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浦”和“济”的部首是“水”。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一百八十个,其中有:
不同性质水域的名称,包括“湖”和“海”、“溪”和“涧”,以及“潭”、“渊”等;
与“水”相关地形的名称,包括“漠”、“洞”、“洲”、“滨”、“滩”、“浦”等;
一些水域的专名,包括“江”和“淮”、“河”和“济”,以及“汉”、“洛”、“湘”等;
“水”或液体的性质,包括“清”和“洁”、“污”和“浊”,以及“淡”、“温”等;
“水”或液体的状态,包括“漩”和“涡”、“浪”和“潮”、“浩”和“渺”、“满”和“溢”、“深”和“浅”,以及“滴”、“淌”、“漫”、“滚”、“沸”等;
与“水”或液体相关的现象,包括“湿”和“润”,以及“渗”、“溅”、“滑”、“渴”等;
人对“水”或液体及类似物进行的操作,包括“泼”和“洒”、“浇”和“注”等;
人对“水”或液体的利用,包括“灌”和“溉”、“沐”和“浴”等;
人利用“水”或液体进行的操作,包括“洗”和“涤”、“淘”和“汰”等;
人与“水”或液体有关的行为,包括“涕”和“泣”,以及“测”、“添”、“消”、“滞”;
人在“水”中、“水”上或“水”边的行为,包括“游”和“泳”,以及“潜”、“渔”等;
与“水”相关的物质,包括“泥”和“沙”,以及“沫”、“汽”等。
某种液体,不必含“水”,包括“酒”和“浆”、“油”和“漆”,以及“汗”、“涎”、“汞”等。
“水”这个部首,主要在形声字左侧,而且简化变形成了所谓三点水:“氵”。但也有两个常用形声字“浆”和“汞”,他们的部首在下方,仍保留了“水”的样子。其中“汞”后来还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正契合了这个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是液体的性质。不过,还有另一个被指定为化学元素字的“溴”,虽然“溴”这种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也是液体,但“溴”的部首却变形成了“氵”。
在这一百八十个常用形声字之中,还有一对“同体字”:“汞”和“江”。他们都是由“水”这个部首和“工”那个声符组合而成,但“汞”和“江”两字,无论读音和意义都大相径庭。不过太史公却把这二者拉到了一起,他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水银就是“汞”。
“水”这个部首的覆盖范围也难免和相关部首有重合之处,例如“沙”,就有个以“石”为部首的异体字“砂”,再如“没”的特定义项,就有个以“歹”为部首的异体字“殁”,又如“漂”,也是在特定义项有以“风”为部首的异体字“飘”,另如“消”,则在某些场合有个以“金”为部首的异体字“销”,还有“泥”和“坭”、“澈”和“徹”、“涣”和“焕”、“涂”和“凃”、“淳”和“醇”……等等。
“水”字,《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象水流动之形”,下图中我贴出了各种相关字的图形,包括:
“水”(左上角)、以及包含“水流动之形”的“沝”(“水”右侧)、“淼”(“沝”下方)、“川”(“沝”右侧)、“淵”(“川”右侧)、“汋”(右上角)、“粼”(“汋”下方);
还有同时包含“水流动之形”和各种人形的“湎”(“水”下方)、“沈”(“湎”下方)、“沬”(左下角)、“氼”(溺,“淼”下方)、“況”(“氼”下方)、“汓”(泅,“況”下方)、“汜”(“汓”下方)、“浴”(“汜”下方)、“潛”(“浴”下方)、“浮”(“川”下方);
加上同时包含人脚迹和“水流动之形”的“沚”(“浮”下方)和“涉”(“浮”和“沚”右侧);
再有“水流动之形”加上各种动物及其他物体形象的“涿”(“汜”和“浴”右侧)、“濿”(“涿”右侧)、“瀧”(右下角)、“濩”(“瀧”上方)、“津”(“瀧”左侧)、“滋”(“津”左侧)。
然后说“浦”。
“浦”,《说文》说“瀕也”,大概是说挨着水的地方,又引申成了一片独立的水面,常被用作地名:成语“合浦珠还”,合浦就是地名;《左传》里《襄十三年传》“战于庸浦……”((p 1002)(09130501))、《襄二十四年传》“楚子师于荒浦……”((p 1092)(09240901)),“庸浦”和“荒浦”也是地名。
在历代诗人口中,也常出现不同的“浦”,不都是地名,例如: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65)《大雅•荡之什•常武》),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屈原《九歌•湘君》),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屈原《九章•哀郢》),
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汉《古诗十九首》),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寒光生极浦,暮雪映沧洲。(刘长卿【重过宣峰寺山房,寄灵一上人】),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夕潮迷浦远,昼雨见人稀。(张籍【送郑秀才归宁】),
鸥散白云沈远浦,花飞红雨送残春。(殷尧藩【襄口阻风】),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之一)。
“浦”,《说文》又说是“从水,甫聲”,而“甫”《说文》还说是“从用、父,父亦聲”,那么“浦”的声符是“甫”,“甫”又是产生于“父”的复合声符,而且这个复合声符比基本声符“父”用的还多。
“父”这个声符(包括“甫”)能发五个音:bao、bo、bu、fu、pu,其中主要的是fu,其次是pu和bu,然后是bo。
“甫”《说文》说“男子美称也”,显然和“浦”不相干,因此“浦”是单纯的形声字。下图中我贴出了“甫”(左上角)、“浦”(左下角)、“父”(“甫”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用”(“父”右侧,含徐中舒先生的注释)、“圃”(右上角)和“囿”(右下角)诸字的图形,您可对比:
再说“济”。
“济”——“濟”,音jǐ,古代首先指“濟水”,这是中原最大的四条河流“江、淮、河、济”之一。但到了今天,“濟水”早已消失,只有济源那里,还剩下一小截“濟水”故道。再就是济南这个名字,还能让人想起:在这城市北边,曾流淌着那条清澈的大河。
不过,除此之外,这条大河如今还大量存在于各种古籍中,例如: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45)《邶风•匏有苦叶》),
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僖二十一年传》(p 0391)(05210401))(035),
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僖三十一年经》(p 0484)(05310001))(045),
济、河惟兖州:……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禹贡》),
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钷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
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秦策一•张仪说秦王》),
齊人焉始爲長城於濟,自南山屬之北海。(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二十章)。
“濟水”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河,史念海先生曾专门有说明:
济水在其畅流时被人们当作四渎之一,是和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大河流。为什么叫做渎呢?是因为这四条河流都是独流入海,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黄河、长江和淮河是符合这样的意义的,只有济水并不是如此。济水的发源地据说在现在河南的济源县,是在黄河以北,可是它的流经的地区却主要在当时的黄河之南。……就是说它横越过黄河并和黄河相互成了交叉的状态,两相交叉的地方在今荥阳县北。
其实这不过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河流,其流入黄河的地方和南岸另一条河流由黄河里分流出来的地方,相距不远,因而发生了这样的误会。古代人们称在黄河以北济水的上源为沇水,到了行将流入黄河的地方才改称济水,就可看出其中的一点消息。就济水这个名词来解释,也可以说明它本不是一条不受其他河流的干扰而独流入海的河流,它只是由黄河分流出来的支津。……支津与支流不同,支流是流入黄河的河流,支津则是由黄河里分流出来再入于海的。……漯水就是其中的一条。不过这条支津远比漯水为巨大,而且恰巧在分流的地方以北的黄河北岸另有一条河流流入黄河,因此古代人们就把它当作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没有把它和漯水等量齐观。
(史念海 《河山集》 三 人民出版社 (p 303)《論濟水和鴻溝》)
下面是《古济水走向图》,出自百度旅游《济渎庙》,或接近史先生的意见:
至于《说文》所说“出常山-房子-贊皇山”的“濟水”,则是北面在今河北的同名小河。
不过,音jǐ的“濟”——“济”还被假借为“挤”,并可引申为众多,例如《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83)),《周颂•清庙之什•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75))。
此外,“濟”——“济”还会被假借为“齊”——“齐”,或者说此“濟”乃“齊”之孳乳字,意为整齐乃至庄严恭敬,自然是音qí。例如《齐风•载驱》“四骊济济,垂辔沵沵”(《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38)),《小雅•谷风之什•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21)),《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69))。
但是“濟”——“济”还音jì,应该说和音jǐ、音qí的“濟”都不是一回事,而是另一个单纯的形声字,意思是渡河。
例如《周易》第六十三卦“既济”和第六十四卦“未济”(《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卷四》 (p 313、p 317 )),都是说渡河的事;
又例如《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76)),《文三年传》“秦伯伐晋,济河焚舟……”((p 0529)(06030401)),《定四年传》“半济而后可击也”((p 1544)(11040305)),《礼记•乐记第十九》“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九地第十一》“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孙子译注》(p 077)李零(110500)),《尚书•商书•说命上》“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也都说的是渡河。
这音jì的“濟”还引申为成就、成功,语出《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一例,还有《僖二十年传》“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p 0387)(05200501))(043),《昭四年传》“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p 1248)(10040103))(108、111);
音jì的“濟”又引申为调剂、弥补,例如《昭二十年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p 1419)(10200801))(102)、《昭二十年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p 1421)(10200903))(111);另引申为增加,例如《桓十三年传》:“必济师!”((p 0136)(02130101))(018);更引申为终止,例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无论是音jǐ、音qí还是音jì的“濟”,都应如《说文》所说是“从水,齊聲”,即以“齊”——“齐”作为声符。“齊”这个声符现在能发chai、ji、qi、zhai四个音,其中主要的是ji。
“齊”——“齐”,《说文》说“禾麥吐穗上平也”,《汉语大字典》则说“甲骨文、早期金文“齊”象禾麦之穗……”。下图中我贴出了“齊”、“濟”以及表现“黍稷在器以祀”的“齍”这三字的图形,“濟”在左,“齊”在中,“齍”在右,照图中“齊”字的图形看,“齊”与其说画的是“禾麥吐穗上平也”,不如说画的是“禾麥穗济济然也”。也就是说,这“齊”字图形表现的是禾麥穗上谷粒挤挤挨挨将要丰收的样子,可能是“挤”字的原型。所以,“挤”、“齐”和某些“济”说不好五千年前是一家。
下面是一张将要丰收谷穗的图片,出自《谷穗图片》:
————————————————————
下面是22个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父”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父”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声音:
甫fǔ捕bǔ哺bǔ圃pǔ浦pǔ蒲pú辅fǔ脯fǔ-pú博bó葡pú
铺pū-pù傅fù搏bó缚fù膊bó敷fū薄báo-bó-bò簿bù父fǔ-fù斧fǔ
布bù怖bù
補bǔ(补)
bao、bo、bu、fu、pu。
下面是7个以“齐”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齐”这个声符能够发的4种不同声音:
齐qí-jī-jì-zī-zhāi-jǐ-jiào(齊)剂jì挤jǐ荠jì-qi济jǐ-jì脐qí斋zhāi(齋)
chai、ji、qi、zhai。
下面是181个以“水”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父”和“齐”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水汁汇汉汗污江汛池汤汪沐沛汰沥沙汽沃沦汹
泛沟没沧沪沈沉沫浅泄沽河沾沮油泊沿泡注泣
泞泌泻泳泥沼沸波泼泽治洼洁洪洒浇浊洞测洗
活涎派洽洛济洋洲浑浓津涛浙涝浦酒消涡浩海
涂浴浮涣涤流润浪涧涕浸涨涌港滞湖渣湘渤渺
湿温渴溃溅滑湃湾渡游滋溉满漠源滤滥滔溪溜
漓滚溢溯滨溶滓溺滩漆漱漂漫滴漩漾演漏潜澎
潮潭潦澳潘澈澜澄濒澡激瀑灌清添淋涯淹渠渐
淑淌混淮淆渊淫渔淘淳液淤淡淀深涮梁渗涵
汞浆
甫圃博父斧布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