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历史教授/老师的问题 -- erha

共:💬129 🌺59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普鲁兄详贴。愿与兄及其他河友做一些讨论

谈到历史方法,我觉得兄提到的考古挖掘、历史纪录以及兄所说的“历史是这样”,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只是一些“点”。这些点之间如何连线,大体属于兄说的“历史为什么是这样”。

拿考古挖掘来说,无论出土了多少某朝某代的文物,其实对于那个活生生的时代来说,这些都是寥若晨星的遗存,是亿万分之一的遗存。因此,如何连线?相比挖掘出的“点”,重要性也相当的大。

如何连线,除了立场价值观,还有其它因素:思维,以及我们亲身的社会经历感悟。

比如,我们学习了物理化学数学植物等知识,才能知道有些线是单向的:拿金属冶炼来说,铁的冶炼加工,就在青铜的冶炼加工之后,不能也不会倒过来。而青铜的冶炼加工,与陶器的烧制,又有了先后关系。

在此楼讨论的实用车辆与实用金属的先后关系,也是这么探讨连线顺序的讨论。

现代教育使大众掌握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人们也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看书、思考、感悟。这是今天历史问题发生的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于历史的“点”,也有讨论的空间;对于连线,则大众参与的空间就更大了。

而现在中外的历史学,给大众教授的(印象)是典籍、记载、考古挖掘,砌成了一面密不透风的墙,点点之间没有空间。即便有,也必须由历史专业的人来填色填空。这是我感觉楼主提出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打破“宿命”标签下的连线,探索连线中体现的历史“规律”,或是当代人的“使命”。

之所以在前贴与兄“商榷”,主要是如兄所说历史研究只到考古挖掘,仍然与现实社会生活体验无关,那么楼主所说的历史学的问题就不会有什么改变,继续是“专业人士”的垄断王国。

历史学也不是不能做实验,而是和社会学类似,能做的实验非常有限。这个可以另外详谈。

通宝推:普鲁托,审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