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赵尚志烈士牺牲前后的几件事 -- 清水

共:💬10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赵尚志烈士牺牲前后的几件事

点看全图

赵尚志用过的手枪 国家一级文物

抗日英雄赵尚志

“[GLOW=255,RED,3]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GLOW]”,连日本侵略者也不能不对赵尚志作了这样的评语。

赵尚志是辽宁省朝阳县人,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政治部主任。江北起义失败后,他独自打入抗日义勇军“朝阳队”,从马夫干起,一直到担任该队参谋长。最后,他携枪带领7名同志,找到中共珠河县委,建立起新的抗日队伍,这就是后来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珠河抗日游击队。全队有13人,机枪一挺,步枪13支。

  珠河游击队成立大会后,赵尚志即率队出发,先后将二道河子、板子房、东西五甲、张家湾等处的伪警察局、所缴了械,并召开大会公开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汉奸地主王福山,没收了各地汉奸地主的财产分给劳苦农民。他们还袭击了乌吉密火车站的日伪军,智取了宾县汉奸刘林祥的大排队武装,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使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是真正抗日的队伍,很快就创建了以珠河三股流为中心的游击区。

1933年12月,敌人在罗家店西沟和火烧沟两次“围剿”游击队。尤其是火烧沟一战,赵尚志率队与日军正规部队激战6小时,消灭敌人20人,击毙日军大队长一人。初战告捷,游击队声威大震。各地义勇军、山林队也纷纷仿效游击队,戴上红袖标,举旗抗日。仅三个月的战斗,赵尚志的游击队就发展到70余人,有5个分队及机枪队、少年连和骑兵队。

 1934年3月,为了组成抗日统一战线,赵尚志在秋皮屯召开有20余支反日武装首领参加的东北反日联合军成立大会。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5月,赵尚志率领的反日联合军500余人攻打宾县县城,留下了“木炮震敌胆”的传奇故事。

 1934年6月上旬,赵尚志为了扩大根据地,率领游击队及反日联合军300余人来到宾县三岔河(今三宝乡)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

 赵尚志游击队在宾县三岔河召开了群众大会。会上,他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打击日寇和汉奸恶霸。会后,赵尚志将当地汉奸地主的50多石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得到民众的热烈拥护。

由于汉奸告密,在赵尚志率部到达此地的第二天中午,敌人从珠河县紧急调来300多日军,又从哈尔滨等地调来400多伪军,从东西两侧推进,对三岔河实施包围。枪声首先从村西边的八里岗响起。驻在此地的反日联合军“九江”、“黄炮”、“铁军”等队,慌忙撤走。

赵尚志率游击队抢占王家大院。日伪军随即将该院团团包围,用机枪猛烈射击。在强大火力的支持和掩护下,敌人很快攻入东院,向驻守在中院的赵尚志部侧翼发动攻击。赵尚志沉着应战,一面组织部队反击,一面命令身边战士坚决夺回东院。战士们几次搭梯攀墙强攻,均未成功。

这时,赵尚志灵机一动,带领战士在院墙底部掏洞,钻人东院,与敌人展开肉搏,终于夺回阵地。在重兵包围下,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游击队员越战越勇,院内外敌人尸横遍地。不久,在夜幕的掩护下,赵尚志机智地率领战士冲出了包围圈。三岔河之战,对日伪军打击甚重。敌人公开宣称赵尚志游击队是“北满治安的一大祸患”,悬赏一万元要赵尚志的人头。此后,民间流传赵尚志是“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的说法。

 1934年6月2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在珠河南柳树河召开党团扩大会议。会后宣布成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赵尚志,政委李兆麟。全队设三个总队,共450人。其中党直接领导的基干队伍180人,另外还有2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团结在党领导的游击队周围。

在赵尚志的领导下,哈东支队经过数十次的战斗,使得哈东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区域比原来扩大3倍,形成了以珠河、宾县为中心,东西200余里、南北300余里,人口达10余万的大片“红地盘”。敌人惊呼这里出现了“共产王国”。

 赵尚志率队主动四处游击。据敌伪资料统计,仅1934年8月,游击队就袭击敌铁路交通线、站91次,造成敌车脱轨翻车16次,敌死46名、伤102名,损失130万元。9月,赵尚志率部攻占五常堡、智取四道河子、攻占八家子、梨树沟、方成岗等地,战果辉煌。

1934年11月,当3 000余日伪军来“围剿”哈东支队时,赵尚志率队机智灵活地冲出重围。当敌人精疲力尽时,赵尚志又率骑兵主力200多人,出其不意地迅速返回根据地。就在他们行至方正与宾县交界处的肖田地附近山沟时,突然与日军望月部队及伪军共500余人遭遇,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敌人先抢占了有利地形,加上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使游击队一开始就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

赵尚志面对强敌险境,镇定自若,指挥战士们一连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战斗一直打到天黑。游击队边打边撤到了东太平沟、大猪圈一带。战斗中,在敌人猛烈炮火轰击下,包围圈逐渐缩小。赵尚志的右手腕中弹负伤,血流不止,战马也在战斗中跑失。在危急中,赵尚志命令几位骑术好的战士带着30多匹战马,趁黑夜突然从日军和伪军结合部强行突围,而主力仍在原地隐蔽不动。

当勇士们带着战马群闯过敌阵后,敌人误以为游击队全部突出重围,便以大部兵力追击我突围骑兵马队。赵尚志见敌离开阵地,立即指挥战士们猛攻敌背,敌军顿时大乱,死伤无数。游击队乘机突出敌人包围。日军司令望月感叹地说:“此战必有名将指挥”。这次战斗共消灭日伪军110多人,白俄警察20多人,而游击队只伤亡3人。

 1935年,日伪军对哈东地区反复进行大规模的荡”,实行“重点烧杀、血洗‘匪’区”的残酷政策,屠杀了大批抗日民众,使珠河等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为避敌锋芒,赵尚志率主力向松花江北岸转移,创建了汤原后方根据地,部队也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在此后的两年里,三军战斗数十次,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曾一度收编、改编为10个师,兵力达6 000余人,其中基干队伍1 500余人。抗联三军转战于松花江两岸30余个县,东进西征,一次次把北满抗日斗争推向高潮。

 1938年1月,赵尚志应苏联方面邀请赴苏“商讨重大问题”,随同的有500余名抗联战士。但过境后,苏方否认有“邀请”之事,并将其关押。第二年,苏方将赵释放,说是“误会”,并传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随即率100余名抗联战士返回东北抗日战场,先后打下乌拉嘎金矿,袭击了日本测量队。因战斗失利,他只好再度赴苏。在苏联期间,赵尚志时刻盼望重返抗日战场。他对战友们说:“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上!”

 1941年秋,赵尚志率5人小分队重返东北战场。12月,敌人探知赵尚志回国,立即派出大批日伪军连续进行了7天的搜山围捕。敌人派熟悉抗联部队活动的特务刘德山、张青玉等,化装成收购皮货的“老客”,进山“捕捉歼灭”赵尚志。正巧,跟随在赵尚志身边的战士姜立新认识刘德山,刘便借此骗取了赵尚志的信任。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欺骗下,前去袭击梧桐河警察分驻所。当5人小分队到达距梧桐河警察分驻所两公里处时,刘德山趁赵尚志不备,从身后向赵尚志开枪,子弹穿透背腹,赵尚志扑倒在地,鲜血染红了衣裤和周围的雪地。就在刘德山又向另一位战士王永孝开枪的同时,赵尚志忍着剧痛,挣扎着抽出手枪,“砰!砰!”两枪,刘德山当场被击毙。在远处的另一个特务张青玉听见枪声,拔腿就跑,前去给敌人报信。

姜立新闻声赶来,把赵、王二人背进附近的吕家菜园屋内。赵尚志命令唯一没有负伤的姜立新立即携带文件包迅速离开。姜立新含泪要求背赵尚志一起走。赵尚志再次命令姜立新:“马上走!”姜立新只好带着文件包转身消失在夜色茫茫的密林中。就在这时,日伪警备队长穴泽武夫带领12名警察向小屋包围过来。

赵尚志、王永孝顽强阻击敌人。15分钟后,赵尚志、王永孝因伤势过重昏迷被俘。看到赵尚志腹部流血不止,伤势严重,生命危在旦夕,敌人对他进行了突击审讯,企图获取抗联机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尚志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据伪警务厅报告记载:“赵尚志受伤后,约活八小时左右。当审讯时,他对审讯的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说完闭口不语,狠狠瞪着审讯他的人,对重伤留下的痛苦不出一声,不愧为一大匪首的尊严。”当日本人和警察给他端来饭菜时,他怒斥说:“我不吃你们满洲国的饭!”赵尚志痛骂他们:“你们离我远点,我闻你们腥!”赵尚志“置刀枪痛苦于不顾”,使日本鬼子惊叹不已。有的警察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12日上午9时左右,年仅34岁的赵尚志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凶恶的敌人将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窿中。

 解放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纪念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县改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

关键词(Tags): #赵尚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