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_文字的演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 beiba

共:💬38 🌺1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_文字的演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

人类最早的几种文字都是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还有玛雅文字。这里面,古印度(准确说是“哈拉巴文明”)文字、古玛雅文字和它们的文明一起消亡了。

其余的三种象形文字,后来分两条路径发展:表音和表意。

表音文字,就是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分为四大系统:

主要应用于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文字系统;

应用于东正教文化圈的西里尔字母文字系统;

应用于伊斯兰文化圈的阿拉伯字母文化系统;

应用于印度文化圈的婆罗米字母系统。

表意文字,只有汉字。

为什么只会产生“表音”或“表意”这两种?

所有语言,都是“音”和“意”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和思想的符号。记录和传播就只有两种方式:或者“表音”(语言),或者“表意”(思想)。

先看看表音文字的演化路径。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东岸北部(现在的叙利亚和黎巴嫩沿海),出现了很多腓尼基人的奴隶制城邦。这个地区,处于现在所说的亚欧非的交界,海路陆路皆很便利,商业一度非常发达,不同民族交往频繁。贸易使对记录数据的文字需求格外迫切,以往的象形文字不仅远远不够用。

于是,腓尼基人逐渐摸索,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创造出了22个字母的腓尼基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以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基础,但改变了文字与表达对象“依类象形”的对应关系。这种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不同组合,产生N多个词汇,便于学习、记忆,尤其便于不同种族的人交流和记录数据。

腓尼基字母的开创性功绩,使其成为以后所有拼音文字的基础,逐渐形成了前面说到的四大拼音文字系统。

再看表意文字的演化路径。

世界上,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唯有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源”和“流”一致,始终从未中断。汉字的发展的大致脉络是:结绳记事-图画字-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

这里强调一下,现代常用汉字,形声字---既明义又标音---占了90%以上。“认字认半边”的人相当不少,所以汉字已经发展到意音文字阶段,兼具表意和表音的功能。

古代原生文明的象形文字,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这里面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地处海陆交通要道,战乱频繁,不利于原生文明的延续,贸易发达,多种文明之间的交流,要求诞生的文字系统既能快速记录,又能被多种语言发音,自然而然多种语言语素的公约数演化成了拼音文字。

中国则不同,西南部的高原峻岭,西北部的茫茫大漠,东部临海,挡住周边强势民族的入侵,能保持原生文明持续稳步发展。没有同其余文明太多交流和贸易往来,对于多文明间的语言交流需求不强,同时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非常依赖前人的知识经验,语言文字的发展重心,落在了记录和传播前人的思想上,所以汉字的发展就逐渐偏向了“表意”。

这两种文字系统也造就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文化,表音文字的社会文化更开放,适应能力强,更看重短期的现实利益,容易诞生发达的商业文明。表意文字的社会文化更注重知识和经验的传承,社会中知识分子地位远高于商人,也更容易崇古尊经。

知识的传播分为知识记录和阅读理解两个步骤,从两种文字系统总体对比来看,表意文字系统的阅读理解成本更低,表音文字系统的知识记录成本更低。直觉上可以想象,在文字诞生早期,如果书写简单,理解就比较困难,反之亦然。文字的演化有路径依赖,这两套文字系统演化下来就互有长短,到今天也基本如此。

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不论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知识记录的成本都相当高,甲骨、铜鼎和羊皮都不是普通人可以负担的,表音文字系统的优势几乎不能体现,而表意文字相对直观、更易阅读理解,导致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果:古代中国知识传播的总体成本低于拼音文字。虽然这个优势并不明显,但是持续存在,使得文字系统的受众更广,知识分子基数的扩大,就像如今的互联网app一样,更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系统的迭代更快、更有效,这使得造纸术、印刷术等影响文明发展的关键技术都诞生在古代中国。

在唐宋时期,汉字的知识传播成本比较优势达到了巅峰,相对于同期的世界其他地区,唐宋文明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发达。

中国文明相对衰落,而西方文明的相对上升,就是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活字印刷术带来的拼音文字咸鱼翻身。

唐朝已经有雕版印刷术,而宋朝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活字印刷术在近代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广泛应用。

雕版印刷,是将文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后,让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然后再在木板上刷上墨,经纸张压在雕版上,形成印刷品,一套雕版一般可以印几百张,这样书籍就能批量生产了。对于雕版印刷出现的时间,今天大部分学者认为印刷术出现在唐初,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的《技艺》篇中有明确的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也就是说唐朝有了,但是不普及。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在中国普及,也使得中国在很长世纪里文化和经济都走在世界前列。不过,雕版印刷的木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雕版的刻制比较困难,刻错一个字,整板就要重新刻制,大部分时候,刻制是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鲁迅的《孔乙己》还有抄书的情节,可见当时雕版印刷成本对于小众需求还不如手抄,这个成本之高可以想象。

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按照这个记载,毕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后,便成活字。在排版前,先准备一个在铁框的底板上,敷上纸灰的松脂蜡,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等冷却后泥字便固定在铁板上了,然后再像雕版一样印刷。

为什么中国的活字术没有能够取代雕版印刷呢?因为像汉字字数太多,几万个,其中大部分使用频率还很低,可是为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又不得不准备,这使得印刷成本极大提高。从商业的角度讲,雕版印刷会更便宜一些。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之后,迅速普及,其关键原因是拼音字母少,字符集小,印刷成本相比雕版印刷术大幅降低。

在文艺复兴前期,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已经普及,拉丁文拼音文字在知识记录上的优势对于汉字是碾压性的,而汉字微弱的阅读理解优势根本无法抹平另外一方面的巨大差距,在知识传播整体成本上西方大幅领先于古代中国。这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李约瑟难题的答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知识传播成本降低到一定门槛才能发生,而汉字过于庞大的字符集,使得古代中国始终无法到达这个水平。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知识记录就是编码,阅读理解就是解码,知识的传播就是从人类大脑之间的编码、解码的过程。文明发展中的语言文字系统编解码成本降低到一定门槛,才能诞生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

西方工业化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印刷术,最终传回了中国,现代印刷术抹平了汉字和拼音文字在知识记录上的成本差距,从那时期起,从辛亥革命前的繁体字、文言文、竖排版,到新中国的简体字、拼音、标点符号、现代文、横排版,汉字系统的演化速度之快,超过任何拼音文字。中国也开始奋起直追,到现在开始了文明的伟大复兴。

回顾汉字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可以说这是对于汉字和中国文明演化的一个总结。没有万世不变的好东西,曾经的进步动力,可能就是下一步发展的桎梏。

关键词(Tags): #文字#文明#演化通宝推:迷途笨狼,审度,桥上,不远攸高,起于青萍之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