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吸金胡

共:💬1268 🌺14855 🌵46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对农家子弟教育一视同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兄台的感慨,我非常理解。虽然出身城市,却从来不敢忘记父辈的敦敦教导:“你也是贫农出身!”,所以小学时代填写家庭出身,我一概遵父命填写“贫农”----曾被班主任质疑、笑话过一次。

我父母都是贫农出身,从乡村小学、初中,一步一步考上县一中,然后考上、保送大学(北京)。我父母高考的文革前那一年,县一中的高中班,唯一一次打败了黄冈高中 ---- 班上38人,37人考取大学,除了第一名(家庭出身问题)之外---- 那是文革前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我母亲的另外4个姊妹兄弟,均是从农村读书出来,如今2个在县城、2个在省会 ----- 那是文革中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我另一个很亲的舅舅(我外公之弟的儿子,外公与二外公两大家几十年同住一屋檐下,共侍一老母),是从乡村老师,一步步走到了县中学校长、教育局长 ----- 那也是文革中接受的中小学教育。

改开后,完全不一样了。

我婆娘是武汉市最好的中学华师一毕业,那所中学,在全国也算是不错的了吧(90年代清华每年在湖北招生不到90,华师一保送加考上的起码20+)。但是在八九十年代,湖北省最好的中学还是黄冈高中,从录取率到奥赛金牌,都压武汉华师一一头。

但是近十几年,黄冈高中衰落得厉害。婆娘讲:黄高好的老师,都被武汉华师一用工资尤其是户口、房子,挖到了武汉市。

地处黄冈市的黄高已然如此,遑论县里的中学?更遑论乡里的中学?这大概是改开以来,全国农村中学的普遍情况。

教育资源从农村到城市的劫贫济富,大概是从90年代开始不可逆转。90年代中期,武汉市普遍职工收入不过几百元时,华师一就能建立全封闭的“贵族式”分校,对象是有钱人与政府高官子弟(比如省委书记的孙子),学费一年5万----这是公开的,不违法。到近年来甚至设立了出国专班----专门负责帮助高三孩子们考取国外名校,而不是高考----当然,这只1个班。

前两年华中师范大学一个分管华师一中学校建的老教授来我家小住了两月。他说:华师一的教学资源,富裕到能到新疆办分校(中央要求的)。

美国的国情,与中国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不认为美国人民有低保这一说。退休金如果用购买力算,不见得赶得上国内一般城市退休职工----所以退休甚至孩子考上大学就得立即卖房,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现象-----每年房税太高,孩子读完中学了,没必要住比较好的学区缴那么高的房产税了。退休后,微薄的退休金,更是支付不了那么高额的税赋+养房费。美国疫情死这么多养老院老人(占总死亡数40%),可很多老人们不住养老院,能住哪里呢?

加拿大福利更好些,毕竟国家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政府与美国比更左一点,比较照顾百姓福利。

如果美国都做不到加拿大的福利,中国只怕更不可能。

至于美国优势大学资源集中于小城市,这也与美国大城市普遍治安环境过于恶化分不开。美国的大城市,有不是黑人当家的嘛?我就读的学校,就在亚特兰大市中心----半夜从实验室回家,楼下永远有流浪汉;教学楼层层设立密码门,也不能防止笔记本不断失窃;美国女生住校园里,全封闭的学生公寓(96年奥运村),照样发生过入室性侵;国际学生租校外的房子,被人入室抢劫枪击重伤...凡此种种,谁愿意把大学放在大城市呢?

这跟美国中产阶级宁可每天驱车+火车+地铁+走路3、4个小时进城上班,风雪无阻,却仍然愿意住郊外乡镇一样。毕竟,安全感是第一位的。

但是,这个治安问题中国不存在。当然,如兄台所说的,中国优势资教育源不愿意放在小城市或者乡村----当所有的生存资源、就业资源、医疗资源、精神资源等等都压倒性的集中在城市时,教育资源可能免俗嘛?

毕竟,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那个最关心人民健康、教育、发展的人,永远的逝去了:

《六·二六指示》---- “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最后,兄台提及的康华光老先生,是我大二时代的模电老师,说起来,我们还算是师门,哈哈,握个手。

通宝推:青青的蓝,树袋熊毛毛熊,不会游泳的鲨鱼,陈王奋起,踢细胞,五磊山,衣香楚楚,pendagun,黄序,心有戚戚,脑袋,起于青萍之末,唐斩非,老老狐狸,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