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其昀《思想领导与精神动员》讨论之一 -- 包子1971

共:💬95 🌺35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少数民族的左翼民族主义”?

关于21世纪后殖民理论的讨论之一:“少数民族的左翼民族主义”?萧条地区的“左翼本土主义”?(一组对话)

A:

谁能看懂这篇文章在说啥?

“不平衡的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同样也存在于一国之内。市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在桃花石内部制造了中心与边缘,也制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差异甚至比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来得更巨大——这就是一国之内的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

“山海关从来不在国界线以外,为了实现昭昭天命所需的动员,其实从来都不在于对‘美国’做什么——事实上它们也不能真的对美国做什么。它们真正能做的就是加快除两个三角与北京——这些中心地带——以外的边缘地区‘去主体化’的程度。”

“一个是享有特权的,其版图大致位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所呈现的为‘典范中产阶级’所支配的图景,我们将之称为‘北上广的中国’;另一个是被遮蔽的,其版图位于北上广深都市以外的、包括东北、广大腹地、西北与西南边疆,由‘不安定人员’、……‘小镇做题家’及其预备队所组成的中国,我们将之称为‘外省-腹地-边缘的中国’。入关论者们真实所指的‘入关’,不是中国‘入关’美国,而是北上广‘入关’广大外省-腹地-边缘。这不单单只是入关学本身的实质,更是一切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实质。”

B:

看起来是在论证一种观点,即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内部殖民”现象,并予以批判。

C:

简单说,就是认为北上广中产的“星辰大海”梦想,即对外市场扩张,无视了国内发展的不平衡,而且把落后地区的大众绑架在对外攫取市场的战车上,充当炮灰。类似的文章不止一篇,表达了今天左倾青年中间的一种声音。恰好我认识其中一个作者,大体知道他们的观点,呵呵。

D:

左派青年读了几本“后殖民”的书之后,闭门造车罢了。

E:

从考察“殖民”这个词的话来讲,内部殖民作为一种概念,是可以讨论的。如意大利对西西里的殖民,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殖民,都可称为某种程度的“内部殖民”。国内来说,地区利益的互相拆台也是客观存在,这是资本主义市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最直观产物吧!只要社会上发生重大的“非常”事件,各地区之间以邻为壑的现象就浮现出来。

A:

“不平衡的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同样也存在于一国之内。市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事实在桃花石内部制造了中心与边缘,也制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其差异甚至比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来得更巨大——这就是一国之内的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

这段论述没什么问题吧?

B:

问题很大,严重偏离现实。经历了超级繁荣之后,中国显然有发展失衡与倾斜开发落后地区的双重趋势。开发的目的,是进一步做大内部市场,以及为市场提供额外的后续劳动力。而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幅抽象而单一的“地区对立”画面,并诱导读者得出结论:“他们发达地区”欺负“我们落后地区”,是现实矛盾中的首要问题。这样的结论,掩盖了资本主义市场对所有地区的劳动者,都存在剥削的基本事实。这样的结论,很容易为地区之间的劳动者互相对立,提供“保卫家园”、“反歧视”的思想武器。与此同时,主流秩序可以用巨大规模的扶贫措施、巨额转移支付以及赤贫群体实打实的生活改善,把自己装点为全体劳动者的保护神。高举“反抗内部殖民、保卫家园!”旗帜的大众,在主流秩序“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现实榜样与舆论攻势面前,恐怕是没什么抵抗之力的。

幸好,并没有什么群众真的高举这面“旗帜”……

A:

这篇文章其实反映了地方本土主义、分治主义以“左翼”外貌的抗议声音?这难道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庸俗照搬吗?

B:

再看这一段:

“为了实现昭昭天命所需的动员,其实从来都不在于对‘美国’做什么——事实上它们也不能真的对美国做什么。它们真正能做的就是加快除两个三角与北京——这些中心地带——以外的边缘地区‘去主体化’的程度。”

事实上它们也不能真的对美国做什么”?真的是事实吗?当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时,美方的市场主导地位是否正在动摇?美国国家对华为公司的遏制战略,一个超级大国的政府对抗一家公司,这是中国资本强大程度的最生动一幕。

从阶级观点来说,资本集团之间的竞争中,付出主要代价的是工人阶级及其它劳动大众。不同群体的劳动者,付出的代价可能程度不同,头脑可能受到各种偏见的束缚。要害在于,无产大众付出主要代价,资产阶级获得主要好处。

这篇文章既不承认存在中外资本集团的猛烈竞争,同时渲染国内的落后地区被发达地区给“内部殖民”了。这两点可以说是文章的“题眼”,既让读者看不清现实的资本主义利益格局,又模糊了劳动者的敌我意识。

F:

这篇以及类似文章研究的问题,确实很冷门但是又真实存在(语言歧视,招工歧视等等)。我觉得这些话题的探讨是有价值的,但很难说现在有广大的读者,当然打不起什么“旗帜”。

这类声音要求改良的诉求比较明确,比如呼吁国家介入房产-户籍市场,促进地区的平等和准入公平。同时存在“右翼”的地区主义,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的自我财政权力,拒绝财政再分配的中央集权,自觉不自觉地反应了部分落后地区资产者的某类利益诉求,也比较容易跟主流秩序达成妥协。

至于“内殖民”,我感觉起码2008-2010年以后,内部殖民的说法不太能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中国正在全球经济体系里,勇不可当地争抢位置,因此,地区矛盾恐怕远比不上阶级矛盾。与其说存在空间的“内殖民化”(沿海-内陆对立),中国更像是社会的内殖民化,即核心资产阶级-松散的游离阶级-平台剥削的无保障无产阶级,比如快递员等等无保障无产阶级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膨胀。

既然如此,为何不用阶级视角去看待这一切呢?为何要转弯抹角地冲淡阶级问题?

D:

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1.借用后殖民话语的时髦,其本原是21世纪初兴起的毛左实践,在思想上乏善可陈,又不能一味要求青年追随者服从命令听指挥,没有那个实力…… 所以,寻求思想“创新”,是保持队伍的必要手段。

为什么某些毛左青年选中了“内部殖民”这套东西?因为后殖民理论的代表人物,都是北美大学里的著名教授学者,在大学里宣讲有关的学说,卖相比较好;学生接受阶级社会的训练,在乎等级地位的东西,容易吸收“高等级”人士宣讲的这套东西。

为了有可能参与未来的左翼政治,中文世界的一部分左派头头早已摸索出一套拉人的技巧:即不能太反对马克思主义,而是要拿部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空话,配合其在学校院系的话语权。这类人对阶级斗争的接近,本来就抱有很大的“利用”心态,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考虑到压抑的社会氛围,今天怕是连“利用”的勇气都没有了。

2.所谓“内部殖民”与“世界体系”、一线城市的市民剥削三线城市的工人与四线县城的农民,这种理论非常荒谬,它把资本主义的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现象,看作决定被压迫者存在的本质归属。按照小知识分子闭门造车的这号理论,发达地区的无产阶级与不发达地区的无产阶级被对立起来,享受资本主义繁荣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可以被算作是在剥削无产阶级,而不发达地区企业家的阶级身份则被淡化。

3.谈民族问题,更多像是讨好队伍里可能存在的,左倾的少数民族读者,不触及阶级斗争的情况下,简单把阶级问题归约为民族问题。古典改良主义如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曾干过类似的事情。

4.工人阶级的长期消极,工人斗争的长期粗浅程度,导致继续以资本主义反对派面目出现的左派,不得不寻找新的刺激点。有些左翼青年活动者希望在女权、种族、民族、社群视角下找到自己的支持者,一会儿急不可耐地希望“被争取对象”听自己指挥,一会儿又在理论上作出一副讨好后者的姿态。无论哪种姿态,都跟工人利益工人话题没什么关系。

5.最后谈一下“后殖民”,个人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在“政治正确”时代,允许马克思主义做部分改造的“去列宁化”尝试,只要不在阶级问题上继续搞事情,其他的问题不妨“研究无禁区、宣传有方向”。至于那些思想家对各种西方以外资产阶级政权的玫瑰色想象,就不再列举了。总之,这些东西大部分是顶着马克思影响的皮相,但早已面目全非的激进思想,激进姿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压迫人的阶级现实。

B:

这篇文章其实反映了地方本土主义、分治主义以某种“左翼”外貌的抗议声音?

近些年高等教育普及,造成小知识分子数量剧增。同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天然失衡,滋生了大量社会不满。工商业的大跃进暂时冲淡了不满,人们赚钱第一,其它免谈。最近几年,生活快速改善正在走向结束,对现状的不满,开始产生相应的精神需求。剧增的青年小知识分子受过主流学术写作训练,诸如边疆/农村/女性/东北山东等等,开始用这一套词语表达不满。所谓左翼地区主义的思想,只是这类精神需求的一部分现象;另一部分现象是鼓吹“星辰大海”的通俗化殖民主义宣传,散发着爱国小资向国家索要开拔费的味道,不够严肃。同时冒出来“反抗内部殖民”的声音,大致的调子两年前就听过。

F:

十年前各种地域性歧视更夸张,但是提出某种成型的对抗性主张的人反而少,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更关心物质生活。主楼说的那类文章,试图用消解阶级斗争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的中国革命,比如回族文化本位和新左翼运动的关系,以及毛泽东实践的所谓“炎黄论内核”。

那么,地区主义,无论左右,是否意味着简单的国家离心倾向?并非如此。地方主义很多时候和民族主义是不矛盾的,而是互为支撑的。这类思想的要害在于消解阶级视角……

E:

这一批青年小知识分子试图把民族和地区问题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看待,但又试图包装为“这就是阶级问题”。我个人理解,这是古典改良主义的一个变种,而且很有“经典再现”的味道。资本主义周而复始地再生产旧有的精神现象,只要有需求……

B:

相比社会思想的混沌程度,所谓“左翼地区主义”的精神现象再生产算是超前了。由于社会意识尚未剧烈分化,由于本该最有朝气、最富有颠覆精神的学生群体,整体上循规蹈矩而一心融入主流,边缘激进小圈子的声音,无论是否合乎工人阶级的历史利益,都很难化为社会实践。这也意味着,任何社会批判声音的出现,在眼下的历史阶段,客观上都带有启发性,警示着阶级生活的种种暗流。

需要指出的是,正由于社会意识尚未分化,必须把立场/姿态与人,做一定的切割,因为今天的人们,远未做出斩钉截铁的选择,而只是被一时一地的社会冲动推着走。对思想的盲目性,要用更明确的阶级性去澄清,对探索的多样性,要看到它有益于了解阶级社会的深处……

待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