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五七指示和五七干校 -- 孟词宗

共:💬44 🌺711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说说五七指示和五七干校 -- 有补充

五七指示的全文如下:

对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语

毛泽东

1966.05.07

林彪同志:

你在五月六日寄来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的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从文中看,太祖只是对林彪报上来的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有感而发。这里的关键词是“批判资产阶级”。也就是说,在生产(主业)的同时,也要不忘政治,时时刻刻“批判资产阶级”。

这是纲领性的建议。具体怎么做却没有详细的说法。只给了几个建议。从文中可以看出,太祖对军队的组织形式是信赖的。他从过去的经验出发,认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应该积极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要学习,还要生产,更要做群众工作,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军队来说没有更具体的措施去落实这些东西。对于工人、农民、学生、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怎样做就更只有个框架了。

所以到1968年东北搞出第一个“五七干校”后,这个形式迅速得到了推广。现在有些人说什么这是为了解决官员过剩的问题,这和认为太祖发动文革是为了夺回权力一样,眼界太小。

从“五七干校”的本意来看,太祖是为了让广大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太祖在五七指示里一再提到“批判资产阶级”,实际上是针对当时干部队伍开始出现脱离群众,腐化堕落(当然和现在相比,当时的官员都可以算清廉楷模中的楷模了。)的现象。同时社会上也逐步再次形成等级。这不但是官员的问题,百姓也同样有责任。毕竟如果老百姓不认等级,等级社会是建立不起来的。老百姓如果整天指望青天大老爷,那么自然就会忍受贪官污吏。

所以五七干校出现后,太祖认为这是个让干部定期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的好制度。太祖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张“知行合一”的阳明传人。心学要求“致良知”、要有“同理心”。那么如何“致良知”、如何有“同理心”?太祖当然不会去向心内求。而是要从实践中来。实践,就是要让高高在上的官员、知识分子、甚至工人都体验到其他阶层的辛苦,特别是当时还占人口主体的农民的辛苦。同时,让这些阶层互相接触,农民也不会把其他阶层视为外人,也能更好得让所有人打成一片。

这个设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接地气”。

这个设想好不好?当然好!而且是非常高明的设计。

问题是,这个制度是要靠官僚队伍去实现的。如果是正常的年份,这个制度或许还能被执行的认真一点。但在文革的狂热中,这个制度很快就成了某些人打击对手的工具。

无需否认,文革是太祖运用自己的威望,绕开当时的官僚组织从底层发动的。是为了打碎旧的腐化的官僚制度的。由于是底层发动,那么打破阶层,打击权威从一开始就是文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底层需要借助太祖的威望,太祖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被推到登峰造极也就不稀奇了。

衣分五色,人分五样,吃一个碗里,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多了去了。任何足够大的群体里必然会有内部矛盾。而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内部矛盾会往往和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密切相关。矛盾在组织的管理下会被有效压制,一旦原本的组织权威不在,必然会总爆发,然后新帐老帐一起算。

原本就有矛盾的各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得奉太祖的权威来打击对手。这就是为啥文革开始后不久就全国武斗。有些地方甚至搞得枪炮齐鸣,厮杀不断。

这种乱局当然也不是太祖的最终目的。太祖希望的是发动群众改革官僚体制。发动群众这个东西是需要有一个组织的。当然,红卫兵啥的新生组织也是有的。但是这些组织其实并不能代替原来的基层组织。这些新生组织大多良莠不齐。很多红卫兵非常理想主义,但实际并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和工作经验,就像河里的某些人一样,只会喊口号,扣帽子,打棍子,实际对真正的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内涵没有任何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他们实际上是被主席影响的狂信徒。狂信徒可以用来打破旧制度,却不能用来建立新制度。

狂信徒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容忍异端。最后全国武斗。很多都是自己斗自己。

太祖对这一点也是了解深刻的。所以搞出武斗后,他才要搞“支左”,搞“三结合”。也就是说,太祖其实最后相信的还是解放军的组织形态能够代替陈腐的官僚组织。在官僚组织被摧毁后,他就引入解放军来引导群众。问题是,军队本身也是官僚组织的一部分。虽然较地方官更纯洁一点,但仍然是同构的。到林彪自我爆炸后,太祖其实已经承认文革失败了。此后的几年只是名义上的文革罢了。军队撤回,老干部被重新启用,这都是太祖不得不对现实做出的妥协。

类似文革的初期状态,其实在各国的革命时期都出现过。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此后的历次欧洲革命都出现过类似这种状态。太祖本人也经历过中国革命的初期。中共本身内部就搞过历次运动。此前的每一次运动,不论是否正确(例如太祖本人就差点被打倒后除掉。)最终的结果都是土共越来越强。所以太祖寄希望于文革能够再一次起到“纯洁革命队伍”的作用。但这个事实上强如太祖也做不到。

而五七干校这种“新生事物”在普及推广后,很快就被人发现可以用来作为迫害对手的工具。本来五七干校的目的是“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但是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就成了很多人的被发配地。

五七干校有正常的轮训。但是更有所谓的“下放”。五七干校的“学员”定期下乡没啥问题。问题是如果这种“再教育”是剥夺了其本职工作,让其一干就是几年,甚至一直没有出头之日的话,这就成了迫害了。好比说,现在某大公司让经理们每周每人在食堂帮工一次所是体验生活,但是让某个经理放弃本职,天天在食堂上班就是惩罚和羞辱了。

一个制度的好坏,不是看其初心,而是要看如何执行。如果完全按照五七指示,各界应以本职为主,辅以其他。把人剥夺本职,下放五七干校好几年,这根本就是和五七指示背道而驰。

然而,这样的五七干校和轮训的五七干校并存。甚至影响远远超过了轮训的五七干校。轮训的目的没有达到,惩罚的杀鸡憼猴反而让对于掌握他们命运的人产生了新的畏惧,于是新的权力秩序产生了。这样,原本是为了让社会各界打成一片的设想,蜕变成了统治的工具。

那么五七干校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有。但是不能在社会动荡的时候推出这种东西。一旦推出,也要严格执行监督制度。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选项?当然也有。例如现在搞的扶贫工作,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这其实就是新时代的五七指示的体现。而这个新制度远远超过被动的五七干校制度。

第一这个制度以高尚的政治诉求为号召,要求官员全心全意得为人民服务,而且有具体的目标和详细的实现步骤。

第二这个制度以强大的财政为基础,保证人员无后顾之忧。

而一旦实现了目标,执行人能够得到巨大道德优越感和成就感。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金钱所代替不了的。而在扶贫的工作进行中,办事人员必须接触社会各界,充分体验底层的生活,也就是说充分得接地气。而被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也能和官员打成一片。

所以说,太祖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真理,但运用之妙真的是在乎一心。

通宝推:醉寺,审度,任爱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征集五七战士签名啦!

在另一个帖子里,很多同志对于五七干校的生活心生向往,纷纷表示五七干校是个美好的地方。

现在向诸位发起签名征集。凡是认为无端把人剥夺职务,下放五七干校劳动三年是对的,能拍着胸脯,对着良心说这是公道的,不叫迫害的,都到这个帖子下面来签个字。

@陈王奋起挥黄钺 同学,先点名你了。不要叶公好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