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睡前消息440期:用了十年才修改,谁在乎教科书? -- 万年看客

共:💬54 🌺28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段很有同感

当时农村的小学生要读县里的国办中学,要参加考试筛选,小学高年级就有应试压力,所以师资力量稍微强一点,往往是某个读过师范的老师拿着一两本课外习题集,用上十年八年不变,就能在附近几十里成为有名气的老师。低年级的老师,有的连教育局发的配套教学参考书都看不懂,能对学生课本上的习题正确批改就不错了。要是数学老师发现学生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或者语文老师发现学生用了一个课本上没有的形容词,肯定要拿出来当榜样说好几年。我就经常听老师介绍这些优秀的学长。

两个例子:

我们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搞到一本黄冈的习题集,刻钢板给我们抄了一遍,油印给我们。然后年级主任(物理老师),也是这个语文老师高中的老师,要了一份给她在四中教语文的女儿。因为在大办公室,语文教学组长当即讽刺,“哟,咱们X主任关心四中的语文教学,超过了关心咱们一中的语文教学啊!”。

有个同学的妈(特有钱,在八十年代治好癌症的)亲自去北京给她买参考书。结果她不爱学习,都给她对象做了,后者考上了北航把她甩了。

后面这段也是

这份调查和我1987年的记忆是一致的,当时大多数学校没有阅览室,或者只是一个应付检查的摆设,父母也没有给小学生买青少年书籍的习惯,学生普遍处于阅读饥渴状态。任何一本有可读性的书在班里出现,会在几个星期内流转几十个人,直到全部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看过一遍。

我整个受教育阶段,除了课本和规定不得不买的书,就买过两次书,一个是初中买的一本英语读物(一条腿的锡兵等小故事集),一个是吉米诺维奇习题集。进城后学会从图书馆借书前,看的课本以外的书基本都是没皮的。从《汉书》、《平凡的世界》到《十月》(这个是杂志)、《倚天屠龙记》。都是上大学以后和同学们讨论中才发现自己读了什么书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