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旧的,必须死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表示自己学不会?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人既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阅读。

这是如何形成的呢?很有可能是我们读的是【机械】表达。

女儿告诉我,她班上有一个孩子喜欢上台讲题,“可能是因为急于表达,所以时常会表现得很兴奋”。我纠正她:“你非常有可能弄错了,你这个同学,才是人的表达。”

什么叫人的表达?即时的,即兴的。大体上可以说。因为这样的表达才“真实”,听者,完全可以通过言者的语速、手势来体会哪个地方比较绕弯,哪个地方比较容易理解,哪个地方时常会犯错。

当然,我们很难遇到完全即时、即兴的表达,更多的是“还热乎的”【准】即时、【准】即兴。也就是“刚刚想到了什么”之后,马上表达出来。

可是我们的书面语言,是不可能将这些呈现出来的,我们听的讲座,往往也不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会在一些娱乐节目上,遇到“疑似”即时即兴的表达,但我们又怀疑,那是提前安排好的。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安排的。

有时候我们遇到这样的即时即兴表达,也时常“迷失”,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到对方的情绪上去,有时候“沉迷”于即时即兴的鲜活,而是没有真正的融入其中——仍然冷静的,当一个观众。

正因为我们做了这样的大量(广义)阅读,所以当我们自己来表达时,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安排上。我们认为,如果在这里,重复几次,或许就表示强调了,在那里一笔带过,或许就表示不必纠结……老师如果不备课,他会担心自己在课堂上出丑,讲着讲着,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演讲者如果不提前写好演讲稿,他会担心自己在众人面前语无伦次。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学习效率极低的根源之一。我们把自己发明出来的工具,用错了。

由于我们长久的错误使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见,比如,我们坚信,冷静是一种高尚的气质,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时所谓的总是铿锵有力,他会叫人觉得厌烦或者一些不太好的所谓的感受。

可是,我们真的想象不出来,当一名学者研究了一个问题多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金矿”,难道他不是急冲冲的找到朋友,告诉这一切吗?可是你又如何能从纸面上读出这价值呢?发现“金矿”只是第一步,把金子挖出来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但很遗憾,这样的机会,是许多人看不到,因为书面语言以及其它经组织安排过的表达,是无法将这价值鲜活的呈现出来的。而大量的史实在提醒我们,太多的人表示遗憾:“天呐,这事我当初听说过的,这本书我当年看过的,这句话我有印象的”。

从大概5岁起,许多人就已经用错 了语言。可是他们到死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点看全图

这就是我们学不会的原因。

所以我们后来明白了,压根就没有学会,只是背下来了。背下来,根本就不可能活学活用。当我们看到别人能做到时,我们就解释:这是天才。

然而,这解释,是错的。

我们中国古人非常强调一个东西,这东西叫“悟性”。可是,什么叫悟性?从来就没有人给出过定义,它成了一门玄学。徒有其名。

结合我本人的体会和其它的一些史料记载,我认为悟性就是指学习的方式,并不是去“学”,因为你不可能看到对方的完整过程,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注意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思路是如何一点一滴的形成的……你只能得到一点点“启发”,后面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来完成。

当然,如果我们能改造人类的语言,进一步改良使用语言的方式,那会更好,可这一天的到来,距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不知道。

这不是批判。过去我们需要背,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填饱肚子。但越是往后,越是不需要。尽管【背】这个方式沿用了数千年,可是它行将就木了。如果你自己仍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机器人会告诉你的。

这不是一个对错问题,这是一个【时效】问题。背了几千年了,不再需要了,逐步失效,最终无效。AI的出现,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时代已经变了,该翻篇的就得翻篇。

寒冬即将来临,旧的,必须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