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商周秦等蛮夷论可休矣,感于不“河蟹”的人类分子学考古 -- 阴霾信仰

共:💬119 🌺781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补充点藏族和回族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的来源是很复杂 -- 补充帖

民族融合到现在,少数民族基本上是靠文化风俗来区分的。

汉藏同源

藏缅人群也是东亚乃至亚洲人口众多的一个重要族群。藏缅语现存350多种语言,其使用者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藏缅语族人群主要居住在中国北部的青海,以及中国西南部的西藏、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区,总人口占到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1/4以上。

据史料记载,藏缅群体源于古老的氐羌部落,与古汉族同源,最初居住在中国西北。在春秋时期(距今约2600年),藏缅群体展开了大规模南迁,通过藏缅走廊,进入南亚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这三个南方土著人群的分布区,开始了人群混合。

从考古资料来看,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石器——细石器,既有华北细石器的特点,也承袭了一些当地旧石器的特色,考古学家从而推断藏缅群体是北方新石器人群和青藏高原土著混合的结果。

肤纹学调查发现藏族与汉族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的亲缘关系较远。在语言学上,汉语和藏缅语族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清楚了,原始汉语和原始藏缅语有数百个同源词。基于词汇以及系统进化原理,语言学家曾估算汉语与藏缅语约在六千年前分开。

过去二十年里,遗传学研究,特别是父系Y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DNA,为藏缅群体的源流历史提供了更详细有价值的参考。

在父系Y染色体方面,与汉族一样,几乎全部的藏缅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特征,那就是高频出现的Y染色体O3-M122支系。藏缅人群还有自己独特父系标记,那就是Y染色体单倍群D-M174也在藏族中高频出现,这一类型还在日本和安达曼群岛高频分布,但在东亚的其他群体中几乎没有出现。Y染色体单倍群D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类型,甚至可追溯到3万多年前,可能是旧石器人群的遗留。

在母系方面,几乎所有存在于东亚的单倍群都出现在藏缅群体中。藏族中高频的mtDNA单倍群A,D, G和M8揭示其可能的北方起源。藏缅族群线粒体中也发现了可能的旧石器时代人群的遗存,例如单倍群M62。

与汉族类似,藏缅族群形成过程中的遗传混合有性别差异,南部藏缅群体的遗传结构主要由两个亲本群体形成:北方移民和南方土著。在混合中,男性和女性世系是有差异的,在现存南部藏缅中北方移民对男性世系影响力更强(∼62%),而南方土著人群对女性世系做出的贡献更多(∼56%)。在常染色体上,总体而言,与藏族亲缘关系最近的是汉族,而且也没有发现藏族有更多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中东和非洲遗传成分,藏族还是处于东亚人群的变异范围之内的。而一些彝缅语人群,比如彝族、纳西和拉祜等,有着明显的南方土著的遗传混合。

遗传学的结果和考古、历史和语言学相互印证,都指向了藏缅的东亚本土起源,且与汉族的遗传近缘性。

中国回族的起源与演化

中国回族的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来到中国,他们中有一些人定居下来,成为后来回族的一部分祖先。不过,回族真正开始其多民族、多人种的融合之路是在元代。

研究中国中亚文化的林干在《试论回回民族的来源与形成》一文中提出回回民族主要源于元代由波斯、阿拉伯及突厥各民族分布地区等地迁居到中国来的移民。回族史学家杨怀中也认为蒙元时代大批中亚穆斯林入居中国,为回族最终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奠定了人口数量基础。

此外,汉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成分融入回族的情况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汉族成分的加入是十分重要的力量。总的说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回族的族源成分相当复杂,是由外来成分、边疆内附成分和其他民族吸纳成分长期融合的结果。

在体质人类学方面,甘肃临夏回族的体质特征接近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具有伊斯兰民族的独有特征,同时明显显示出东亚人种的体质特点。宁夏回族具有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也具有本民族的特点。湖南回族的体质特征与湖南其他民族有相似之处,具有东亚民族的特征。这些研究都指出各地回族都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也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比较接近西北的少数民族。

相比一般的体质形态特征,肤纹的遗传率更高,不受环境影响,能够更好地代表群体的遗传特征。肤纹学专家张海国等分析了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的肤纹特征,发现各地的回族都与南北方的各个民族群体错落聚类在一起,而并不在回族内部聚为一群,也不仅限于靠近北方民族。这就提示了回族的遗传结构中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回族的DNA研究虽然常常见诸报道,但都是针对零星位点或者局限地区的研究。各项研究普遍指出,回族虽然带有部分西方人群的遗传特征,而族群总体的遗传结构却最接近当地的汉族。例如兰州大学的谢小冬等分析了甘肃临夏的回族群体的少数法医学常用的常染色体STR 位点,发现甘肃回族与甘肃汉族最为接近,但也带有高加索类型的等位基因。对新疆回族的线粒体研究显示,新疆回族的线粒体单倍群有93.3%属于东部欧亚特征单倍群,这如果不是近期的汉族基因流动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历史上与汉族通婚中,汉族母系的贡献。这说明这一回族群体的遗传结构总体倾向于当地汉族。

我们对全国范围的回族有过遗传调查,这里对结果做下总结。与汉族类似,在Y染色体上回族中也是东亚本土单倍群O-M122的频率较高,回族中还明显高频的有单倍群J和R,以及低频的E、F*、G、H1、I、L1和T,这些单倍群是典型的欧亚大陆西部或中东地区的特征支系,在东亚群体中几乎未有发现,而在回族中这些支系约占到20%多。这印证了回族的来源极其复杂,是由中东、欧洲、中亚、南亚等地区的穆斯林或其他族群零散来到东亚,随机融入中国的本土族群形成的。而在常染色体上,回族与非洲、欧洲和中东各人群的遗传距离最大,而与东亚族群,尤其是各地汉族的遗传距离最小,其遗传组成也与东亚其他群体非常相近。这说明回族的融合过程是有性别差异的,回族人群的形成主要源于回回男性与汉族等人群的女子通婚,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人群遗传混合,现今的回族常染色体已看不到最初的外来遗传成分,而Y染色体由于其不重组、稳定父系遗传等特性就还可以检测到。

调查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例子——海南岛的回辉人。回辉人人口相对较少,虽然他们有独特的语言,但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民族,而是划入回族。虽然民族识别没有问题,但是他们的起源并不明确。回辉人的民间故事认为他们的祖先一直是穆斯林,起源于中亚,一如中国其他回族。回辉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占城王国(7世纪至18世纪)为躲避越南入侵而流亡的占城人后裔。我们对回辉人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研究表明相比于占城人和其他中南半岛人群,回辉人与海南原住民黎族最为接近。这说明,占城流亡的回辉人遗传世系已被海南本土成分替换。

从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不存在“100%纯种”的人。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跟其他人群之间完全没有关系的人群。全世界的人类其实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样一个状态。不同民族的差异也是越来越小的。

汉族也只是血统“相对”纯净,既是文明的结合,更是基因层面的合体。

这个结果并不是汉族刻意强求血统纯净,不与外族通婚,而是由汉族在历史上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出了灿烂的文明,以及群体迁徙的发展优势带来的结果。

如果一看到基因研究就滑到纯种不纯种,那只能说太敏感了。。。

如果把一万年前生活在东北的古人类,跟生活在广州的古人类进行DNA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现在的我们跟法国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但是现在,我们把现在的东北人跟现在的广州人的DNA拿过来比较一下,这个差异只有我们之前所观察到的差异的1%。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一万年的时间抹掉了99%的差异。可以说我们是在一个充满差异,又不断融合的世界之中。

现在的国际环境比起古代确实要进步多 了,蒙元灭宋,满清灭明,日本侵华这种惨痛的血泪史在核威慑下不可能再重演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