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邓小平时代:我所见及所思 -- 钛坪樽逾

共:💬334 🌺1960 🌵11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邓小平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心平气和的讲,中国的农村面貌从解放以来一直就在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总的来说是发展的。

我们家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跟着学校被下放到偏远贫瘠的辽西,我也是经历过下乡知青。我所见到的辽西农村从六十年代低矮的土坯房,大部分窗户都是报纸糊的,极少数人家窗户中间可能会放一块透明玻璃,那是很讲究的了。农民们冬天的棉袄棉裤可以看出来是穿了好几年,表面已经有乌黑发亮的部分了,只有十七八岁的大姑娘穿的会讲究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无论男女都是抿裆裤,老太太大都还是小脚。农村吃的主粮是玉米面高粱米,几乎没有大米白面,因为辽西干旱不产小麦稻子。过年过节的细粮主要是小米或者黏米面。也曾见过老乡到了秋季青黄不接时,用榆树叶或者地瓜叶掺玉米面作为主粮吃,还有就是用南瓜等。那个时候农村基本见不到自行车,老乡出远门就是骑毛驴了。生产队也是只能栓起一两挂马车,根本没有拖拉机。到了七十年代,可以感觉到窗户在变化,从报纸到白纸再到塑料布,有的人家半扇或者一扇都用了玻璃。人们穿的开始棉衣的外面罩个单衣,大多是蓝色棉布的。棉裤也开始改抿裆裤为立裆,看着不是那么臃肿不堪了。而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有些人家开始过年过节卖粗粮换些细粮了,说明温饱已经不是太大问题了。生产队里虽然没有大拖拉机但是可以看到手扶拖拉机出现了,文革后期各个生产队也开始搞副业,烧砖或者用马车到县城帮助拉东西赚钱。

以上这些,我想说的是中国农村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一直在不断的提高,其中就包括了所谓的文革十年也是一样。这个变化发展是有目共睹,不可否认。我们不能一提到农村,就是改开前苦大仇深。拿那个时候与现在或者退一步与九十年代比,进而得出改开前的农村落后是被政府耽误的结论有些不公平。如果用解放前与那个年代比,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巨变。人民公社的成立使得可以大面积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粮食产量的提高更是成倍的增长。可是,虽然邓小平时代的农村农民的生活也是在发展提高,但这些发展提高的原动力是农民工到外面打工挣钱再带回去所以有了资本,并不是靠农作物或者农村本身的发展而提高的。而且由于分田到户的原因而影响了以后的农田建设及机械化。还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中国的富裕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卖地卖矿的钱,而地和矿本身以前就在那里,只是那时考虑的是统筹兼顾,并没有仔卖爷田似的追求短期效益。

个人认为邓小平开启了潘多拉盒,让金钱成为中国人人追求的唯一目的,他的初衷有可能是好的,但是结果就是社会主义变成了资本主义。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赞成邓。

通宝推:老老狐狸,阴霾信仰,醉寺,胡一刀,史文恭,不如安静,qq97,海中山,七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