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科伦泰作品讨论之一:国家的主动改良、女工与女权

科伦泰作品讨论之一(《女工与母亲》):资产阶级国家的主动改良、女工与女权、主流共产主义的老调子已经唱完?(一组对话)

A: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活动家科伦泰写于1916年的宣传小册子《女工与母亲》,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妇女的特殊困境,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改良主张。小册子里讲到未婚先孕给当时的妇女带来种种苦难,走投无路的母亲甚至会自杀。而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全胜地区,未婚先孕倒还不至于逼的女人自杀,即使在路边生了孩子,也会被警方送到医院。可以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巨大力量,就技术角度来说,足够在阶级社会里维持一个起码的文明外貌了。

小册子提及婴儿死亡率问题,当时的挪威已是“文明样板”,婴儿死亡率世界最低,但也高达7%,而今天的第三世界国家菲律宾只有2,9%的婴儿死亡率,比百年前的“文明样板”好多了。20世纪60-70年代启动的伊朗“白色革命”、同时期菲律宾的马科斯改革,都动员了大量爱国学生下乡扶贫,帮助农民建立保健网络,改善居民饮用水,给儿童打疫苗。回过头看,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家机器的精密化,延长了广大被统治者的平均寿命。在科伦泰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类似演进是无法想象的。

既然这样,这本小册子对今天的工人阶级,有没有现实的启发意义呢?

B:

大家好。我是《女工与母亲》的译者,这本小册子最初于1916年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发行。柯伦泰在文中强调了性别权利运动应该与工人运动联合。本文虽然是20世纪上半叶写成的,但仍然对现在的性别权利运动和工人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如果只是看文字内容,今天的读者大概首先要想到“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了”,讲法制了,我们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卫生保障比100年前好多了,不会联想到“工人运动”之类的。

小册子里强调了一件事:男工厂主的妻子的权利,跟女工的权利,不是一回事。工厂主妻子受到悉心照料,生下来的孩子也很结实,但女工及其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我认为,女权不是抽象片面的,必须要跟阶级解放的议题挂钩。阶级解放与性别解放相辅相成,两者皆不可偏废。单纯通过政治法制改革,让女性在资本市场当中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让女性多一些投票权,多选几个女性政客,这些并不是什么彻底的解放手段。这是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做法。

C:

这是一本宣传社会民主主义的小册子,而且是面向广大工人的那种小册子。开头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应该是给男同志看的。虽然男人都有老婆,但是未必真能理解老婆的苦。也可能作者还想给一些开明的民主人士们看?让他们看到男工和女工的孩子们奄奄一息,悄无声息地死去,有成千上万座坟墓,就有成千上万个伤心欲绝的母亲!

当时写这样的文章呼吁改良是没问题的,西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被很好地实施,用他国的现成事例最能说服工人起来斗争。不过,这样很容易让工人产生对法律和国家制度的幻想,好在当时俄国没有实行这种幻想的机会,资产阶级国家就完蛋了。

我想提醒大家,法律正义与国家公正的幻想是危险的:这个幻想与米留科夫幻想直接移植美国民主制度到俄国来,有点像,虽然说两者的基础完全不一样,可是达成的幻想是一样的——都苟且在过去别人取得的成就身上,当然这个成就对于当时的社民党人、民主主义者来说,显得高大上又遥不可及,值得去奋斗。我比较担心现在还有很多吊车尾的“马克思主义者”跟这本小册子一样,祈求走他人过去的路,来得到相同的结果……

A:

谈到妇女保障,小册子是这样写的:

“在法国和澳大利亚,女工不用买任何品种的保险。任何一个女性,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在需要的时刻有权向国家求助。在法国,除了医生和助产士的帮扶,女性享受了超过八周的产假(一天20—25戈比,有时更多)。在澳大利亚,女性的五十卢布的费用一次就能付清。在法国,“替代管家”制度运转良好。在女性怀孕的后期,会有某个朋友或邻居前来帮扶她,因为免费学习了关于如何照顾孕妇和小孩的课程。直到母亲已康复到能够起身为止,朋友或邻居每天都要来看望一次。母亲康复后,仍然像往常一样要在家打扫卫生、做饭、照顾小孩,而有关部门已经为她支付了这些工作的费用。

  在法国、瑞士、德国和罗马尼亚,母亲在哺育孩子期间,也能从保险局那里拿到津贴。”

100年前的类似改良,并没有阻止住欧战后爆发的共产主义工人革命。但是随后的100年里,资本主义在管理和改良上,显示了巨大的弹性和韧性,确实瓦解了共产主义的工人斗争……

C:

科伦泰在书中提出的措施,是很纯粹的社会改良,并没触及工人权力。在当时,几乎只有社会主义者在鼓动改良,今天的国家、主流政治与广泛的社会运动都习惯了呼吁和实施社会改良了。古典社会主义的路,确实走不下去了。

D:

文章中关于女性权益的部分,现在在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实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柯伦泰也举出了发达国家作为正面例子,或许可以说,柯伦泰有改良主义倾向?但是我并不认为改良主义是坏事,尤其是联想到之后列宁和柯伦泰的对立,反而让我觉得心情复杂~

A:

小册子里说:

“各地的男女工人要求完全禁止女性和年轻人上夜班,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要求规定16岁以上的青少年男女只能工作半天”

20世纪的60年代,韩国工人全泰一很同情一起上班的未成年女工,她们吃的太差了,工厂的剥削过程是在纯粹意义上耗干她们的体力。而又过了几十年,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全胜地区,未成年工人吃的比100年前好多了,油水和糖多了,快餐店的米饭可以免费加,某些时令水果也卖的便宜。

21世纪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能力,可以让某些地区的人们像“文明化的鼹鼠”一样,缩在一个小而舒适的窝里,享有基本方便设施,度过一生。这也是资本主义全胜地区的官方越来越喜欢讲“社会治理”的物质底气所在。

C:

说到古典社会主义的路走不下去了,可以参考小册子中的这一段:

“每一位工人阶级的女性,每一个读到这本小册子的女性,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该准备投身于工人阶级的运动。这场运动正在致力于实现这些诉求,正在把旧世界引到新世界。在新世界里,母亲们不用再流下苦涩的泪水。生育也不再是十字架,而会充满快乐与自豪。”

在今天,这样的左翼词句真不行了,鼓不起劲来。只要还想发挥影响,左翼几乎都换了一套语言,当然,未必比科伦泰时代的古典社会主义语言更好。

A:

看这一段:

“我们必须对自己说:‘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女工越来越多地参加工人运动,我们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也能越快实现我们的诉求…… 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孩子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

我想到另一个问题:本书写于1916年,世界大战正打的昏天黑地。科伦泰的笔下,似乎社会主义运动一切照旧,只要继续推动社会改良,揭发资本家,要求制订好的法律,向工人描绘美好的新社会大家庭,“明天会更好”。但是,她所谓“越来越强大”的那个第二国际,正在号召女工把孩子送上战场,已经政治破产了。

D:

柯伦泰在战前,一直跟列宁他们保持距离的……

A:

我上边列举的那段文字,可以说自然沿袭了第二国际把按部就班改良当做迈向革命必然环节的态度。作者一会说需要争取新社会大家庭,一会回到修订法律上了,一会又号召女人都来搞运动,然后又把新社会大家庭举起来作为旗帜。这个逻辑就是:一起来改良,后边就好了!

想到在1916年,西欧国家发补贴生出来的孩子们,正在战场上变成臭肉,细思极恐啊!

要说这本小册子的现实启发意义,大概就是“立此存照”吧?让今天的工人阶级看到当年的探索……

未完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