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城南庄到豫东战役,军令状从何而来? -- cba

共:💬81 🌺350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从城南庄到豫东战役,军令状从何而来?

47年夏,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入中原,打破了国方的重点进攻。

此后中原战局进入拉锯状态,国军无法围歼刘邓部队,陈粟对胡琏,李弥等的多次攻歼也失败了。

善于总结经验的粟裕对战局做了一些分析。粟裕认为对于国军精锐部队,我军需集结六倍兵力才可以比较有把握地予以歼灭。对胡琏,李弥分别集结了四到五个纵队,受挫的原因是兵力不足。

如果接受这个结论,那么短期内,中原战局就难有显著变化。而且国军接受了孟良崮等战的教训,开始把两个整编师结合成一个兵团,这就更增加了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的困难。

基于此,48年初太祖提出了粟兵团南下的设想,即粟兵团渡江南下,攻敌所必救,牵动国军精锐部队南下,减轻中原区负担,随后陈毅部南下支援粟裕。让刘邓,陈谢各部解决中原。

这就是根据刘邓挺进中原的经验,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的战略。

粟裕从开始就不太喜欢这个战略,但他也别无他法,只好表示粟兵团连续作战需要休整才可以执行上述任务。太祖即要求中原和华东各部积极作战,掩护粟兵团修整。

粟兵团休整之期将届,粟裕先后向陈毅,刘邓提出,在得到刘陈邓认可后,向毛推出了他的“斗胆直陈”。

粟裕的想法简单点说就是中原国军主力有四个,就是中央军的五军和十八军,还有桂系的钢七军和48军。粟兵团南下,参考刘邓挺进大别山的前车之鉴,兵力装备大减,战斗力缩水,未必足以吸引国军中原主力都走。

如果五军和18军不走,刘邓陈谢恐怕也不能变中原为华北。既然中央准备让粟兵团南下付出重大代价,不如在中原死战求歼国军主力部队。

在城南庄,太祖部分接受了粟裕的意见,就是南下任务推迟,先在江北歼灭邱清泉五军,然后再执行南渡计划,这所谓就是粟裕立下的“军令状”。

中原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对付国军的四大主力,无论是毛的想法还是粟的想法都是由此而来的。

同时毛统一了中原区领导,由邓领导中原局,刘陈领导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粟裕加入中原局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但给粟留了一定的独立性,华野西兵团未并入中野。这也是粟裕时常需要表示请刘陈邓指挥的原因。

粟裕回到华野就积极协调各部运动作战,调动敌军,争取创造战机歼灭邱清泉部。但是邱清泉并不上套,于是粟裕提出陈唐佯攻商丘或开封,吸引邱清泉出动的方案。对此陈唐复电,主张包围开封,求歼援敌,揭开了豫东战役的序幕。

实际上豫东战役是包括两个战役,一个是陈唐的开封战役,此役歼敌近四万人。另一个是粟裕直接指挥的睢杞战役,也就是国民党说的黄泛区大会战。

陈唐攻克开封后,老蒋严令各部救援,区寿年北进进入豫东,粟裕决意歼灭区部两个师,这就是睢杞战役的第一阶段,粟兵团歼灭了区寿年一个师。黄百韬的整25师进入战场,粟裕掉头围攻帝丘店地区的黄百韬,这是一场血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代价,我军未能得手。

此时邱清泉五军侧翼迂回威胁到粟裕的退路,而刘邓也通报虽经反复迟滞作战,胡琏已经推进到大约一天路程之外。粟裕当即收手,虽然遭到邱清泉邀击付出损失,主力破围而去。睢杞战役一般的说法是歼敌五万,大约区寿年两三万人,其他是不成建制的。

战后,国民党方面宣称取得了黄泛区会战大捷,我军也宣布包括开封,睢杞两战役,歼敌9万人,取得豫东战役大捷。

通宝推:普鲁托,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