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煮”和“炒”的部首都是“火”。说到“火”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
火部的字大多与火有关。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事物,如“炬”、“燎”;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动作,如“烧”、“烹”;或是表示与火有关的性状,如“炽”、“热”。有些字在《说文》中属“炎”部,其实也和火有关。少数字与火无关,《说文》不入火部,如“無”、“燕”、“營”等。(p 651)
我数了数,以“火”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四十七个,首先是“火”的某些部分:“焰”、“烟”、“煤”(烟尘,其实与现在的常用形声字“煤”不是一回事);然后是点“火”的器具和用品:“灯”和“烛”,以及“炬”、“燎”、“炕”、“炉”。再后是对“火”进行的操作:“然”和“燃”,“点”和“熄”;最多的是用“火”进行的操作:“烧”和“烤”、“烘”和“焙”、“炮”和“烙”、“煎”和“熬”、“烹”和“炸”、“煮”和“庶”、“爆”和“炒”、“熔”和“炼”,以及“炊”、“焊”、“照”、“灸”;最后是对“火”及其效用的形容:“灿”和“烂”、“热”和“烈”、“焦”和“燥”,以及“灼”、“烫”、“荧”、“烁”、“炫”、“煌”、“焕”,还有“熟”。
“火”这个部首,有在形声字左侧的瘦“火”,好比“炒”,好比“炫”,好比“烛”,好比“烟”,这一类最多,就是瘦了点,字形没变;还有就是形声字下方的矮胖子,例如“烫”,字形也没变;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形声字上方的声符太重,就把“火”这个部首压趴下了,变成“灬”,四体投地,好比“煮”,好比“熟”,好比“点”。
“火”字的图形,徐灏注笺认为“象火之蕐焰”,林义光《文源》则说“象火焰迸射之形”。下图中贴出了“火”字的图形,以及包含“火”的“炎”字、“焱”字和“堇”字、“烄”字的图形。“火”在左上角,“火”下边是“炎”,“炎”下边是“焱”;“火”右面是“堇”,“堇”下面是“烄”。对比这各种“火”的图形,您会发现,就像火苗一样,“火”的图形也变幻莫测。
然后说“煮”。“煮”字,据说是“从火”,“者聲”,但其实“煮”字字形中包含了两个“火”,一个“火”是下方作为部首变形成“灬”的“火”,一个是声符“者”下半部分的“火”。
“者”字现在是抽象的代词或助词,但“者”字本义《汉字源流字典》分析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架起的木柴,下边从火(桥:现在变形成了曰),小点象征火星,会燎柴之意,表示燃烧”;因此,“者”是“着”、即着火的“着”的本字,被借用为抽象的意义后只好另寻“着”字来代替。
“煮”字也有另一个被其代替的古字,和“者”很像,就是“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认为其图形表现的是“以火燃石而煮”。
上图贴了“煮”字、“者”字和“庶”字的图形,“煮”在“堇”右面,“者”在“煮”下边,“庶”在下“者”边。
“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烹饪方式,就是把食物置于水中烧熟。古人发明陶器,首先就是用来烹煮食物。反过来说,陶器也可能是在用某种涂了泥的筐子烧煮食物的过程中产生的。
下面是古代一种用来“煮”的陶器“陶鼎”——新郑市博物馆藏裴李岗文化陶鼎的图片,出自搜狗百科《裴李岗文化陶鼎》:
还有古代另一种很常见的用来“煮”的陶器“陶鬲”——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编《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的封面,封面上的图形就是陶鬲,图片出自《中国陶鬲谱系研究》:
“煮”字见于《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又见于《礼记•丧大记第二二》:“陶人出重鬲,……乃煮之……”。
“煮”字还和制盐关系密切,《华阳国志》中所谓“煮海为盐”,《管子•地数》中所谓“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还有《世本卷九作篇》中的“夙沙作煮鹽”,里头的“煮”都代表把含盐的水煮干好沉淀结晶出食盐来。
再就是煮饭煮茶之类了: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曹植【七步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山中寡妇(一作时世行)】)
自从煮鹤烧琴后,背却青山卧月明。(韦鹏翼【戏题盱眙邵明府壁】)
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岑参【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齐己【谢中上人寄茶】)
……
“煮”,《说文》说是“者聲”,拿“者”当声符的形声字很多,其中仅常用字就有十八个,而且产生了“诸”、“都”、“著”、“奢”、“猪”、“署”等多个复合声符,所以“者”这个声符能发十一个音:che、chu、dou、du、she、shu、tu、xu、zhe、zhu、zhuo。不过这十一个音里,比较常见的只有shu、du、zhu,其中d和sh两个声母很容易互相串门,除了这里的“堵”、“赌”、“睹”和“暑”、“署”、“薯”、“曙”;又有部首都是“口”、声符都是“刀”的“叨”和“召”,读音分别是dāo-tāo和shào-zhào;还有就是以“向”为声符的形声字,既有读shang的“赏”(shǎng)和“裳”(cháng-shang),也有读dang的“当”(dāng-dàng)、“挡”(dǎng-dàng)和“档”(dàng)等等。
再说“炒”。“炒”字“从火,少声”,即以“少”为声符,但“少”《说文》又说是“从小,丿聲”,这么说“少”就是由“丿”产生的复合声符。
“丿”这个声符能发十八个音:chan、chao、dan、di、lie、miao、pie、sa、sha、shao、suo、ti、xian、xie、yan、ye、yi、zhuai,其中“少”这个声符主要发的有chao、sha、miao三个音。而据说由“丿”产生的其他复合声符“延”和“弟”,他们的发音和“少”这个声符的那些发音其实明显不一路,您可比较本贴最后部分列出来的那些以“丿”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的发音。
上上上图中贴出了“炒”字、“少”字和“丿”字的图形,还贴出了《汉语大字典》认为“与少本为一字”的“小”字的图形,又贴出了以“炒”为俗字、《说文》说其义为“積木燎之”的“槱”字的图形。“槱”在右上角,“槱”下面是“丿”,“丿”下面是“少”,“少”下面是“小”;而“炒”字则是在“槱”左边。
但作为“槱”俗字的那个“炒”恐怕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汉语大字典》定义为“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熟或使干”的“炒”,倒可能是“烧”,“積木燎之”正是“烧”,“少”作声符读shao也很合适,搞不好这个等于“烧”的“炒”就是被现在的“炒”顶掉了。而“少”《说文》说“不多也”,与“加热翻动”或“積木燎之”之类无关,那么两个不同的“炒”就都是单纯的形声字。
“炒”字,可比“煮”字出现得晚,应该说,“炒”这种操作,远比“煮”这种操作出现得晚,据认为至今不到两千年。但北魏时,在《齐民要术》中,已经多次提到“炒”这种操作了:“炒麦:黄,莫令焦”,“(青桐子)炒食甚美”,“炒鸡子法: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注意,用铜铛反映其时铁锅并未一统天下,“炒”这种操作一开始也不必建立在铁锅之上),“(肉酱)临食,细切葱白,着麻油炒葱令熟,以和肉酱,甜美异常也”,此处应有哈拉子……
————————————————————
下面是18个以“者”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者”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者”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者zhě都dōu-dū诸zhū储chǔ堵dǔ著zhù-zhuó(着)奢shē猪zhū屠tú绪xù
煮zhǔ暑shǔ赌dǔ睹dǔ署shǔ薯shǔ曙shǔ书shū
撦chě(扯)
che、chu、dou、du、she、shu、tu、xu、zhe、zhu,
zhuo。
下面是“丿”和23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丿”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丿”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8种不同的声音:
丿piě
少shǎo-shào劣liè抄chāo吵chāo-chǎo沙shā-shà妙miào纱shā炒chǎo砂shā钞chāo
秒miǎo渺miǎo延yán诞dàn涎xián蜒yán蛋dàn弟dì剃tì递dì
涕tì梯tī第dì
洩xiè(泄)
chan、chao、dan、di、lie、miao、pie、sa、sha、shao,
suo、ti、xian、xie、yan、ye、yi、zhuai。
下面是48个以“火”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者”和“丿”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火灯灸灿灼炬炒炊炕炉荧炼炸烁炮炫烂烤烘烧
烛烟烙焰焙煤煌熄熔燎燃燥爆焊焕
点热烈煮然照煎熬熟烹庶焦烫
者奢屠署书少延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