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一下我知道的中医。 -- 可有思考

共:💬199 🌺614 🌵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先随便贴点。然后,这句话应该还给你,你有贴任何材料论证?

是不是贴了又要论证这本书是古书,然后还得用碳14检测一下。或者药典国标里的,要找出委员会里的每个人,确认活人才行?我认为你缺乏讨论最基本的态度,更不要提对问题和交流本身有任何尊重。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论二首 脉证十七条 方二首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吐浊涕。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中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丹溪心法

咳嗽十六 附肺痿肺痈

咳嗽,有风寒、痰饮、火郁、劳嗽、肺胀。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风寒,行痰开腠理,用二陈汤加麻黄、桔梗、杏仁。逐风饮降痰,随证加药。火,主清金化痰降火。劳嗽,宜四物汤加竹沥、姜汁,补阴为主。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苦梗开之,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加炒柏、竹沥之类,不已则成劳。此不得志者有之,倒仓法好。肺虚嗽甚,此好色肾虚者有之,用参膏,以陈皮、生姜佐之,大概有痰加痰药。上半日多嗽者,此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柏、知母降火。黄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宜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姜汁之类。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血碍气作嗽者,桃仁去皮尖,大黄酒炒,姜汁丸服。治嗽多用生姜,以其辛散故也。痰因火动,逆上作嗽者,先治火,次治痰,以知母止嗽清肺,滋阴降火。夜嗽,用降阴分嗽。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劳嗽,即火郁嗽,用诃子能治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不得眠,一边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佐以海石、童便浸香附、瓜蒌、青黛、杏仁、半夏曲之类,姜蜜调,噙化,必以补阴为主。治嗽,灸天突穴、肺腧穴,大泻肺气。肺腧穴在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五分。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呼吸病分册)

ZYYXH/T4-2008 咳嗽

2.1 外感咳嗽

2.1.1 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释义

●风寒袭肺证以咳嗽声重、咽痒、咳白稀痰、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辨证要点。推荐方药为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1)三拗汤辛温解表,用于风寒闭肺,重在宣肺散寒;止嗽散温润平和,用于咳而咽痒,迁延不愈,重在疏风止咳;两者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功。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祛痰止咳;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

(2)麻黄有生麻黄、炙麻黄之别,生麻黄辛散之性较强,长于发汗解表,宜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炙麻黄采用蜂蜜拌炒炮制,辛散之性减弱,长于宣肺平喘,宜用于肺气壅遏所致的咳喘证。

(3)临床上需注意对其兼夹证的随证施治。外寒内热证,俗称“寒包火”咳,为外感风寒,表寒未尽;里有郁热,热为寒遏所致。其症多咳嗽气急,恶寒身痛,口干欲饮,宜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应用时需注意麻黄与石膏的配比。肺热较盛者,宜重用石膏;表寒偏重者,宜麻黄加量,石膏减量。风寒夹饮证的症状与风寒袭肺证相似,但其咳逆上气,胸闷气急为风寒外束、痰饮内犯、肺失宣肃所致,宜用小青龙汤。

●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胶囊、口服液):①丸剂:口服,水蜜丸每次7g,大蜜丸每次2丸,1日2~3次。②胶囊剂:口服,1次2粒,1日2~3次。③口服液:口服,1次20mL,1日2~3次。

(2)三拗片:口服,1次2片,1日3次。

(3)葛根汤颗粒:开水冲服,1次6g,1日3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