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种马文和宫斗剧为什么流行-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一点烟尘 -- 泉畔人家

共:💬7 🌺11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凄惨啊,亲王还凄惨吗

只是能度过成年这道坎筛选的难度很大,可能一半以上在成年这道坎就淘汰了。

至于流浪汉聚集,这个不考虑沟通交流的问题。单说武力攻击可能性的问题。有巢氏代表的就是有工事能力,一个部落可能10来个树枝茅草屋左右。首先肯定会选易守难攻的地形,其次会修筑篱笆荆条构筑的工事,甚至可能会挖掘小壕沟。 毕竟河洛古城,良渚一类古城都是三层环壕防御体系,这种肯定也是发展了几十万年下来。然后居住点里肯定储备武器,还有专门的防备武器。

伊拉克一个洞穴分析6万多年前一个尼安德特人的胸部伤口,是被投射的标枪类武器在胸骨上打出了一个光滑切口。很多人类学家也猜测,更强壮大脑容量也更大的尼安德特人,因为主要使用近战大矛,被智人用小巧但可以远距离精准攻击的标枪矛击败。实际即使一个50-70人的中等部落,男性和女性都出去一半采集的时候。2,3个防守主力成年男性,10来个成年女性,加上10几个左右8岁以上的男孩和12岁以上女孩。攻击方即使是10个成年男性,也未必能在突破防御工事的时候沾到便宜。比如营地都是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你向上突击的时候,对方女性扔下的石头或者标枪可能仍然比你攻击方男性有效杀伤距离远。而且防守方可能有木桩一类掩体。有储备的充足防御型石块或者绑着燧石矛头的标枪。

在上古加工能力比较弱,还不能制造盾牌甲具的时代。如果已经掌握了绑燧石或者就是比较锋利石头矛头的标枪技术。那么2个人之间的较量实际就是2个鸡蛋拿着大锤互相砸。投射的标枪只要命中躯干,不论你是兰博还是少女,基本都是立刻丧失战斗力。这种时候不要说各个部落不同时间被赶出来的男性怎么凑到10个,怎么协调谁指挥,谁冲锋。就是协调好了,去攻击有防御工事体系的可能居高临下的另一个部落基地,很可能10个人的冲锋会被对方基地里10个男孩+15个女性+3个成年男性扔出的一轮标枪齐射就放倒一半了。

而且如果当时这一直是一种习惯,有1,2个异类可能有,凑出10个,8个异类就难了。真要有效攻击一个有防御工事的基地,可能至少要20个以上经过协同训练过的男性才比较有可能突破 。

至于像父系社会的过度,我个人感觉是因为加工能力提升后俱甲能力上来了。拿着盾牌,身上穿上几层犀牛皮的战士,几个这样战士手拿石斧就可以突破几十个老弱病残和女性构成的防线。毕竟拿起能有效防护的盾牌(举个大切菜板试试就知道了),身上穿上厚重的多层兽皮还能冲锋和战斗对体能的要求就大大提升了。同时,这种时候,可能7,8个女性哪怕拿着武器对一个这种战士进行攻击,也无法击穿防御,防御能力提升带来的社会作战模式的改变,可能是社会最终从母系社会像父系社会快速转变的重要原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