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两个情节 -- 迷惑不解

共:💬11 🌺8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电视剧“山海情”里面的两个情节

前段时间电视剧“山海情”很火爆,我也是追剧的人之一。我专门挑宁夏台的看,因为央视台对白用普通话,宁夏台对白用的方言,听着更有意思,生动有趣。

说说电视剧里的两个情节:

一个是县里组织了一批女孩去福建一个电子厂打工,她们一个月的收入超过家里一年的收入,这事情起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以至于有些父母谎报自己女儿年龄,想让还不足16岁的她们辍学去福建打工。

另一个情节是,有个福建老板响应政府号召支持扶贫工作,来当地的荒漠地搞葡萄种植园,开发葡萄酒,因为当地气候温差大,适合葡萄种植。当地农民在葡萄园和酒厂就业,获得工资收入,远高于他们靠种植玉米土豆所能得到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的贫困问题。

这两个情节里反映的脱贫手段是不是达到了脱贫的目的?当然是。

这两种手段的本质是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当然是。

但是纯粹依靠市场经济的的逻辑,并不能自动做到这两件事。

别忘了,是当地政府组织那些女孩去打工的,按当地农民的传统意识,是不会让女儿去那么遥远的地方打工的。是依靠政府的主动作为,动员农民从荒凉的深山里迁移出来定居。是政府投资新建了闵宁村,政府还投资修建了公路,修建了从黄河抽水的泵站以及配图水渠系统。没有政府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巨大投资,葡萄酒厂就办不起来。

这两个情节,很好地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手段。

第二,扶贫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的财政转移支出手段。

所以,昨天习在全国扶贫工作总结颁奖会上的讲话,把扶贫工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首先,没有改革开放建立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采取那种市场经济的脱贫手段,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种手段,它就是事实。

第二,巨大的财政转移支出主要来自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积累的财政,或者直白点说吧,来自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们当然本质上是广大人民的劳动的积累,你也许不喜欢资本主义,但国家把财政用来扶贫,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意。

事实上,在经济发展上,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采用资本主义的手段。

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是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因为国有企业同样要追求必要的利润,同样要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改革开放后,是鼓励大家当资本家的资本主义,但部分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仍旧是国家资本所有。

没有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哪来的工业化?没有资本主义对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那来的科学技术进步?

这就是时代的限制,除了躲在亚马孙森林的少数几个原始部落,地球上的人全逃脱不了资本的逻辑。

只有当整个地球彻底卷入资本主义经济后,资本家才会碰到剩余价值增长的极限,到了那时,资本的末日就到了,但今天还早。

有些朋友啊,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今世何世?庄周梦蝶。

通宝推:巴博萨船长,普鲁托,胡一刀,醉寺,别看我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