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农业文明的几个问题 -- ziyun2015

共:💬236 🌺1173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是,孔子孟子对“周礼”都做了理想化处理

孔孟传颂的周礼“理想”之一——井田制,与“大禹治水”继绝存亡,在“仁”字这个核心上是连续、自洽的。

19世纪德国崛起,格林等文学家通过搜集古日耳曼神话传说,诠释德意志精神。民国时代,鲁迅也通过故事新编,发掘中华文明的精神精髓。从“补天”“射日”,到“理水”的继绝存亡,到井田制,是不是可以说,中华文明的精神精髓,和西方文明的区别,在于偏于“人为”而不是偏于“神拯救”?

鲁迅当年和顾颉刚PK过大禹是否存在。我们觉得顾颉刚的“论证”,不仅方法是西方当时的方法,也隐含着西方中心的优越感、对中华文明的蔑视,因此应该批判、否定、扬弃。井田制问题也类似,后人的理想化,逻辑上不能证明井田制没有存在过。

有传说、没证据,英美历史专家信誓旦旦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带来高级文明是事实;有典籍、缺证据,咱们自己言之凿凿说井田制“不存在”?

不过,在针对海外青少年的中华历史教育问题上,“存在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比较在农业文明(早期)的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关于理想社会的观点。

去年借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理想国》,据说这本是美国藤校新生必读书。书的内容很长,读过后亦“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一是苏格拉底讨论按约还债就是“正义”,这大概反应了环地中海文明圈,商业比重比世界其它地区重的相应社会意识;二是柏拉图总结“理想”的国家是由“哲学家”统治,无论大众(乌合之众)民主还是国王,都不“理想”。从这点可以理解现在的美国社会/精英意识。

柏拉图的理想,在中华文明晚期,其实也有体现。比如宋明理学,在其时代的士大夫笔下,皇帝(太监)和贼寇(农民起义)都是“坏”且“暴”,只有“士大夫”东林党是“贤”且“正”。结果如何?现在地球人都知道了——都知道吗?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