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巴黎往事 -- 艾河边

共:💬29 🌺60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五、想当作家的柏柏尔人

五、想当作家的柏柏尔人

老牌殖民国家的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其前殖民地,而且因为生存的需要外来移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巴黎街头到处是来自法国在非洲的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尤其以来自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三个北非国家的人居多,法语里统称他们为马格里布(Maghreb)。就像西方人常常分不清中日韩三国的国民,我们也自然分不清楚这些国家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一直以为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后来才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一天在大学城餐厅就餐,餐桌旁就坐的一位年轻人与我搭讪,问了当时中国留学生最经常听到的问题: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后来得知这位年轻人叫Mohammed,来自摩洛哥,在巴黎索邦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我想当然地说了一句:哦,你是阿拉伯人。然后我就接受了一堂北非历史课。Mohammed郑重地告诉我他是柏柏尔人(berbers); 柏柏尔人是北非的原著民族,阿拉伯人是入侵者和殖民者。同时告诉我著名的法国电影演员 Isabelle Adjani血统上就是柏柏尔人。柏柏尔人今天尤其在摩洛哥居多 (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柏柏尔人确实长得与阿拉伯人不太一样。总的说来,柏柏尔人脸稍瘦长,颧骨略高,眼睛深陷。) 但有些可笑的是,Mohammed随即又自豪地告诉我阿拉伯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仅有的有书法艺术的文字,而且都是从右往左书写。他不知道我们早已经从左到右了。😁 另外,Mohammed的博士论文还是关于阿拉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一千零一夜》。我后来发现很多小民族似乎都有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困境:一方面不甘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被淹没或掩盖,另一方面在更强势的民族文化面前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语言艺术考古发现都乏善可陈。

Mohammed在1987年就来到法国了。我们认识的时候他的博士论文应该已经写了五六年了,而且我怀疑他最终会写完。很多外国人在法国是以学生身份一年年待下去的,因为法国大学不收学费,博士生阶段还不用上课,每年凭大学的注册证明就可以拿到学生居留许可。文科尤其好混,一个导师经常带几十个学生,往往名字都叫不上来。法国的大学老师收入很低,大多数也没有什么课题经费,也不需要找学生干活,所以导师基本是以放羊的态度带学生。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巴黎物价便宜,国际资本还没有大举进入,房子还没有被炒起来。每个学生包括外国学生都可以每个月从法国政府领到几百法郎的住房补贴,自己再找个零活,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Mohammed就是靠给报纸杂志写文章给电台电视台当编外记者赚取生活费。

Mohammed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而且是用阿拉伯语写作的作家。他曾经很自豪地送给我一本朋友帮他出版的他的处女作小说。因为是阿拉伯语撰写的,我至今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只在书柜里做摆设。他还借给我一本同为摩洛哥人的他的榜样作家的小说Le pain nu 《裸面包》,说这是他努力的目标。这是一部阿拉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1974年出版,被翻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如果说这部小说有任何独特的文学价值,是因为其内容打破了阿拉伯语文学中的许多禁忌。作者来自社会底层,20岁前还是文盲,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所描述的作者年少时的悲惨经历包括饥饿暴力毒品性侵等等此前从没有出现在阿拉伯语出版物中。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拒绝出版这本书,它最后是由一个英国出版社出版。读完这本小说我个人的体会是极其的不舒适: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很多我难以想象的悲惨与不幸,但当有人赤裸裸地把它们呈现在眼前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把头撇开,就像鸵鸟面对危险时本能的反应。

巴黎有太多怀揣作家梦的人浪迹在那里,Mohammed不过是泯然于其中我碰巧认识的一位,不知这二十多年来他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多少。我有时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呢?只是不知今天物价房价奇高生活昂贵的巴黎是否还能让Mohammed这样的人在那里生存?

通宝推:GWA,领班军机,方平,三笑,朴石,胡一刀,桥上,huky,回车,大眼,shyukyo,脑袋,宝特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