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什么是985和211? -- 给我打钱87405

共:💬110 🌺225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人之初成长,经历要比理论重要

啥叫初成长,40岁以前。打我女儿幼儿园起,我就告诉她一个重要“理论”:40岁以前,你就甭想搞出什么成绩。

所以,说经历要比理论重要,一个指的是人的前半生,一个并非是指理论不需要,恰好相反,需要一到两条、三条关键性指导,但再多,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所以跟同龄且同城的人相比,我女儿明显要“低调”。我凭什么这么吹嘘呢?一般成年人对她威逼利诱,起不了作用。

举个例子。最近 一段时间,有好几所高中来她学校寻觅会民乐的学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看中了我女儿。这是因为我女儿开始学二胡时,刚好赶上北京特长生政策大幅调整,所以跟她同龄的,比她年龄小的,在普通人这个范畴里,没有几个能赶得上她。老师当然一看到她,就有眼前一亮之感。

有的老师,她是婉言谢绝,有的老师,她直接开怼,“看人下菜碟”:善意的,她还能跟人开玩笑,互相“吹捧”,相互“开涮”;恶意的,仗势欺人的,她就没有好脸。

这就是“证据”。

我跟她讲,40岁以前你不要指望出成绩,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就是告诉她,不要怕,要敢于尝试。所以她跟成年人过招,并没有心理上的劣势。越是肚量大的老师,越是喜欢 她这种类型。因为多数孩子畏手畏脚,就是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 挨批评。

所以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保底工资”。

西方的教育理念恰好是反的,或者说,我们引入到国内来,变成了重理论,轻经历。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 ,都是要命的。

我前面举的是人文领域的例子,下面举一个自然学科 的例子。我女儿物理当中,浮力跟光学,是学得最好的。为啥?光是浮力的实验,我带着她做,起码有20次,各种实验。并且我不跟她讲理论。而是她有了困惑之后,找我,我每次都告诉她:试一试。如果自己连怎么实验都不知道,那么可以跟我学(顺带她也明白实验的设计也是学问)。光学的实验也做了不少。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重理论轻经历,是一种快餐速成式的学法,所以学生学出来,不光是不扎实,并且一定是机械刻板的,并且一定是消耗大量记忆力的,而又由于多数人的记忆力很普通,所以又一定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孩子为什么说累呢?当然累。

最要命的是,这样的学生长大之后,会死抱着“科学”不放。为什么如今年轻人普遍的“蔑视”中医?我女儿几乎没有去过医院,小时候她发烧,我就是物理降温,一遍又一遍的擦身子,所以她的体质要比她同学好太多,是药三分毒。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出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不光不是一个万能理论,并且如果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必定会形成恶性竞争?这就是重理论、轻经历造成的恶果。这不是一般的恶果,是对全社会的巨大危害。

我老打一个比方,说美式披萨,是快速发酵,看起来很膨胀,其实不禁饿,意式披萨,是低温发酵,时间花得长,但耐饿。其实培养人,也是如此。

所以不管你的理论是对还是不对,重理论、轻经历,这种教育思路,都是毁人不倦的。

我女儿最近几年就开始跟我讲,说老爸当年说得对,我现在觉得吧,我50岁能比较自在,就知足了。一句话,顶一万句。

我前面举那个卖水果 的例子,一样啊。两句话:

第一、损耗不能超过1/4,再多你玩不起。

第二、不要指望自己能很快掌握。

有“保底”工资,再去挣“奖金”,他当然心态稳,不急不躁。

我为什么讲大群小党有益于多数人呢?一个道理啊。

大群就相当于直接给你60分。后面你自己挣。是多是少,不是那么要紧的。这个社会不就自然而然的和谐了?

还是同理。“一个未知数,一个方程式”,先给你“保底工资”,怎么列方程式,不教,“奖金”自己挣。有个老师听我说了之后,居然在那里大发感慨:要是我教的学生,能明白“一个未知数一个方程式”就好啦,我就不用发愁啦。

大伙看,这个老师是不是钻进了牛角尖?让学生把这句话背下来不就行了吗?他非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死活不告诉学生。这不是把每个人都假设成了那些所谓的天才了吗?这是一种惠及多数人的教学思路吗?

所以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好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我们一般不考虑“寿命”问题,只要能继续走下去,最归能上轨道的。这跟个体,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个体去套、去判断民族、国家的未来,更不能简单评价对了错了。

今天我讲这些,有些人已经听不进去了。能理解,因为木已成舟,覆水难收。

通宝推:真历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