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春秋时代的衣食住行 -- 桥上

共:💬149 🌺11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贝化春秋——春秋时我们先人都有什么常用物件-下

春秋那时,除原有日中而市的分散交易场所,在中心城邑,都专门设置了市,划出一定范围,作为集中交易场所,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后世。有市,就能抽税,同时在重要商路的关口及中心城邑的城门,也都设卡抽税。

那时常常市、朝并称,可见市已经是城邑中心。那时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市之中必然拥挤嘈杂,人们都聚集于此。于是,公开处刑乃至杀人以及陈尸示众,也会在市,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礼记•王制第五》)。

既然有这么广泛的商品交易,就必定出现货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据说,“真正能够被人类社会当作通货使用的海贝,也就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之为 “货贝”的海贝,只有两种: 一种是 Cypraea moneta (货贝),另外一种是 Cypraea annulus (环纹货贝)。伯希和指出,自史前时期开始,几乎整个欧洲和亚洲地区都在广泛地使用货贝,或作为装饰品,或作为市场上的交易通货。而且,人类历史上,有关贝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就来自中国。早在公元前 1400 年,中国就开始使用贝币,直到公元前 338 年之后才逐渐地被朝廷废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3-30页)。”(钱江《马尔代夫群岛与印度洋的海贝贸易》海交史研究2017(01),p 028)

汉字貝的图形,就表明在造字之初,古人眼中貝的代表就是用作货币的货贝或环纹货贝。寶字的图形,也是在屋宇中宝藏了铜器、陶器、以及貝。下面是“貝”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以及“寶”字和“得”字金文字形,集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Monetaria moneta货贝,图片出自《二:宝贝的起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Monetaria annulus环纹货贝,图片出自《Monetaria annulu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妇好墓出土的海贝,图片出自《唐际根:关于妇好的五个为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用作货币的海贝,主要来自海外,可能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云南引入的。在中国内陆深处,固然有少量海贝流入,但毕竟相当珍稀,不能完全担起交易媒介的功能。为此,人们仿制了各种不同材质的贝币,用于补充真正海贝的不足。

下面是1971年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古遗址墓地出土的商代铜贝,图片出自《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甚至在沿海地区,越国、鲁国等也都制作了仿贝,这说明,即使在我们沿海,所谓货贝也是稀缺的。

张天恩先生对《考古》、《文物》(包括它们的前身)、《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考古学集刊》、《文物资料丛刊》等书刊所发表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考古资料中出土贝化(货——货币)的情况做了统计,见下表:

海贝 蚌贝 骨贝 角贝 金贝 包金贝 银贝 铜贝 石玉贝 陶贝 合计

6878 319 7797 368 69 72 4 27341 4997 98 47953

《东周列国贝化的考察_》中国钱币1991(02),p 027)

海贝最初可能是作为美丽装饰品引入的,即使到春秋,海贝仍是流行装饰品,贝币的流通,某种程度上也靠这种实用性。但即使有各种仿贝,也未能彻底满足流通需求。

下面是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出土时的状况,图中下方可见四个缀着一排排白色贝壳的马饰遗痕,这是当时的时尚,在考古发掘中不止一次发现类似装饰贝壳的马饰。图片出自《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到春秋中期,因贸易发达,也因经多年开采,已积累下足够多的青铜原料,就又诞生了两种金属铸币,布币和刀币。

金属铸币产生的充分条件可能得包括铸造者是交易一方:最初,这些金属铸币的铸造者是带着布币和刀币的前身——青铜铲子(“布”——“镈”,又叫“钱”)和青铜小刀去进行交易的,当时交易的主要部分还是易物的,只是双方易物的价值不可能随时随地一致,就需要一些添头,方便交易进行。恐怕,这种一般等价物最初就发端于大宗交易的这种添头。

这些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添头自然也是货物的一种:这种特殊货物首先得不能随意制作,须经专业人士之手;又得有一定价值,且每件价值相对一致;还要整体交易量较大,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用,并会有一定损耗需随时补充。青铜铲子和青铜小刀应该就是各自流通范围内被认可的这种添头。

货币的币,本义是布帛,但随后成为贡献礼品的统称,成匹的布帛,也有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潜力。

实际上,石峁遗址出土的约两万枚骨针,还配有专门的骨制针筒,很可能也有类似性质。下面是石峁遗址出土的骨针,图片出自马虎振-张杰《史前遗址石峁,会是谁的城?》华商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农业地区,会有商人(可能是殷商族人,也可能是上层领主,或由殷商族人代表上层领主)在农产品收成后带着盐和青铜工具及其他手工业产品前往各个家族交易布帛和粮食。于是,就从农业地区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青铜铲子产生出了布币。

当时洛阳王畿地区,由于贵族集中,以及手工业集中,无疑是春秋时代华夏地区最重要的消费中心区域,各种交易频繁发生,也就为金属铸币的产生准备了最好的条件。晋国在春秋中期以后保持霸主地位几乎一百年,同样是各国贡献的集中地。晋国还控制了中原内地最主要的盐池,并且邻接好马的产地,也是大宗交易频发的地方,同样有金属铸币产生的适宜条件,于是几乎同时出现了另一种中国最早的布币。

下面是最早布币之一——耸肩尖足空首布,图片出自《0915-春秋•晋-无文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最早布币之一——平肩弧足空首布,图片出自《*1012-“士”字平肩弧足空首布一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原生各式布钱流通区域图,图片出自(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 04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最初的布币虽已是一范多币,但范内币形还不是模制成形,因此每枚布币都有自身独特的形状,乃至“如果观察到完全相同的布币,伪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姚江波《春秋布币鉴定》文物世界2013(1),p 049)。

另外,不同生产方式的地区之间会有较大规模交易,可能由殷商族人主导,可能还要借助当地上层领主,通过他们与下面的族长用布帛、金属工具等手工业产品以及粮食交易,主要交换马、皮革等畜产品或鱼盐之类海产品。因此农业地区与牧业或渔业地区之间交易也十分频繁。青铜小刀就是牧业或渔业地区普遍认可的常用工具,又难免损耗,就成为交易的最便利添头,由此产生出了青铜刀币。刀币最早的流通区域,是与晋国邻接的畜牧族活动区域。

下面是最早刀币之一——尖首刀,图片出自《Lot8102春秋•鲜虞“刀”丙型二式尖首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尖首刀币流通区域图,图片出自(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的空间特征与地理基础——以北方刀、布币为主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p 06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也是重要大宗商品来源地,在那里,北方殷商族人和楚国的官商都十分活跃。于是到春秋晚期,楚国发展出另一种货币体系——称量货币,也就是我们大概都听说过的“郢爰”。据新的考证,“爰”其实应该是“称”的异体字“爯”。这是一种金版,“郢爯”两字是戳印在金版上带边框的戳记。

“郢爯”这种戳记虽然带边框,但排列不整齐,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并无标示货币边缘的意味;又因金版大小厚薄不一,也无法成为重量大小的标记;我猜测,打上这种戳记,是代表对这种金版黄金纯度的保证。

而这种称量通货之所以采用黄金,或者说,黄金之所以成为称量通货,是因为黄金质软,易分割,同时熔点相对较低,易于将碎块重新熔铸,也因为黄金价高,同样价值下重量最轻,易于携带,还有就是黄金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锈蚀。

为使用这种称量通货,楚国还发展出了当时最精确的称量体系,包括天平和砝码。砝码重量体系采用二进制,是非常科学的体制,后世衡制的十六进制,大概就是经过这里发展过来的。最轻的砝码小于一克,到今天也仍然可算是相当精确。

下面是郢爯,图片出自陈立鼎《怀远博物馆馆藏的楚国货币》文物鉴定与欣赏2013(05),p 06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长沙-楚墓出土战国“钧益”铜砝码,图片出自《战国“钧益”铜砝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江陵-九店M246出土一套天平与砝码的线描图,图片出自孙剑秋《楚国天平砝码和金币的考古学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p 012(转引自《江陵九店东周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楚金币、天平砝码分布地区示意图,出自孙剑秋《楚国天平砝码和金币的考古学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p 04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黄金还是过于贵重,一般日常交易楚国还准备了铜钱,就是著名的蚁鼻钱,形状大体为椭圆形,属铜贝体系一员。

下面是蚁鼻钱,图片出自陈立鼎《怀远博物馆馆藏的楚国货币》文物鉴定与欣赏2013(05),p 06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称量通货这东西,主角一开始并不是黄金,而是青铜,青铜在那时也是宝贵的金属原料。先秦文献中有很多赐金的记述,提到的“金”大都不是黄金而是青铜。出土的不少青铜彝器,铭文中都有以所得吉金铸器的表述。

据认为,“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可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郁永彬-陈建立-梅建军-陈坤龙-常怀颖-黄凤春《试析西周早期社会青铜工业生产机制———以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铜器为中心》文物2019(5))。

当时铜料很多都不出自中原本地,而来自长江以南——那时的蛮夷之地,并且铜料是在当地冶炼熔铸成铜锭,再运到中原。这样的铜锭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货币的作用。

也出现过专为交换铸造的铜锭,含铅较多而不含锡,不能用于铸器,反倒容易敲碎,便于称量交付。(戴志强-周卫荣《中国早期的称量货币:青铜——长江下游地区出土青铜块的科学验证》中国钱币1995(02))

后来用青铜铸造各种货币,无疑也借助了“金”的威名。乃至有一些金属铸币上铸有“釿”作为货币单位,这里的“釿”可解为一斤“金”,也就是一斤青铜。又有币文中包含[十斤]字样的铸币,应该是“釿”字铸币更进了一步吧。于是,这类铸币的价值就可以远超其本身金属材料的价值了。

称量货币影响十分深远,后来古代金属铸币虽不是称量货币,但很多时候还保留称量的特征,甚至后世半两、五铢这类明文标示重量的铸币,一直延续了近千年。

在交易的原始阶段,使用哪种实物作为一般等价物,端看交易双方尤其是接受这种一般等价物那一方对这种实物的接受程度。从这个角度看,虽然贝币早已成为一般等价物,但在交易人群扩大后,可能因贝币被交易某一方认可的程度不足,这才产生了布币和刀币。而圜钱的产生和推广:一方面是人们已经认可了一般等价物与实物的区别,从后期布币和刀币普遍脱离原有状态而且逐渐变小变薄就可看出;另一方面,也需行政力量介入。

下面是空首布的演变,图片出自唐晋源《空首布的演变》收藏2013(07),p 08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军都山削刀分式与尖首刀图,以及石永士先生文尖首刀分式图,出自陈平《从军都山戎族墓地的发现谈尖首刀的起源和国别问题》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p 11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货币无疑需要有独立政权主体为之背书,这也是几种货币只能在那些政权威信所及范围内大量流通的原因。而由于春秋乃至战国时代多个独立政权主体并立,也就产生了多种不同货币,到秦大一统,半两圜钱才能独步天下。

通宝推:尚儒,南宫长万,回车,迷途笨狼,pattern,本嘉明,菜根谭,史文恭,三笑,ccceee,审度,mezhan,南寒,大眼,宝特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