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昨晚看了央视十频道的一期“考古公开课” -- 桥上

共:💬34 🌺1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没看过长江日报奇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

奇葩文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火了。这是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留言,像是来自远方的一封书信,与我们互道珍重,情意款款。

  

  有些人的“文艺心”激动了起来,他们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向我们普及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的典故,还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普及就普及吧,只是和疫情的情绪不搭罢了。但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说“风月同天”有厚重文化底蕴,而“武汉加油”没有文化,修辞贫瘠,是粗浅的口号。

  我身在疫情之中,现在的每一篇报道、每一句祝福,每一个传递到我耳边、与疫情有关的汉语,都在打中我的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让我很暖心。但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12个字里面,我听到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这让我瞬间感受到,我是置身在一个宏伟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一颗强大的灵魂。

  “武汉加油”很简单。 越简单的词,越有力量。 “武汉加油”,无论你是诗人、作家、艺术家,还是医生、警察、律师,或者是工人、农民,你都不仅听得明明白白,而且会很快被调动起来。

我们的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包括那些被视为没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许许多多都出自战争年代,出自危急危难关头,出自那一次次上下一心、全民共振的时候。

  抗日战争的年代,多少诗人、诗句,抵不过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论持久战》,这是一篇用亿万万中华同胞都能“秒懂”的词句组成的雄浑辞章,里面没有四六句,没有王维、王昌龄,没有佛语偈子,却有着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醍醐灌顶的力量。

  多少历史经典,都是应时而作。 汉语修辞的魅力,不是为修辞而修辞,不是为辞藻而辞藻,修辞的力量来自心灵,来自人的力量。 一个民族的语言,来自一个民族基本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语言的根脉不是在“艺术史”里头,而是在中国老百姓利益攸关、生死攸关之时,都会脱口而出的那些词汇——现在,它就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之中,我也听到了一些诗词,很多的铺陈排比、引经据典,可是却那么疲软无力。那都是语言形式艺术,是语言上的形式主义,这种文风一丝不苟地传递着他们怎么无感,歇斯底里的词句背后都潜藏着岁月静好。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并不是诗歌本身是残忍的,而是一个写诗的灵魂,要经历他们所曾经历的磨难,去感受那些磨难,让语言经历洗礼。

  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风月同天”是来自远方的书信,喊着“武汉加油”的人,则在一同经历着这场战斗。(长江融媒 评论员肖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