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中国始终存在着市场经济? -- qq97

共:💬187 🌺1056 🌵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苏东的情况

赫鲁晓夫也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央高度集权的弊端,在斯大林去世后,开始进行改革,扩大加盟共和国在编制计划、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劳动力调拨和工资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的权力和管理范围。苏共二十大后,地方分权的改革进一步推进,赫鲁晓夫要求取消原有的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原则,实现国民经济管理上的全面改组。为此撤销了相关的中央管理部门,同时在全国划分105个地方经济行政区并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使后者实际履行起各工业部的职能,成为国家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基本组织形式。苏联对于计划体制和物质体制也进行改组。在计划体制方面,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机构和职能上被改组,以实现向各加盟共和国下放权力的要求。在物质管理体制方面,削弱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在物质管理和分配上的权力,增强地方的物资管理和分配权。

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对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弊端进行着持续的改革,权力下放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导致了整个国家范围内经济秩序的混乱。为了稳定经济秩序,赫鲁晓夫又不得不将部分权力重新集中。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避免赫鲁晓夫地方分权改革导致的混乱,改革的重心转向了加强对于经济的集中管理,并恢复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中行业部门管理的特点。勃列日涅夫所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使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更加精致化,另一方面更加强化了行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总的来说,苏联在赫鲁晓夫之后放弃了沿着地方分权进行更为持久和坚定的改革方向,而从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即提高中央集权管理的精准化水平来克服经济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就是说,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改革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强化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历史地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和苏联领导人都认识到了苏联式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弊端,而且都进行了体制层面的改革,但是只有主席持续地将地方分权的改革推行了下去,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其与苏联阵营的国家有着极大的不同。

除了块块型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萌芽社队和集体企业,中国与苏东国家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坚持了独立自主,主席坚决拒绝了经互会阵营的国家分工,甚至不惜与苏联决裂,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始终可以不依附于美国的西方阵营和苏联的东方阵营而独立运作发展,当然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从更长的历史来看,这些代价都是短期的,而国家长期的受益则是无价的。苏联解体,经互会体系崩溃,导致朝鲜经济一蹶不振就是个例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