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宗教场所去神圣化 -- 甲戊山人

共:💬59 🌺3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宗教场所是教徒寻求自身存在感的物质空间和意识空间。

所以必须要从人类存在感的这个根源来寻找去神圣化的路子。

---------------

这是在其他地方写的一些逻辑:

教众意识中强调大家都兄弟姐妹,就像早期共产党在意识教育中强调大家都是同志关系。这就是组织的力量,有着统一的意识共识,更重要的是在组织内部有着与外部社会不同的价值评价体系, 我们知道,当前时代我们社会评价体系是依靠资产、货币、权力、容貌等物欲拥有数量的多寡或高低来判定每个人的社会价值贡献和社会地位。

而宗教等意识组织团体却与此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完全不同。他们更看着对宗教的虔诚、对组织的贡献、对组织纲领的遵从执行力。(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就是他们的一条组织纲领)

共党起家也是走的这条路,但是后来,矮子给扔掉了。变成了黑猫白猫、先富后富。于是中国社会大众的人与人关系就渐渐形成了货币交换型关系。经过这些年,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状态下,推动中国所有民众的意识思想中最终形成了上面关于评价个人价值的那种社会评价体系。

宗教泛滥跟群众路线的加强与否就没有关系,根源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具体包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如何对待处理这些关系等。最后所有一切认知体会又循环到服务于当初教给教徒的那个关于看待和认识世界的逻辑上面。于是理论和现实都自洽了。

这样的体系会自动在宗教人口内部推动建立一个价值评价体系。教徒作为一个人的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就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找到了。并且异常舒适,真心推崇,信服。

试想,物欲为基础的社会评价体系中,一个穷人其存在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宗教的那个评价体系中,自己所做的行为活动却备受重视和推崇,评价甚高。

那么这个穷人怎么会不喜欢活在(存在)这个评价状态之中呢?

同理,富人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被权势打压,而社会存在感也有缺失,那么他也就喜欢去到能够实现增强自己存在感的意识空间或物质空间中活动了。

人类最喜欢的是能够彰显自身存在感的物质空间或意识空间。这样的空间对其是最舒适的,于是这个人甚至能够去用生命代价来捍卫空间的存在和完整。这就是那些殉道者或牺牲者响应宗教精神而义无反顾行动的原因。

唯物论和唯心论争执的本质核心就指向存在感这个焦点上。

---------------------

想想,毛主席为什么最喜欢导师这个称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