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续三 佛教中的问题

接着谈下佛教中的问题

首先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逃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人只能直面对待,设法解决面对的各种困难,把自己的生活尽量过好.至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矛盾也是人生的普遍现象,认清现实调整自己心态,努力奋斗改变自身所处环境,团结群体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实现人的解放才是人的唯一出路.所以说”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只有认清客观现实的制约,不断探索把握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寻求解决制约打破枷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让人的自由度不断提高,实现人的解放.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充满消极悲观,其修行宗旨荒诞虚妄是不言而喻的.早在唐代佛道之争中,佛道二教就互揭老底.佛教主张有生必有死,以”无生”为理想,斥责道教愚惑欺诈.道教主养生长寿,以”不死”为目标,抨击佛教是”修死之道”.

“菩萨”概念,是随大乘佛教的兴起而流传推广开来的.大乘认为佛在前世的修行,称作”菩萨行”;实践菩萨行的人叫作”菩萨”.给菩萨的定义是”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以所谓”慈悲喜护”的”四等心”为基本精神,把成就”无上菩提”定为高于涅槃的理想.”大慈”从仁爱万物出发,”大悲从怜悯众生出发,据此使一切世人得到欢乐幸福,护卫他们的安宁,救助他们的厄难者,这就是菩萨.大乘佛教推崇菩萨的另一个目的,是对抗小乘佛教中的阿罗汉概念.”阿罗汉”亦译”杀贼””不生”,实现了”不生”就达到了”无余涅槃”,是早期佛教修持者的最高果位.而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还有五种局限,不可与佛相比.

“六度”是菩萨修行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六度”中的”布施”是实施慈悲精神的主要方面,原指佛教徒对于贫穷困厄者的无私救济,转而成为佛教要求佛教信徒向佛教僧侣的无条件施舍,并进一步走向极端,变成佛教信徒对一切无理勒索僧侣也要无条件加以满足的信条.布施的范围从衣食钱财车马到土地居室,以致奴仆婇女家人妻子,直到个人的四肢五官.头颅骨血,无所不包.这在藏传佛教中体现的尤为充分.全面体现了其原始野蛮.残暴血腥,其淫荡秽乱无法言表.把蹂躏妇女当作成佛法门,霸占民女修持”秘法”,供其满足淫欲.其法器和仪式大量使用活人,剥人皮制作唐卡.阿姐鼓,以砍杀人头作为超度手段,嘎巴啦是人的头盖骨,巴苏大是掏出的人内脏,风凌是人骨做的号子,兴且央希是铺开的人皮,啰克多是在贡品上洒人的鲜血,金刚武士是带有人头骨制作的花鬘的喇嘛.

佛教进一步将布施解释成众生可以通过对”佛.法.僧”三宝的供养,即可获得福报的途径.这样”布施”也就成了寺院经济的基本来源,成为寺院僧侣聚敛钱财的手段.佛陀被神化后成为佛教教主,信徒有了顶礼膜拜的偶像,佛教教义就是佛教理论,僧侣形成组织体系,有了”偶像.理论.组织”团体就具备了发展的基础.佛教向社会宣教的对象,第一是商人,商人有钱能请僧侣们吃喝,并给予财物施舍;其次是王室贵族,佛教通过他们得到庇护.获取地位,他们被称为佛教的”外护”;第三是普通官僚绅士等知识阶层,他们是文化知识的拥有者,争得了他们的支持,就是争取到文化意识形态领域.

财富.权力和知识构成了佛教的三大社会支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为适应家庭信众的需要,产生了佛教家庭伦理学,为适应商人的经营需要,产生了佛教的商业伦理学,为了王侯争夺和维护权力需要,遂有了佛教政治学的出现,由于同”外道”的持续不断争论,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佛教的哲学体系.

其实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佛教僧侣形象.一种是人们”观念”中的佛教僧侣,他们一个个佛法高深,远离尘世,清心寡欲潜心苦修.神通广大能掐会算,道貌岸然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佛教僧侣形象是数千年佛教发展传播史上,一代代僧侣们刻意营造向社会广为宣扬出来的.两千多年以来,他们编造出无数佛教神话,所谓高僧的种种神迹,一个个大慈大悲,能知过去未来,有起死回生之能,救人苦厄之术,经过两千多年的代代宣扬,这种带有虔诚.神秘.高大光环的佛教僧侣形像,成为社会形象样板深入人心,变成社会观念为人们广泛接受,深刻镌刻在人们心中.其实这种观念中的佛教僧侣形象只不过是佛教营造的一个品牌形象,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多的吸引教徒,发展佛教组织,为寺院聚敛财富,便于僧侣欺骗世人获取供养.所以说佛教才是营销宣传和品牌塑造的祖师爷.现代公司形象的塑造宣传.产品品牌设计宣传,社会公众人物社会形象的吹捧营造,其灵感渊源是不是来之于佛教,佛教才是营销宣传领域的发源地,形象宣传营销大师.

另一种佛教僧侣形象,就是我们在日常社会中见到的,这些僧侣其实是把当和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一种职业,一种获取名利的途径,总之不过是一桩生意罢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只要佛教存在一天,这一现实就不会改变.佛教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社会一刻也存在不下去.所有社会现象在佛教中都会有集中反映.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和尚”这个头衔不过是一个身份,与普通社会人不同的只不过是披了一袭袈裟,脚着芒鞋,光头上烙了几块疤而已.你想想,一个和尚如果真正退隐山林于世无涉,他如何生存,如何被人所认知,去传播教义发展组织,更不可能被人抬举为什么”名僧”,什么”高僧大德”.所以,不要把现实中的和尚形象与你头脑中的和尚形象作比较,因为你头脑中的和尚形象是社会观念中形成的,是虚假的的被编造出来的,属于”假有””幻相”.现实中真实的和尚,就是这种汲汲于红尘,为名利蝇营狗苟,为私欲所支配摸爬滚的社会人.每当你说”过去的和尚如何如何,现在的和尚如何如何”时,其实你是在用你头脑里观念中的和尚,比较现实中真实的和尚,用被欺骗后产生的幻觉批评真实的存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