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稻学是什么 -- 泉畔人家

共:💬153 🌺1659 🌵4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002年,我的确没有去沈阳,我是1997年去的

当然不是为了体验欢场,而是去三好街买486的CUP和海洋主板。三好街的规模已经让我瞠目结舌,直到后来去了中关村才知道那里更大。

在那个年代,想体验这种事情,又何必去了解沈阳,神州大地何处不是如此?南到深圳关内的民房小巷,北到黑龙江的县城洗头房。东莞的ISO标准和发展,可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想说的是,这是当时一些人的主动选择,而不必一定把锅都扣在“下岗女工”这种悲情氛围标签上。我觉得这对那些踏实打工,在郁闷的生活氛围里挣扎的更多的平凡女人,很不公平,甚至不够尊重。经常被那些对东北落井下石的地域炮拿来说事。

至于学者对小姐调查这件事来说,老实说,我不太认为小姐能对一个不掏钱就问东问西的人能够推心置腹的。哪怕是付费咨询,也未必得到老实话。就像我们宿舍的一个家伙当时问小姐,你是哪里人啊?她会笑嘻嘻的打圆场说是你老乡。这些风月场的老手,可能做学问不如专家,但来社会这一套,专家可能还得和她学。她们历练的就像水里的泥鳅。和别人面前装“下岗”更是博得同情的拿手好戏。学者调查的时候,是如何让对方掏出身份证统计户籍的,我对大数据背后的真实有点怀疑,毕竟东北是国内少有的没有明显语言差异的地区,尤其是黑吉两省。

在录像厅,城市公园里面逗老头和民工的,这种赚社会最底层人的钱的现象和方式,更不是下岗女工泛滥之后独有的社会现象。更不是东北独有。

2002年的大连,你提到的情况,老实说比我了解的还保守些。因为我在老家,90年代初期,很多背巷就已经开始以咖啡屋的名义组织卖了。我同学就是户籍警,有些店面都是有人打过招呼的别去找麻烦的。他们嵇局长(后来被拿下)就经常坐在一个很大的夜总会门口抽烟聊天,这种明目张胆的撑腰,平凡的下岗女工,断没有这个本事。我家胡同口就有一个小咖啡屋,每天后半夜都是车水马龙。我经常和修自行车铺的小师傅坐在那里聊天。他知道的比我多,那些小妞都是外县过来的,压根就没进过工厂大门,生意由本地一个地痞在背后操持。那些菇凉都是经过挑选,如花似玉的漂亮,连我都替她们觉得可惜,当然那时候也垂涎。

归根结底来说,因为生活,愿意选择在富士康流水线打工,还是愿意在胡同里租个小屋半夜站街,都是个人的选择。那时候,愿意用自己交易的,一定都说是下岗造成的生活所迫,我是不太相信的。有人受不了普通人的平凡日子,她有选择从业的自由,就像老师骂学生为什么都没考到90分以上这样没有意义。我觉得社会不必给她们贴标签,毕竟,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

如果你是大连人,那也算咱们是老乡。不知道你对周围人因为下岗操持皮肉交易的事情,认可我的认知么?搞破鞋的肯定有,但在自己生存的城市里,较大规模的本地市民从事这个行当,你觉得是这样么?

所以,我对“十几个男人在自行车上沉默的抽烟等老婆回家”这种描述嗤之以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