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地质行业轶事(二)

这一节是母亲要求写的,而且要求速度写上来——写轶事二的过程中有个细节向母亲求证,请她查一下父亲的日记,不料年逾八旬的母亲居然要求先看帖子,于是俺把轶事一的文字部分粘在微信上发给了母亲。

母亲看后,对俺的说法做了如下修正(她担心俺写不了这么大的题目,俺说就是一个回忆性的轶事,但母亲说,只要写就要写实,要能经得起考验,哎,老毛头时代的人,真受不了):

1、地矿部门的改革和改变不是从1984年开始的,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中央给地矿部门制定的改革方向建议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母亲认为之所以俺总是觉得1984年是一个槛,是因为1985年,地矿部门的改革开始提速(行业内论文一般称1985至1988是大发展阶段,1989后至90年代末期为徘徊期,后面的时期一般不敢下结论)。

父亲日记中对此的记载是,1982年地质部改称地矿部时的会议精神说,“全国从事地矿市场的从业人员不足万人,最高年收入不足8000万元”,急需“改变”,此改变到1985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2、父亲跟母亲说过,他们这批地质人,实际上在82年地质部改地矿部之前,是改革的支持者,不但热切的盼望改革,而且积极出谋划策。原因如下:

1)国际环境的改变,使得很多矿产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相对较小的买到(国内共生矿较多,开采代价相对大),不必一定花更高的代价去自己开采,但需保留一定的战略储备,包括人员;

2)地矿部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层单位大都进化出了自己的医院学校车队等等后勤单位,都吃财政饭,人员数倍,甚至十数倍于主业人员,国家养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负担太重;

3)勘探和勘察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乏产业配套的工业基础,已经有些落后,需要走出去,用去国外找矿的方式,这部分母亲念了父亲日记上的一些原文内容,但比较敏感,恕不提供了;

3、 但1982年之后,父亲和一些人变成了地矿改革的怀疑者。原因先卖个关子,在下一节中会详细讲,有兴趣的河友不妨也猜一下。

4、82年之后,地矿部门的设置越来越复杂,目前可能的情况见下图(个人的总结,未必正确),让人越来越摸不着头脑。

点看全图

5、叮嘱俺尽量多写阳光的部分,行业黑暗面,在影帝时代揭露的也不少,影帝本人也是地质行业出身的,俺知道的,国家肯定也知道。

这一部分属于插播,俺先偷个懒,去开个会,留下一个讨论题,供有兴趣的河友探讨:为何俺父亲那代地质人从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变为了怀疑者?

晚上如有时间,俺结合父亲的日记,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通宝推:尚儒,rentg,史文恭,领班军机,南宫长万,心远地自偏,达雅,独立寒秋HK,桥上,赫然,侧翼,三笑,审度,青颍路,陈王奋起,朴石,踢细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