙城之敌有“以宿县为中心对进,以图打通津浦线联系之极大可能”,决定以8个纵队成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钳制徐州之敌,阻止其南援。以4个纵队加2个旅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全力保刘陈邓歼黄(维)胜利”。

果如粟裕所料,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被消灭后,蒋介石急令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决定“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六兵团及第十二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

这时,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早已严阵以待。北线经3天激战,由徐州南下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仅仅前进10到15公里,到第三天就不能再越雷池一步。

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刚刚前进到任桥地区,就受到华野部队迎头痛击。

11月26日,华野部队攻克任桥以东的灵璧,威胁李、刘两兵团侧背。李延年、刘汝明眼看大事不妙,立即指挥所属部队缩回浍河以南。

而由蒙城北进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则被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部队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蒋介石的南北对进计划刚刚出笼,就宣告破产了。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徐州之敌的动向一直是粟裕最为关注的问题。他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国民党军后方已无兵可调,放弃徐州的可能性较大。徐州之敌有固守和突围两种可能。如果敌人固守,以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为依托,将加大我军歼灭该敌的难度。相反,敌人突围对我并非不利,让他离开乌龟壳再消灭他是最好不过的。因此决定不把敌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备对付敌人突围。

11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来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能。”

接到中共中央军委来电,粟裕进一步分析敌我态势,认为敌人有不待黄维被消灭就放弃徐州的可能,并且判断徐敌逃跑的方向有三个: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南逃;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解黄维之围,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走这一路,将要遇到我两大野战军的强力打击。但是敌人总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走这一路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敌人的阴谋得逞,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重大变化,所以也是对我军威胁最大的一招。

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将北线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重点对付徐州之敌向西南逃跑。

同时防备其向两淮、连云港逃窜。

11月28日,蒋介石果然急令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密商,决定于11月30日撤出徐州,走粟裕判断的第三条道路,经永城到蒙城、阜阳地区,解黄维之围。

11月30日晚上,徐州之敌刚刚撤出徐州,华野就从各种渠道侦察得知,敌人已经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粟裕立即作出追歼逃敌部署,除北线的7个纵队以外,另从南线抽调3个纵队,加上从山东调来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追击、截击、围歼逃敌。

到12月4日,就将杜聿明率领的30万人马包围在河南省永城县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部歼灭企图先独自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粟裕认为,整个淮海战役的转折点,是在杜聿明集团被围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阻住,我军已能集中足够兵力全歼黄维兵团的时候。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他全力促成这个转折的实现。

1948年12月上旬,淮海战场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华野5个纵队阻止于蚌埠以南,杜聿明集团被华野11个纵队围困在陈官庄地区,黄维兵团处于孤立无援境地。华野得到情报: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从山西、台湾、甘肃抽调几个军到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合股北援;宋希濂兵团已由武汉向浦口开进;蒋介石派他的儿子蒋纬国率领战车部队到蚌埠参战。

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南线阻援兵力不足,万一出乱子,势将影响全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他估计,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作战还需十天到半月时间,可以再抽出部分兵力到歼黄战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

12月10日,即发电报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中共中央军委、华东局,“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对邱、李暂采大部守势,局部攻势)”。

经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电话同意,华野前委决定,由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第三纵队、鲁中南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于当天晚上南下参战。这样,就使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达到12个纵队另两个旅,在数量上也居于优势地位。

战至12月15日,历时23天的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包括起义者在内),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二个胜利。

粟裕总结自己的经验说:“作为战区指挥员,应不断地研究、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变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敢于适时地把战局推向新水平,而不能坐待条件完全成熟。从孟良崮战役到豫东战役,再到淮海战役,都使我体会到这一点。”

真的是夹生饭。粟裕说得对,他也有底气,你笨狼河友还是算了吧,这个话题,真不适合你。

通宝推:梓童,盲人摸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