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越人语 -- 商略

共:💬218 🌺78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越人语 | 阿汝侬

阿汝侬

笃,笃,笃,

敲门阿汝侬?

隔壁老相公。

作啥西?

买小羊。

小羊买得作啥西?

吃吃。

小羊还在困觉来。

这首童谣是一个游戏开场前的一段对话。

什么游戏?就是外地的“老鹰捉小鸡”,在我们老家,是自称“隔壁老相公”的人捉小羊。排在头里的自然也不是老母鸡,而是母羊——羊只知有母,当爸爸的那只公羊在哪儿,就不知道了。

一个扮小羊的小孩子,抓住扮母羊的大孩子的后襟,其他小羊也依次抓着前一只小羊的后襟,排成一排。这时,敲门声响了。

敲门声是“隔壁老相公”嘴里发出的。母羊听见了就问:敲门的是谁?又问,做什么?听说要吃掉小羊,母羊推故说:“小羊还睡着呢。”

好像没睡着,她就愿意小羊给吃掉似的。这睡觉的借口实在不高明,但这样一句答非所问的话,显示出母羊的慈爱是如此的细腻体贴——连吵醒小羊都不忍,怎肯让它给吃掉?

这个借口自然打发不了“隔壁老相公”,于是开始捉小羊。母羊拦在头里不让捉,后面的小羊一边躲,一边“咩咩”地叫。

玩游戏时,大家都很认真,似乎捉住了就真的会被吃掉似的。如果参加的人多,小羊们就成了一条人绳。人绳拉直了,小羊们才是最安全的,所以最后的一只小羊,总是要跑很多路,最累。

这首童谣只有两句押韵——敲门阿汝侬,乡下老太公。“阿汝侬”就是“谁”,这里用了三个字,是为了拿一个“侬”字凑韵脚吗?不是。我们那儿方言,“谁”这个词就是用这三个字表达的。

“阿”字读如“哈”,上声,发音与我们方言中的“鞋”相同。我们如果没听明白对方的话,也用“阿”字问,相当于“什么?”调皮的人就回答:“袜!”

“汝”字发音有些特别,像国际音标中的“θ”。

我没有在旧书中看到过“阿汝侬”三字连用的。“汝侬”在吴越方言倒是常见的,最迟唐朝就有了,比如《祖堂集》中有偈:“我今齐举唱,方便示汝侬。”

“阿汝侬”三个字,也有个简称,叫“阿汝”。这个倒能在古书里查到,比如宋朝李新的诗《游石鼓寺》中说过:“山僧痴问客,阿汝谓汤休。”如果用我们方言读“阿汝谓汤休”,双眉微微扬起,两眼茫然,或者双目灼灼,那效果很不一般。

有时候小孩子淘气,比如将石头丢到屋瓦上窗门上了,大人追出来训斥驱赶,却又不想真的动手惩罚小孩,就装出气急败坏的样子,冲出门大声问:“阿汝啦?阿汝啦?”小孩无不闻声丧胆,逃之夭夭。

也有人将“阿汝侬”写作“阿谁侬”。

旧书里常看到“阿谁”,比如《乐府诗集·紫骝马歌辞》:“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也能看到“谁侬”,比如《平江记事》:“有人叩门,主人问曰:谁侬?”——这个情景,与我们捉小羊游戏的开场很像。

我也没在旧书中见过合并成“阿谁侬”的说法。

不论是“阿汝侬”还是“阿谁侬”,到我们这辈人,也作了一点儿简化,没有简成“阿谁、阿汝、谁侬、汝侬”中的一个,也不是“谁”,而是“阿侬”。

我的记忆出现了失误,这出捉小羊游戏的开场白,我记得好像不是这样的。

那个老太公是借勾刀去砍毛竹,用来做饭架(架在饭锅里蒸菜用的架子)的,接下来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隔壁老相公”是谁?上次回家问我哥,他说是“隔壁张相公”,有了姓,其余的也记不起来了。又一次回家,问我嫂子,她说是“乡下老太公”,估计我们在农村长大,所以张相公住在我家隔壁,嫂子从小住在镇上,张相公就是下乡人了——他又是谁呢?

哥哥嫂嫂的讲述,最让我意外的是:我们的游戏中捉的竟然是小羊,不是小鸡——我长大后大概看“老鹰捉小鸡”的文章看多了,一直以为我们小时候玩的是捉小鸡,而在我玩这个游戏的年龄,我们村家家养鸡,却没有人养羊(不知道是不是割尾巴割掉的)。后来还是我们家养了第一头母山羊——它不久生出了两只小羊,头上还没长角,很多人看了问:“这是湖羊还是山羊?”

——但是,慢慢的,我似乎记起来了:我们当时玩这个游戏,似乎确实有咩咩声,领头的老羊粗着嗓子叫,后面的小羊尖着嗓子叫。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