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与月之回忆河友探讨一下虚无主义 -- 给我打钱87405

共:💬1308 🌺2431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骗人的对话

也许父子天性相冲,父亲和俺的闲谈往往以吵崩而收场。母亲和妻子等人对此非常不解。在她们眼里,俺们父子的性情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从来不为生活琐事挂心,平时都是随遇而安、和和气气的,但是父子两人在一起,吃饱喝足就开始闲聊,聊的都是些空洞无边的事情,如中外历史、大政方针什么的。偏偏就能越说越急,最后争得脸红脖子粗。事后反思,明明彼此立场一致,却总是能吵起来,也是奇怪了。

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父亲是工人出身,一辈子就是普通工人,干到班组长级别的退休,但是一辈子追求入党,终于在退休前加入了共产党,非常自豪。他是66年初中毕业,参加红卫兵大串联到北京,住在北航。结果没等串联结束就接到爷爷的电报,回家接班当了工人。俺爷爷是解放区的农会干部,淮河战役支前的民工,随军南下就地参加革命工作,退休后回老家继续当农民。

父亲退休后经常谈起过去,那时候工人的积极性多高多高,虽然生活很差,没有多少物资供应,但是大家思想觉悟高,干劲大云云。

老人说话,经常重复颠倒,说多了就让人烦。虽然俺也很敬仰毛泽东时代的精神朝气,但是对父亲的话就忍不住反驳。

俺的攻击就类似上面的说法:毛泽东时代,给予工人农民的那么少,却要求大家奉献那么多,说明剥削太厉害;被这么厉害的剥削了,还让人自愿唱赞歌,说明欺骗的太厉害了。

记得当时父亲气的心脏病差点犯了,脸胀的通红就是说不出话来。最后咬牙切齿吐出一句“俺甘心情愿”。很长时间都不再和俺对话。

俺还是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毛泽东时代要求大家奉献这奉献那,献完青春还要献子孙,回报却那么微薄甚至根本没有回报,人们还那么留恋?邓小平时代吃饱穿暖了,为什么那么愤愤不平?

父亲常讲那个时代人人都要争做先进模范,这可不是虚的,那时候的劳模都是要实打实干出来的,就拿粮食运输为例,好像有个说法“司机十万公里无事故就给一个劳模”,司机们天天拿车当宝贝,出完车再累也要洗车做保养才休息。

父亲还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身边人的事情。在最饥饿的年度,一位司机出任务拉一车粮食送出去。走到半路上,实在太饿了,就下了车,到路边的农田水沟,翻找各种能吃的东西,车上粮食一粒都没动。这个故事和一部电影的情节很像。但是父亲说当年这种事情根本不稀奇,多数人都能做到,公家的东西不能动,一定要完成任务等等。

为啥大家多数都能做到,因为领导要先做到。就拿俺爷爷为例。

俺的爷爷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文盲,一次因为下乡表现突出被单位领导提拔为小组长。同组的一位知识分子(好像是位初中生)不满意发牢骚,领导专门找他谈话,大意就是:xxx(俺爷爷)在乡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处处表现突出,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大家都信服;你的文化水平高,但是处处不合群,要多反思。

那个年代,俺爷爷在粮食系统做一个基层小干部,至少也是成千上万斤的粮食经手,但是家里都是按标准粮食定量,多一粒粮食也没有。但是父亲叔叔正是能吃的时候,爷爷尽量把自己口粮省下了给几个孩子吃,他经常饿极了就着盐粒子喝凉水。俺小时候还有印象,老家的饭菜特别咸,否则爷爷就说没有味。

父亲回忆那个时期,很少能吃到正经粮食,到处都是地瓜味,饭是地瓜煎饼,菜是地瓜叶咸菜,喝着地瓜面糊涂。他成年后对地瓜敬而远之,俺们都爱吃的烤地瓜他从来嗤之以鼻,闻着味就够了。

俺老家是山东南部丘陵地带,淮河支流流域,粮食主要是小麦也有大米,交公粮的主要是麦子大米,地瓜多是农民在山地沙地种的副食。

还有一个反例,父亲曾经在一个厂矿工作,这是个处级单位,算是县里的大企业了。有一位主管会计,曾经贪污公款,但是怕暴露不敢公开消费。他的办法就是一样的衣服买多套,天天换着穿,外人眼里就是”很勤俐爱干净“。但是纸包不住火,这位会计很快就露馅,被群众检举法办了。

那个时代贪污腐败不说没有,但是整体风气确实很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毛泽东就开始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人人服气,人人学习,所以才有全国上下以奉献为荣的风气。

邓小平时代物资确实丰富了,工人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很大,但是干部风气败坏的更厉害。不患寡而患不公,群众”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就很正常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